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氏孤儿》戏曲影视作品改编研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屠岸贾赵氏孤儿程婴

王 玥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故事都蕴藏某种思想内涵,有些是鼓舞人心的激动事例,还有些是对道德标准的评判和阐述。这些故事对古代人的行为准则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专业人员改编成中国戏曲,极大地增加了这些故事的传播效率和范围,《赵氏孤儿》便是其中的代表。《赵氏孤儿》先从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再从戏曲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无论哪种改编版本都对国民思想教育具有深刻意义。

一、《赵氏孤儿》戏曲与电影

(一)元杂剧《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又叫《赵氏孤儿大报仇》,是纪君祥根据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故事改编的,全剧共五折一楔子,在传播过程中对海内外文学作品创作均有巨大影响。该剧主要人物为韩厥、公孙杵臼、程勃、程婴、屠岸贾、赵朔、公主,分别饰演正末、正末、正末、外、净、冲末、旦儿角色行当。其中,屠岸贾在剧中为大奸之角色,程勃为赵氏孤儿本人,赵朔与公主为赵氏孤儿的父母,其余三人在剧中扮演忠之角色。程婴在救赵氏孤儿的过程中,设计用自己的孩子替赵氏孤儿而死,韩厥为救赵氏孤儿而自杀,公孙杵臼为实现替死计划甘愿被屠岸贾杀死,而程婴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之后告知其身世真相,引发赵氏孤儿之大复仇,最终将屠岸贾送上断头台。整部剧人物矛盾突出,忠奸对立,思想鲜明,令观众为之深思,为之感叹,对国民思想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赵氏孤儿》在传入欧洲之后,法国文学家伏尔泰和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将其翻译成本国语言,在欧洲文化界产生巨大反响,剧中人物争相赴死最终完成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故事令他们为之感叹。

(二)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根据戏曲《赵氏孤儿》改编,电影中葛优饰演程婴、王学圻饰演屠岸贾、黄晓明饰演韩厥、范冰冰饰演公主、鲍国安饰演赵朔之父赵盾、张丰毅饰演公孙杵臼、赵文卓饰演赵朔、王瀚和赵文浩饰演不同时期的程勃。与戏曲《赵氏孤儿》相比,电影《赵氏孤儿》增加了一个人物——程婴之妻,电影主要剧情与戏曲一致,只是程婴之妻没有与其儿子一同被杀。但是其中体现的不再是平民英雄程婴的鲜明形象,反而重点刻画屠岸贾的残暴与慈爱等复杂人物性格,与戏曲《赵氏孤儿》中大奸大忠之间的对立不同。戏曲《赵氏孤儿》更加注重宏观精神层次的塑造,电影《赵氏孤儿》更加侧重于微观表现每个人物自身的性格,本质上这是现代文化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

二、《赵氏孤儿》戏曲影视作品的改编情况

(一)传统道德准则转变成现代价值观

从戏曲《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即可看出,该剧的主题是大报仇、大复仇,而大复仇是儒家公羊学派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道德准则影响至深。舍生取义、慷慨就义等思想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每个朝代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些践行这些思想的“高人”。这些“高人”均名垂青史,比如谭嗣同慷慨就义是为了用鲜血惊醒中国人。《赵氏孤儿》中韩厥、公孙杵臼同样用死亡让赵氏孤儿能够活下来完成复仇。在这个大复仇的戏曲故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义、坚韧、忠义等思想。但是《赵氏孤儿》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陈凯歌对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修改,对程婴等忠义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弱化处理,让人们在观影过程中无法再感受坚韧、忠义等思想。而屠岸贾的人物性格则刻画得更加丰满全面,观众从中感受到残暴与温馨并存。这样一来,电影《赵氏孤儿》所表达的思想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程婴被刻画成为了自己而操纵赵氏孤儿命运之人。如果只看电影《赵氏孤儿》很难从程婴身上看到舍生取义的影子。这样的改编虽然更加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程婴所作所为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像人,但韩厥和公孙杵臼等人死亡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二)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选择

