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

2021-11-14吴丹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敏感度高、受众关注度大,新媒体又进一步加速了突发事件的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造成舆论高度紧张,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因此,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以主流网络报道为样本,分析新媒体给突发事件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新冠肺炎疫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世界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敏感度高,受众关注度大,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和引导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

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性,使其在突发事件传播、防控组织、动员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过载、谣言滋生等情况,也进一步加速了社会恐慌情绪的蔓延,造成舆论高度紧张,给舆论引导带来挑战。因此,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以主流网络报道为样本,分析新媒体给突发事件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着力点,显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一、新媒体给突发事件传播带来的机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公共性、危害性、复杂性、持续性等特点,公众关注度高,信息需求强烈。新媒体的反应速度快、互动性强、灵活多样、覆盖广泛,可以即发即报、滚动播报、实时互动,这些优势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先天契合。

(一)新媒体的即时性最大化满足了受众的关切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事件发生以后,大家都急切地想要知道病毒来源、临床表现、传播途径、预防手段、政府采取的措施等具体情况。因此,新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在第一时间把正确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公众,降低事件引起的社会恐慌和疑虑,减少谣言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二)新媒体的广泛性最大化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突发事件危害性严重,关乎民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民众对此信息保持高度敏感和关注。新媒体可以广为集纳相关信息和追踪报道,全面报道事件始末,拓展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发布和更新信息,能及时将权威信息覆盖到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疫情预防知识。

(三)新媒体的灵活性最大化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新媒体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在对信息进行传播时,速度快,容量大,操作方便,具备文字、语言、照片、影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专题和链接来详细介绍事件的相关信息、知识,对政府的相关措施予以详解,借助客观报道和及时评论来引导网民正确看待危机。

(四)新媒体的互动性最大化提升了受众参与权

突发事件关系到大众的生命安全,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心和谈论焦点。新媒体的信息通道是双向的,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互动性强。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只需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发表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搜索相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还可以变身为“主播”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直播报道。

二、新媒体给突发事件传播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信息在社会方方面面的覆盖,弥合了传统媒体照顾不到的信息空位,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真假难辨、非理性情绪传染、谣言滋生等挑战。

(一)真伪难甄别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在信息流动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2]与专业媒体机构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不同,新媒体是由普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缺乏规范的“把关”机制,往往引用单方面说法,忽视对事件真相的严格求证、核实,导致信息的失真,干扰公众对事件的正确认知,从而导致社会的恐慌。

(二)情绪非理性

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容易引发舆论热议。尤其是个别网民政治素质和媒介素养不高,在遇到突发事件信息不明晰的时候,容易产生偏激思想,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快速扩散,会进一步渲染非理性情绪的传播,造成舆论失控。有时候,甚至一张模糊的图片、一段短视频就可以“点燃”网络舆论,然而背后的真相却鲜有人问津。

(三)谣言满天飞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容易滋生一些没有依据的谣言,谣言被渠道多、速度快的新媒体迅速传播和扩散,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当权威性的信息还没有发布时,一些传言和谣言已经通过微信、微博传播出去了。甚至,网民的“愤青”心理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在社交平台上煽动情绪,大力抨击政府,发表恶性言论制造恐慌。还有个别网友被极端情绪裹挟,将道听途说的消息加以渲染,新闻图片张冠李戴,甚至把自己的主观臆想添加进去杜撰成新闻事件。

三、新媒體时代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着力点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生态,影响着突发事件的舆论传播格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媒体在积极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谣言滋生等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善用新媒体引导危机事件向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疫情防控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3]。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这一指示精神,运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进一步做好舆情信息的研究工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注重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及时公开,用透明的信息消除社会疑虑

