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建水县“民间小调”的传承与发展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水县建水小调

(红河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

建水古城地处云南省西北部,辖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具有悠久历史,古称步头、巴甸,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建水县聚集了多个少数名族,经过多年发展,各民族文化充分融合,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风情,以及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民间小调”是建水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经过多年传承发展,对后人了解当地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一)“民间小调”的起源

建水是典型的古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时期,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地处偏远,但颇具文化特色,且多民族聚集,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苗族以及哈尼族等。虽各民族风俗习惯有着明显差异,但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碰撞,融合发展,逐渐形成“建水特色”。

随着中原汉族迁徙至建水,给当地彝族建水注入了新的文化、风俗,影响着建水民间小调的风格。在长期的发展中,汉族与彝族音乐艺术上取长补短,将汉族小调的语言唱词格律和彝族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以句式押韵的汉族语句为唱词的“建水小调”。“建水小调”篇幅有长有短,曲目内容范围广泛,是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与彝族文化融合发展的最好的证明。

建水“民间小调”也称“小调子”或“小曲子”,小调最初是在二十世纪初被汉族带入到云南建水,随着彝族与汉族之间交流频繁,通婚也很常见,文化相互碰撞。小调也逐渐被彝族人民接受与喜爱,并且根据民族文化进行改良。

彝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殊音调与汉族音乐的唱词、旋律结合,从而形成了建水小调独树一帜的地方艺术。广受建水地区的艺术工作者和老百姓传唱,从而使建水“民间小调”孕育而生,蓬勃发展。

(二)“民间小调”的形式及特点

建水小调因受建水县彝汉杂居的地区特点和文化融合的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式,“民间小调”是具有“彝歌”风格也兼具了汉族花灯韵味的民歌艺术。

建水民歌分为三大类:大曲子、小曲子、彝族花灯。其中大曲子包括海菜腔、沙攸腔、五三腔和四腔;彝族花灯包括百花调、采花调、过街调、祝英台和放羊调;而小曲子就是民间小调。民间小调根据民歌习惯和唱词内容,分成七类:爱情小调、诉苦小调、生产小调、故事小调、生活小调、新民歌和其他小调。建水小调的创作源于彝族人民的劳作与生活,以及青年男女美好的爱情故事。

建水“民间小调”独具风格。首先,建水在唐朝就有南京浙江的汉族人民迁移过来,带来了典型的汉族音乐旋律,与建水本土的少数民族歌曲旋律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旋律。

除了富含汉族音乐元素之外,小调还受到彝族音乐文化的影响,融入了杂弦调、花灯调子等彝族音乐元素,例如,在广为流传的《西乡坝子一窝雀》与《东门东》等作品中都具有典型的汉族与彝族音乐特征。

其次,小调唱词中充分体现了百姓生活,涉及内容广泛。例如,小调歌词中充分表现了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动人的爱情故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切向往等等。唱词中即有节令,也有风景、人物等等,特征显著。例如,“十二月”、“五更”、“十朵”等唱词。

再次,小调中广泛应用了建水方言。建水方言融合了彝族话语特征以及音调特征,惯于用虚词,例如“噜”、“哩”等,同时具有较重的儿化音。建水方言的主要特征在建水小调中均有明显的表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将汉族音乐唱词格律同建水方言音调等充分融合,形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歌种。

最后,“民间小调”舞蹈表演性极强。建水小调曲目内涵丰富节奏感较强,因此人们常常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有烟盒舞以及扇子舞。伴着歌声翩翩起舞仿佛已经成为当地人独特的民族风韵。

二、“民间小调”的传承途径

(一)以书籍为载体的文字传承

书籍是“民间小调”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有关建水小调的书籍主要有1987 年出版的《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以及2005 年出版的《建水十八歌》等系列书籍。其中《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卷》记录了小调子68 首,例如《一只蜜蜂》、《祝英台》等。而《建水十八歌》等书籍则记录了《西门调》等典型的曲目。

