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集安高句丽壁画中的乐舞形象看汉代长袖舞对高句丽袖舞的影响

2021-11-14李飞跃

戏剧之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群舞集安高句丽

李飞跃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汉代长袖舞影响高句丽袖舞的社会背景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在建立地方政权之前,高句丽一直作为汉代玄菟郡下的高句丽县,受到汉王朝的统治,不论是汉朝管理下的封建政权体制,还是深受汉文化影响下的以儒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艺术体系,都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政治文化作为背景来看,高句丽乐舞文化也同样具有浓重的汉文化色彩。

从政治文化的渊源而言,汉王朝实行郡国制,高句丽本有五部,编入玄菟郡高句丽县后,也按照汉代制度由高句丽县令统一管理,同时高句丽人也成为了汉代的编户齐民,接受汉王朝政治文化的教化,使用汉字,受儒学影响深刻。公元前37 年,高句丽虽然自主建国,但依旧作为汉朝的封国存在,贵族子弟将儒学经典作为教材,依然使用汉文字。《三国志》记载:“汉时赐鼓吹伎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这与《后汉书》提到的“赐鼓吹技人”相呼应,不论是在属于汉王朝高句丽县时,还是后自立为政权、成为封国,都受领了汉王朝的鼓吹伎人,鼓吹伎人在汉代可理解为赐予封国、边郡、边将等的仪仗乐队。

要了解汉代袖舞影响高句丽袖舞的社会背景,分析高句丽境内的民族种类也是重要方面,高句丽县或高句丽国并非单一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融合现象,除了秽貊族系,也聚居住了其他民族,汉人在其中也有相当数量,在高句丽管辖境内的汉人对其文化的传播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袖舞通常寓于乐舞类别之中探讨,受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以上汉王朝政治文化对高句丽的影响分析,是笔者将高句丽袖舞置于汉王朝的大背景之中探讨的基石。

二、高句丽壁画中的袖舞形态特征分析

集安出土的壁画,并非某一个时期的某一座墓,涉及了集安地区多个时期的不同墓群,如出现舞蹈形态的墓群有四个,分别是:舞踊墓(4 世纪中叶至5 世纪初)、麻线沟一号墓(5 世纪)、通沟12 号墓(5 世纪)、长川一号墓(5世纪末至6 世纪初)。

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出现带有领舞的群舞、双人相向而舞的双人舞、造型优美的独舞,这些造型虽然是静态,但从其造型的刻画以及舞蹈动作构成的调度规律,可推测其造型连接和舞蹈调度都十分丰富多样。笔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舞蹈形态角度出发,进行简单梳理。

1.舞踊墓的舞蹈场面较为宏大,舞者人数较多,是由十四人组成的群舞形式,舞蹈形态主要为:双手朝后平举,沉肩出胯,手和胯的运动方向一致;上身朝反方向倾斜,头部也随身体向旁微倾;双腿略屈膝,右脚向前伸出,脚尖微翘。

舞蹈形式十分有特点:右立一领舞,左边共三排舞者与其相呼应,有双手后举,沉肩出胯者,也有双手下垂,联袂而舞者。身着斑点束脚裤,靴,腰间有束带,舞蹈服装具有民族风格,装饰少,鸟羽已是最丰富,但高句丽人生活中也有插折风的习惯,因此整体装扮较自然朴素。从整幅壁画来看,场地在户外,欣赏者仅有马上一人,整个画面其中以舞蹈为主,还伴有宴饮、乐器伴奏。

2.长川一号墓中的舞者形态与舞踊墓类似,都是由一个领舞和群舞组成。着装和动作形态,舞袖方式都很相近,且都有歌舞伴奏,场地在户外,都显示等级区别。但两个墓并非一个年代,因此推测这种领舞+群舞的形式,应是高句丽舞蹈场景中常用的形式。

长川一号墓中还出现了单人舞和备舞图。这两种形式都出现在百戏图之中。单人舞图中,一男子两臂伸直,于身体两侧打开,平举其肩,从头部至腰部为一轴线,朝右倾斜,沉肩出胯,腿部动作与之前壁画相仿,所着服装也与其他图片类似。但舞蹈形式非群舞,为带有乐器伴奏的男子独舞形式。其舞袖也出现了区别,幅度明显较大,由独舞的舞蹈形式和舞袖的动势来看,此独舞的难度和表演性也明显增强。备舞图中出现了一女子,其服饰为长裙广袖,手持莲花枝,面施粉黛,动作安静神情端庄。女子左侧是一着舞者斑点束脚裤,腰间束带的男子,看动作和服饰应为舞者,也有学者推测其为引导侍从;右侧是一个拿乐器的女子,应为伴奏者。