信息公开是最好的疫苗。“有国外模型分析显示,当媒体报道量增加10倍,疾病感染率会减少三分之一。媒体的及时报道和提醒,会增加公民的防护意识。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相关的信息必须公开透明,任何疫情必须及时上报和公开安民告示”。[4]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普遍存在对不确定、高风险的恐慌心理,作为专业机构的新闻媒体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发声,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就不能掌握舆论主动权,容易引发恐慌心理和网上各种热议、流言、猜测。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沟通的‘3T原则,即信息发布要做到详尽、迅速、以我为主。主动沟通、充分沟通和及时沟通,目的是在突发事件或紧急事件中争取主动权”[5]。过去一些地方对灾难报道做出种种限制,广大受众由于得不到全面的信息,造成流言满天飞,引发公众恐慌和对政府的不信任。而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信息发布从一开始就做到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积极主动,从每日通报到国际合作,从各省份表态到信息发布,客观报道疫情进展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公开新增确诊病例信息并详细到村镇社区等,还广泛利用数据新闻这种新型模式报道和还原相关情况,图文并茂,更有助于读者接受和传播。除了报道疫情外,各网络媒体纷纷上线新冠肺炎疫情频道,实时更新全网权威新闻报道,依托全天在线的实时特性,及时发布疫情实时追踪,覆盖疫情地图、最新进展、防疫知识等多重信息,对公众及时了解疫情状况非常有帮助。针对“口罩供应”“延迟假期”等民众关切和舆论焦点迅速回应,很好地缓解了社会紧张情绪,对控制疫情发展、传播健康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正面发声,用坚定的信心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疫情,信心才是最好的免疫力。越是面对灾难的时候,越是紧张的时候,人们的内心越是渴求正能量,一旦有人治愈,一旦有好的信息,人们会迫不及待地将它传播到对自己很重要的关键社群。因此,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新媒体不仅要及时主动发声,还要增加正面发声的频率和幅度,促进主流舆论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壮大,引起社会共鸣唱和,挤压负面声音的传播和生存空间,引导社会成员参与壮大主流舆论。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2020年1月23日至1月30日间,网站、App、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对疫情的报道各近300万篇(条),其中,正面及中性信息占比70.25%。新媒体已经成为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的载体。新华网、人民网等利用图文、数据、短视频等多种报道手段,详细报道国家的各项决策部署,各地方各部门各社区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大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方法,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关于“最美逆行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驰援武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内容广泛传播,通过新媒体的集中与放大,传递了温暖、感人的正能量,展现了“情连大江南北,全国战疫一盘棋”的硬核战疫力量。

(三)专业权威,以求证的真相赢得公众信任

“真相还在穿鞋,谣言环游世界”,谣言,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是滋生疫情恐慌的一大源头。疫情形势严峻时,人们往往对信息保持高度敏感,网络上一些来源不明的截图、真假难辨的短视频或聊天记录,经过人们的层层转发,会迅速扩散。如果这个时候,权威的官方信息不能及时发声辟谣,谣言和流言会进一步蔓延,抢先占领舆论高地。如各城市版本的“飞机喷洒消毒药水”“某某小区武汉返乡人员隐瞒病情,四处溜达被确诊 整个小区全被封”等乃至“双黄连防病毒”等特效药谣言,不但无益于人们科学认知的形成,还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心理,动摇全社会战胜疫情的信心信念和稳定秩序。

传播学者克罗斯提出一个谣言公式,即:“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批判能力[6]”。因此,要想阻断谣言,最重要的是要让事件尽量明晰,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错误看法要及时纠正,在第一时间对混淆视线、蛊惑人心的各种流言进行探查、澄清,用权威的解释安抚人心。疫情报道中,新媒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发挥平台化的整合力量,让辟谣信息更准定位、更广覆盖、更快传播。例如,人民网、丁香医生、百度等平台纷纷开设辟谣专区,通过辟谣平台将特定微博标记为谣言,并同步发出一条辟谣信息,让网友更好地了解真相,对相关谣言和辟谣信息进行查阅。充分发挥专家、医生等权威人士的“舆论领袖”作用,第一时间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求证,进行全面报道;发动全民力量,实时在线征集网友谣言举报、举证,及时回应民众关切的舆论焦点等,不但注重用专业、权威的数字和结论来澄清事实,更注重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贴近民众。

(四)深刻反思,以疫情为契机推动凝聚改革的决心

疫病会剥夺人类生命,但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契机。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我国的卫生应急机构,是汲取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的教训,新建立起来的科学有序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组织。也正是非典疫情,新闻媒体通过不断地发声与质疑推动信息公开与透明,才有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中媒体的应对更加迅速、从容和得力。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疫情应对中,充分凸显了“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但类似武汉万家宴、湖北团拜会、不合理的资源调度等一系列应对失当,引起的公众普遍质疑和诘问,也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深刻反思。正如習总书记所强调的,“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要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要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彻底排查整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要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要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7]因此,新闻媒体要主动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发挥信息聚合的先天优势,通过“议程设置理论”等总结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并进行深刻反思,凝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心,促进“中国之制”更加成熟和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闻媒体要切实肩负起战疫中“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科学引导,用公开透明的信息消除社会疑虑,用正面能量增强信心,用专业权威赢得公众信任,用深刻反思凝聚推动改革的决心,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本文为河南省哲社科规划项目(2018BSH003);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2021JKZB1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124004104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60801.htm.

[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16(0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8.

[4]王进.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十点思考[N].中国科学报,2020-01-30.

[5]居延安.公共关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7.

[6]尹金凤,徐舟.谣言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现象透视与本质挖掘[J].江淮论坛,2018(1):107.

[7]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16(01).

(吴丹为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生)

编校:王 谦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