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初步探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主音音阶调性

谭 蓉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西方调式和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比较系统的体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自洋务运动以来,我国很多音乐人士踏赴别国,学习外来音乐,学成归国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和钻研,形成“中国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鲜明的特色,民族音乐能够反映民族生活,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身为中国的作曲理论学习者,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西方的作曲理论,打好基础,更要深入研习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这能让我们的作曲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而且传承和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是每个音乐学习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学习对于每个想学习我国民族作曲风格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学习途中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以下三方面论述初学“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书籍?《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一书大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给所有想学习“中国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学习者提供参考。

一、迷茫中的一道光——选合适的书

与“中国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相关的理论书籍有很多,学习者普遍会感到非常迷茫,只有先看目录,看是否有想要学习的内容,再去试读书籍片段,才能知道一本书是否适合自己学习。笔者通过学校的图书馆资源,找到很多与“中国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相关的书籍。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免费传阅,先了解书的目录,从而快速筛选出最想了解的内容。笔者查阅到主要书籍有三本:第一本是樊祖荫老师2017 年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修订版;第二本是刘学严老师1995 年出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第三本是张肖虎老师1987 年出版的《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后两本书早已停售,通过学校的学术资源,可以阅读到电子版。

仔细去观察每本书的目录,可知前两本书的内容相差无几,但在描写方式与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试着阅读这两本书的前几章内容,可知其比较适合对“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有基础把握的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两本书,可以进一步了解民族性调式及和声,比如:色彩性进行、偏音弱化等。这两本书是对“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概括很全面、很专业的书,甚至涉及到其他音乐相关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会遇到很多不懂的专业名词与问题。而在阅读张肖虎老师的书时很少会出现这些问题,该书是三本书中出版时间最早的,学习这本书的人基本都是“小白”,所以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对“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每一个概念、名词都会用一个小节去讲解、举例。所以张肖虎老师这本书很适合初学者学习。

二、学之所悟——《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

张老师的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五声性调式,下篇主要讲和声中的表现因素及民族风格处理手法,以下针对上下篇来阐述书中的观点。

(一)民族音阶、调式

上篇主要描述五声、七声音阶与五声性调式特性,让我们对一些基础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进阶到调式调性可能会有双重性,调式调性并不会一成不变,可能会出现多种转调情况,曲子的结束音不再单一,也许会是非主音。对基础概念的了解尤为重要,这是通往后续学习的钥匙。学习中,你会发现唯一的一个大三度是宫、角两音之间的音程,这是五声音阶的重要特征,利用这点我们可以明确宫、角音的音高位置;三音列中,只有“宫、商、角”组成的三音列其音程关系是连续的两个大二度,因此可以立即明确调性。七声音阶是通过我国“五度相生”向上生纯五度与向下生纯四度得到两个偏音(清角、变宫),而在自然七声音阶中,两偏音的距离体现的是音阶中唯一一个增四度(减五度)音程,即成为明确调性的重要条件。还有五声性调式中不同的音有不同的功能,主音具有稳定感,但这种稳定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音上方五度或四度的正、副支柱音对主音有很强的支持力,有了支柱音,主音才能够稳定,在支柱音中,我们常常会用三度音(半支柱音)代替四度音;主音上下方的邻音作为“导音”利用自身的倾向性,时常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主音。

再进阶到五声性调式学习,就需沉心静气。学习中,会存在有些曲调调式与调性不一定十分明确的情况,比如说:音阶音不完全,有时五声音阶中缺少宫角是很难定调的;支柱音不明确,支柱音不突出或不完全会造成主音不够稳定,从而形成“调游移”;还有模进等方面,都会对调式调性有一定的影响。转调通常会有四种情况:同主音转调(调式改变),同音列转调(同宫转调),调性转移(主音移动,调性改变),调性、调号、调式都改变的转调。