麻线沟一号墓中出现了双人舞图,两名男子舞者相向而舞,形态动作与前者差别不大,形式上,两人有相向而舞的互动配合。

综上分析,高句丽壁画中出现的舞蹈形象呈现以下特点:1.通常腿部动作比较简单,以类似造型的方向变化为主。上身动作较多,推测其舞台调度较小位置移动较少。2.身体动作都有沉肩、拧腰出胯、头部以身体为轴线顺边倾倒之特点。3.袖的运动空间不超过平举,鲜有上扬空间,双手以各方向的平举为主,也有双手下垂联袂而舞之态;常用的舞袖技巧多为垂、甩袖等。4、袖的弯绕较少,线条相对平直,手部动作的运行路线应是随动,手随臂而动,与头随身体而动呼应,形成了其独有特点。5.高句丽壁画中所呈现动作具有下沉性特点,因此其对应的呼吸韵律应是由胸口处往下走至丹田的,与现在朝鲜舞的呼吸韵律有一定相关性。6.舞蹈形式多样,独、双、群,皆有音乐伴奏,场地通常为户外,作用以服务贵族阶级为主。7.舞者服装有较高的辨识度,以斑点裤束脚裤,窄长袖为主,装扮相对简单,道具运用主要为舞袖,也有荷花出现。8.音乐方面,“集安壁画所见高句丽乐舞伴奏多用一面琴或一把阮咸,其中琴为独舞伴奏,阮咸为群舞伴奏。”

三、汉代袖舞和高句丽袖舞形态的异同

(一)舞蹈形象

汉代袖舞最突出的特点即折腰翘袖,舞者腰身纤细,配合舞袖进行一系列动作,身形上常有拧腰出胯,沉肩顺边之态。这些形态特征在高句丽袖舞中常能见到,高句丽乐舞具有极长其袖的特点,舞蹈动作主要集中于上肢,动作以舞腰和折袖配合为主,集安高句丽壁画像中的乐舞形象,跨越了几个世纪,说明沉肩顺边、拧腰出胯并非某个特定时期的形象,而是具有一定共性。

但是对比汉代乐舞形态,高句丽舞蹈形象除了吸收汉代乐舞,也有自身的民族色彩,高句丽舞蹈形象的动作幅度更小,舞蹈形态相对少,动作幅度相对小,更加内敛娴静,其脚步动作的变化少,汉代乐舞的圆美之态也相对减弱。

(二)舞袖技巧

利用长袖作为道具,是汉代和高句丽乐舞最常见的舞蹈形式。两者的袖型都多以窄袖为主,舞姿的视觉集中点都在腰和袖上。汉代袖舞技巧类型多样,有扬、甩、拖、绕等多种形式,动作空间占有多,动作幅度大、变化大,高句丽舞袖技巧相对简单,动作变化相对单一,运动空间少,集中于平举和平举以下,垂袖、拖袖动作较多。

对比汉代袖舞,高句丽舞蹈的袖更短,一般不及地,由此限制下并未见到绕袖等技巧性很强的造型,随身体顺边倾斜的体态更加明显。汉代舞袖出现了使用盘鼓建鼓等道具的上下腾跃动作,但高句丽袖舞中,未见腾跃性动作,由此推测,汉代袖舞的动势感强,高句丽袖舞的造型美感更强,即便刨除当时画工绘画风格的区别,单就袖子的形式和体态就可明显看出。

(三)舞蹈形式

两者舞蹈形式都出现有独、双、群舞。舞蹈形象不单独出现,一般与乐器或歌者同处,由此可见,两者都未将乐舞分开。汉代继承了前代传统,乐舞功能除了享乐,在教化、祭祀等方面都有体现,因此高句丽在多方面学习汉文化时,也从各个角度涉及了乐舞知识。汉代舞袖伎人主要是女乐,高句丽舞袖者男女皆有。观看袖舞的对象主要是贵族阶级,这一点两者一致,但高句丽袖舞的场合主要在室外,与后汉书记载“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一致。

综上所述,在对高句丽乐舞形态进行分析时,应将其置于汉代乐舞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政治上前期作为汉代的郡县,建国后也仍为汉代附属国,同时积极学习融合汉文化,乐舞方面也存留许多可进行对比和探究的文物及文献资料。从高句丽壁画中的袖舞形象入手,可得到舞蹈本体方面的结论,既补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研究,也能更系统地分析出高句丽的舞蹈形象、类型,从而更充分地发掘高句丽乐舞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三国志》卷30《高句丽传》.

②同上.

③王希丹.《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研究》.2014 年01 月.第197 页.

④王希丹.《集安高句丽音乐文化研究》.2014 年01 月.第198 页

⑤《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中华书局,1965 年.

猜你喜欢

群舞集安高句丽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舞剧中群舞编排的重要性
群舞冲纪录
卢石磊的群舞教学剪影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谈群舞《东方红》构图中几何图形的变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