(二)民间艺人口传身教和艺术工作者的二度创作

现在村子里的老艺人已经很少了,在口传过程中由于老艺人只会用彝话哼唱,教唱单调的旋律,并不能做出任何解释和说明,并且一定要是彝族才能接受传承,因此对传承造成了一些阻碍。再者,随着改革开放,流行音乐文化的不断涌入,年轻人被其灿烂、新颖的形式所吸引,逐渐淡忘了引以为傲的民族音乐,再加上港台音乐的推波助澜,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的关注越来越少,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民族音乐几乎就是老土的代表,这也导致了传承人的缺失。

在城市里,有部分艺术工作者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创新对“民间小调”做了大量的收集传承工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传承人当属王兴祥老师。王老师早年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院戏剧编导专业,国家级导演,建水县总工会副主席、建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红河电视台特聘方言类主播。三十多年来王老师一直从事文化、宣传、戏剧的研究,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唱小调的青年演员,并与舞台结缘,创作出艺术作品数百个,其中以建水“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最为精华。王老师的作品在各大艺术团体中演出,使更多的当地人、外来人群通过舞台表演认识了建水的“民间小调”。

三、“民间小调”的发展现状

(一)在舞台表演中升华

现阶段建水“民间小调”具有传承价值已经成为共识,为了使其更好的发展当地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开放式表演,大众以及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建水“民间小调”。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够听到建水小调。最具代表性的是在临安茶楼表演的“临安妹子”和金临安茶苑表演的“妥底玛依”。“临安妹子”体现了“民间小调”的贴近生活,质朴清新,主要的伴奏乐器为古筝、二胡。“妥底玛依”是“民间小调”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产物,表演形式新颖,采用电子音乐伴奏、LED 大屏里翻译出歌曲中出现的方言,绚丽的舞美、精致的民族服装,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整个晚会以“民间小调”为中心,但新颖的歌曲编创最具亮点。“妥底玛依”表演的是建水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生活日常,彰显的却是建水的人文情怀与时代发展的新篇章。这两种建水“民间小调”既表现出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展现了“民间小调”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

(二)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与发展

建水县委、文化局高度重视“民间小调”的保护与发展,采用现代传媒逐渐丰富了“民间小调”传播途径,例如常见书籍、电视节目以及新媒体等等,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建水小调”。尤其是2001 年推出的《建水民歌小调》,在当地以及多家电视台播出,对当地人们以及首次接触建水小调的观众影响深远。2004 年由《西乡坝子一窝雀》改编的歌曲《一窝雀》获得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奖项,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成为了云南民族文化艺术宣传强有力的文化名片。2005 年,建水县又推出地方文化丛书《建水十八怪》等,书中收入了多首极具代表性的歌曲。很多建水“民间小调”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比赛中斩获奖项,例如《青菜青》、《沙莜腔》等曲目。

(三)民间小调的传承

地方民间音乐是了解区域历史发展、民俗发展以及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建水小调反应了当地人们情感与精神,具有陶冶大众情操的功能,应注重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发展。但是受到过去对建水小调重视不足以及资金缺乏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原有的传承发展方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建水多元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历史、承载着彝族传统的民间音乐也面临着发展危机。在现代传播环境中,要善于利用现代传播媒介,首先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音乐出版物)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其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利用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高等音乐教育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参与;再次,可以通过各类社会团体(文化馆、传习馆等)加强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发展与创新,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建水小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应及时完善。还应注重相关人才培养,开展培训活动,改善传承人条件等;定期举办音乐节,成立区域音乐博物馆等,积极寻求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方式。

总之,作为彝汉文化融合结晶的建水“民间小调”彰显的是独特的音乐魅力和地域特色。在现代化转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建水“民间小调”以它淳朴的艺术风格吸引着广大生活在建水这片红土地上的人们和对建水这个地方向往的中外游客。集结政府、文艺工作者、文化经营者的多方力量,保护、继承、开发、推广建水“民间小调”,从而有效提升地方艺术特色的品味,更好的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猜你喜欢

建水县建水小调
建水陶艺新观察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浅析云南建水一季水稻生长发育的气象指标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
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民族小学哈尼族《铓鼓舞》进校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