在当今时代,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片,一类是文艺片。商业片的意义在于票房,在资本的影响下,导演只能主动或被动掺入一些市场性元素,将其中具有争议的一些思想掩盖,防止电影中存在一些元素影响正常上映。换言之,拍商业片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过审。因此,商业片的观赏性可能较好一些,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使用的拍摄手法均不如文艺片(相同质量情况下)。文艺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导演想要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或能够引发人们深思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地拍摄一些剧情达到快速上映圈钱的目的。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是一部商业电影。电影《赵氏孤儿》的人物性格刻画以及背后表达的思想都与戏曲《赵氏孤儿》存在较大差异。最终,电影《赵氏孤儿》固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成就,但是根本没有将戏曲《赵氏孤儿》中的核心思想表达出来。如果陈凯歌拍摄的《赵氏孤儿》是一部文艺片,绝不会将人物性格改编成如此浅薄,以《赵氏孤儿》本身的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来说,文艺片《赵氏孤儿》甚至有机会拿下诸多奖项。因此,《赵氏孤儿》戏曲到影视作品的改编是失败的。既然选择了一个以思想为核心的故事题材进行改编,那么就不应该将电影的商业属性表达得这么明显,否则给人的感受就是在借《赵氏孤儿》戏曲故事的知名度上映圈票房。

(三)大复仇到悲剧主题演化

《赵氏孤儿》戏曲的主题是大复仇,在大复仇主线故事中展现了多种舍生取义、慷慨就义、坚韧等复杂且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看戏曲能让观众产生更多思考。这种思想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在家族和氏族观念比较深厚的当代中国,是否仍然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儿子而保全一个更值得保护的孤儿犹未可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英雄类的舍生取义思想更有助于挺起民族的脊梁。而《赵氏孤儿》戏曲改编成影视作品之后,复杂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转变为浅显的悲剧主题,在戏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崇高性和悲壮性,在电影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残暴之人必将获得悲惨结局。这种主题的演变是改编的直接结果,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改编方式并不能让故事的思想与电影主题圆融如意。最重要的是,这种人物改编,让整个故事前半段公孙杵臼和韩厥等人的死亡显得毫无意义。在观众看来,剧情前后的割裂感更加明显。

三、《赵氏孤儿》影视作品改编中的问题

(一)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赵氏孤儿》电影中导演和编剧主要丰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程婴从一个直接的英雄形象被丰富成有血有肉且情感变化明显的真实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电影中的程婴更加真实;屠岸贾的人物形象从单一的残暴者转变为政客和父亲形象,让观众感受到了屠岸贾的善恶两面性。但是,《赵氏孤儿》本身所具备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英雄脊梁则完全消失不见,因此,电影《赵氏孤儿》对人物形象的丰满只是浅层的塑造,没有真正从精神层面展示真善美的人物性格。总体来看,电影《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塑造难免存在本末倒置之嫌。

(二)善恶道德价值观的评判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导演想要通过对屠岸贾和赵氏孤儿的细节刻画,让观众从第三方角度思考,赵氏孤儿在一个生长多年的环境中突然被告知全家三百口被杀的真相,而且凶手就是抚养他长大的养父。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赵氏孤儿所受到的思想冲击尤为强烈,但是最终他仍然选择向屠岸贾复仇。这样的选择对观众评判善恶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极大,有些观众在这种情况之下思考,在仇人和养父之间屠岸贾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但是有些观众则意识到,不能以任何行为稀释全家三百口被杀的血仇。因此,电影《赵氏孤儿》导致观众对善恶道德价值观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三)男女平等是否真正存在

《赵氏孤儿》电影中除了戏剧的几大主人公之外,还加入了程婴之妻这样一个角色。从故事背景来看,这样的角色似乎不应该出现。但是,从现代男女平等观念可知,程婴之妻这样的角色出现是一种必然。只有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才能从商业角度增加女性所带来的票房。从电影对程婴之妻的角色刻画可知,春秋时期男权制度之下的男女平等是不存在的。程婴之妻承受丧子之痛却没有任何办法改变,甚至只能成为程婴复仇的工具。这与伏尔泰改编之后增加的角色伊达美相比,高下立判。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赵氏孤儿》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代表作品,在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令我们反思如何在改编过程中实现传统道德评价标准与现代价值观取向的结合,才能同时传播古代崇高的道德精神和现代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古代戏曲作品重新发光发热,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发挥出精神层面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猜你喜欢

屠岸贾赵氏孤儿程婴
《赵氏孤儿》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
门 客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从戏剧到电影论《赵氏孤儿》的现代化解读
程婴妻给我的感动与叹息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简析电影《赵氏孤儿》体现的悲剧性
赵氏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