(二)民族和声、旋律

下篇是围绕着和声来展开的,介绍了和声中不仅主功能有自己的作用,其他功能也在发挥着自身的效用;和声中纵向有和弦结构需要我们去了解,横向有和声序列需要我们去设计、处理。还讲述了在五声性曲目写作中,声部安排的重要性,以及遇见变音和弦时我们该如何去处理。旋律与和声有时可以用不同的调式去凸显特色。

写作品时,单一的旋律略显空洞,熟练地掌握和声能丰富曲子的结构,更充分地表达作曲者的想法。在和声中,我们会发现主和弦体现的主功能是最稳定的功能,但它也像主音一样“喜欢”五度的支柱音去支持它,使它地位更稳固;在终止式中,这种支持就显得更为重要,终止式决定了曲子表达的形象、运动的倾向性以及曲子的情绪色彩。

在一首优秀的作品中,不仅旋律重要,和声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运动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纵向上,按照结构的不同有许多分类:有的可能是从三度结构角度出发来命名的和弦,为避免偏音(与变偏音);有的可能是从非三度结构角度出发来命名的和弦,如果出现偏音(与变偏音),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去解决。为丰富音响效果,或许会出现许多复合音程与复合和弦。横向上,和声序列(和弦连续、功能连续)的设计对于音乐形象、色彩情绪以及艺术风格的表达至关重要,在设计时我们需要学习与西方传统和声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例如:属到下属功能进行代替属到主功能进行、五声性和声可以是平行五度、终止可以使用变体终止等。

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在脑海中会先构建一些东西,像写不同的体裁或者表达不同的情感,声部数目的安排和声部的排列也不同;声部安排好后,会涉及到很多写作技巧(平行写法、双层写法等),需要我们熟练地掌握,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在音乐实践中,我们希望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以及调式旋律发展与和声实践本身的要求一致等,可能会加入一些变音和弦,也可能会异调配置,即把明确属于某一调式的旋律配给另外调式的和声,但异调配置的两调总会有某种联系,有可能是同主音的不同调式,也有可能是同宫音的不同调式,变音和弦和异调配置需要我们合理地安排。

三、学之所感——对于《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这本书的学习

当今是一个多元文化时代,对同一知识内容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推荐初步学习“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学习者,可以去看看张肖虎老师的《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这本书,其很适合初学者,等学完本书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后,再去用其他书籍进行补充。期望我国的音乐学习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加深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踵事增华。

在学习本书的时候,就像小女孩在串珍珠手链,每个知识点就像每颗珍珠,只有串到一定的量,才能成为手链,展露它的光芒。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掌握基础性的知识,这样才会产生质变,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本书的优点我在前面也提到过,很多专业名词都会进行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都会用浅显易懂的言语进行描述,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在学习西方和声理论时,功能标记被作为很重要的内容排在前列,而在本书中,并没有提到如何在“中国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写作中进行和弦标记。在调式部分中,转调只站在分析者的角度看问题,只写出如何观察曲子转调,转调的类别有哪些,各种转调的比较,以及转调时两调的调性音程关系;而没有站在一个作曲者的角度去进一步探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五声性调式的转调,五声性调式转调需要怎样处理和声。书中多举作品的例子,而不是单旋律的例子。在变音和弦的学习中,书中提出了变音和弦如何去解决,也列举了多种方法,但笔者认为应首先分析变音和弦的种类,写清楚是何缘由产生的变音和弦,这样才好对症下药去解决问题,否则只拿到钥匙,却没有找到门,亦是徒劳。

学习完本书,对“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的一些基本概念一般都会有所了解,但感觉知识输入很多,输出却很少——基础概念输入大脑,我们已了解清楚,但没有很多可以实践的地方加深理解。虽然作者在书尾留下了一些习题,供学习者练习,但题目太少,只做期末考试式的练习,用处并不大,倘若在每个章节后都可以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尽量多些曲谱针对性练习,并在书尾提供参考答案,那这样一整本书学习下来,学习者在“五声性调式及和声手法”方面的实践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主音音阶调性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和声小调音阶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关于拉莫键盘作品中装饰音奏法的研究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浅谈西洋大小调的相互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