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彼得·伯克的文艺复兴研究

2021-11-13陈开英

名家名作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史史观伯克

陈开英

自西方史学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新文化史的发展就备受关注,彼得·伯克热切关注并实践之。他以开阔的胸怀、独特的视角、坚定的信念践行着新文化史观,且长期致力于寻找社会与文化、社会科学理论与历史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方式,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

作为史学“弄潮儿”,他采用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汲取史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将其融入文艺复兴研究中,并著就许多精彩的、经典性与创新性并存的著作。他对文艺复兴做出的新解读,给史学界耳目一新之感,其理论与研究成果对社会文化史的奠基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新文化史的滋养与孕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或文化)转向”思潮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新文化史兴起。它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即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等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借助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新文化史是当代西方史学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在形成过程中,它主要吸收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它倒转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位置,力主是文化影响甚或决定政治和经济行为。

伯克作为与史学潮流接轨的新文化史学先驱之一,认为其研究主题涵盖人类的方方面面。他学术研究、教学和写作的中心是16和17世纪的欧洲。此外,他兴趣广泛,善于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多样的主题进行写作。包括但不限于文化史、城市、语言与交谈、图像、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及年鉴学派,以及文艺复兴等。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著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如《图像证史》《制造路易十四》《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等。其著作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流传,他将新文化史学推向全世界。

文艺复兴领域一直是史学界的“显学”,也是伯克一直神往的领域。他非常关注文艺复兴,且多次强调是作为一场运动而不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和时期的文艺复兴。从他已出版的相关著作可见一斑,如《文艺复兴》(1964)、《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意识》(196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1420—1520》(1972)、《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1998)。此外,在他别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文艺复兴,如《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1974)、《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1978)等。

二、彼得·伯克文艺复兴研究的主要内容

伯克的研究会联系到欧文·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伯克其他著作中强调的大众文化及精英文化、中心与边缘的概念与实践例证以及图像作为史料的观念。其研究观念和方法也从侧面反映了他整体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由此看来,伯克的著作与史观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以其文艺复兴研究为例证,结合其理论贡献与研究方法,用与传统文艺复兴史学和新文化史学相比较的方式,试着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中心与边缘、传播与接受这三方面来总结和考察他的文艺复兴运动研究。

(一)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伯克的文化史实践是从研究精英文化起步的。他指出,近代早期欧洲存在两种文化传统:大传统(精英文化)和小传统(大众文化)。在16世纪时,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蔑视大众文化,但又亲自参与大众文化。但大众却很少能参与精英文化(如文艺复兴),到1800年之后,精英不再自发地参与大众文化,而是重新发现大众文化并赞美人民。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时代的大众文化,分析大众文化同精英文化、同社会变化的关系。

(二)中心与边缘

伯克认为,中心和边缘不是一成不变的,地位是变动的,他对欧洲边缘给予不同于以往的关注。中心在意大利,边缘因考虑的时期或艺术的不同而不同。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偏重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地带(意大利),探讨文化创新的机制;在《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中,偏重文艺复兴的边缘地区,讲述边缘地区如何创造性地接受来自中心地区的文化。中心与边缘并没有地位之分,二者是平等的,也时常发生互动,有时中心地区也会学习、接受来自边缘地区的产品。伯克主张从多个视角出发,即多维多方位的视野,不要拘泥于某个维度而不自知。从中心来看,地方风格常常看起来像是原初榜样的“堕落”和“区域化”,它们侧重的是失去的东西。从边缘本身来看,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适应、吸收或“综合”的创造性过程。

(三)传播与接受

布罗代尔曾指出,还未有人尝试写一部关于意大利的文化产品的完整传播史,即一部一方面可揭示馈赠与转让,另一方面也将揭示接受、借用、改造和拒斥的历史。伯克的《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即是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传播和接受史的开山之作。接受是传统的一个对立补充;后者是一个传承过程,前者是一个接受过程。所有被传递的事物在传递过程中都要发生变化。创造性接受观念的历史,经由阿比·瓦尔堡到吕西安·费弗尔,最后到布罗代尔。伯克还提到了“语境”,改造以适应语境,意味着一种双重运动。试图揭示接受者的态度,不同的接受群体、场所和媒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文艺复兴,讨论对文艺复兴冷淡或热情地接受。

三、伯克文艺复兴研究的特点与影响

伯克的文艺复兴研究与论述与一些早期研究不同,在“文化转向”视野下,他带着独特的视角、新理念和多样的方法去研究文艺复兴,并体现在其著作中。如使用统计法对艺术资料进行量化,宣告了在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个新方向;再如,采取比较的方法呈现城市的文化,结合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其研究成果中体现的学术视角、学术观点及运用的史料和治史方法,这些都体现其史学观念与学术兴趣。从这也可窥见其总体史观、联系史观与多元史观。

他将欧洲看作一个整体,集中于文艺复兴的“欧洲化”,或者说文艺复兴对欧洲的欧洲化过程的贡献。此外,他在文艺复兴的不同领域中创造关联,将政治与艺术、科学、大众文化等联系起来。他对文艺复兴做出的新解读,带来了理论与方法论上的创新,对史学界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这使研究文艺复兴的学者也尝试用新的视野与思考方式去看待旧的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辈树立了新文化史和文艺复兴研究的典范。

总之,伯克的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他从多角度展示文艺复兴,对其新的解读或许能给学者提供一些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当然,伯克运用新文化史观和方法论去研究文艺复兴也存在某些不足,遭到了来自史学界特别是文艺复兴领域学者的质疑与批评,但这也正是他研究价值的体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伯克的史学观和方法论将有助于当代史学理论的开拓与创新。

猜你喜欢

文化史史观伯克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福布斯》伯克希尔清仓通用电气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宋代类书中的博物学世界
巴斯钢铁造船厂将为美海军建造首艘“阿利?伯克”级Flight Ⅲ型驱逐舰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从系带到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