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剧与舞蹈诗—从“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说起

2021-11-13

名家名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诗化舞剧戏剧

谭 威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舞剧和舞蹈诗是当代中国舞蹈大型舞台作品的主要体裁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舞剧曾出现“诗化”的倾向,舞蹈诗也屡屡遭受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者都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剧、舞蹈诗评奖”是中国舞蹈“荷花奖”最早设立的评奖项目之一,始于2000 年的第二届“荷花奖”。也是从那时起,“舞蹈诗”这一体裁类型正式进入舞蹈界和大众的视野,评论界也进行了大量有关舞剧、舞蹈诗特性的讨论,可以说“荷花奖”对舞蹈诗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共举行过九届,评选出68 部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舞蹈大型舞台作品发展的参照。

一、舞剧与舞蹈诗概述

第二届“荷花奖”发布的有关舞剧和舞蹈诗的评奖标准中,曾谈到两者的定义:“舞剧:(限定)以舞蹈(人体动作)为载体,具有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等完整的戏剧内容并完美综合了音乐、舞美等艺术手段的舞蹈样式。舞蹈诗:(限定)以舞蹈(人体动作)为载体,具有完整的诗化结构、诗意的舞蹈形象以及与诗的内容统一的音乐、舞美的舞蹈样式。”

(一)舞剧的定义

“舞剧”一词,来源于外文的“ballet”,但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舞剧所指代的更倾向于“dance drama”,即“舞蹈剧”。所以在当下对舞剧所下的定义中,刨除其中对各类舞台元素的要求,其主要针对的内容无外乎就是分析“舞蹈”与“戏剧”的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对舞剧的定义为“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国舞蹈词典》中有所调整,定义为“以舞蹈为主要手段表现一定戏剧情节内容的舞蹈形式,是一种以戏剧、音乐、舞蹈、舞台美术四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于平则认为对舞剧最简洁的定义就是“按戏剧形式展开的舞蹈”。笔者认为,舞剧是以一定的事件、情节为依托,以舞蹈作为核心表现手段展现,同时综合各类舞台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其舞蹈与戏剧元素是根本,但在两者的融合中应以实际的创作为准,不应固定其相应的比重。

(二)舞蹈诗的定义

舞蹈诗作为中国特有的舞蹈形态,逐渐形成于20世纪90 年代。虽然已经在艺术创作中大量地践行,但对于舞蹈诗的争议却常有。而被集中讨论最多的就是,舞蹈诗因何要独立于舞剧之外,以及所谓舞蹈诗的特性究竟为何。

有观点认为舞蹈诗的提法毫无必要,因为舞蹈语言本身的特性,舞剧本身就是“舞蹈诗”。也有观点认为“舞蹈诗”的提法弱化了“舞蹈”而强化了“诗”,应当称之为“诗舞”。仝妍则从历史发生的角度出发,认为舞蹈诗是由舞剧的“诗化”与组舞的“主题化”合力而成的。笔者的看法是,因为舞蹈诗的存在已毋庸置疑,所以应当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对其进行评判,作为一种大型舞台艺术形式,舞蹈诗挣脱了叙事的“枷锁”,得以更加纯粹的样貌回归舞蹈本体,以人体动作本身蕴含的信息与情感张力感染观众,是一种在创作的探索中找到的适用于当时中国舞蹈创作环境的特殊形式。

二、舞剧与舞蹈诗发展历程

(一)舞剧发展历程

相对于舞蹈诗,舞剧有着更长的发展历史。现代中国最早的舞剧形态,被认为是1920 年由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自那时起到1949 年前后,主要舞剧成果是吴晓邦与梁伦进行的“新舞剧”的创作,可以说这时的中国舞剧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1949 年之后的当代中国舞剧发展,进入了一个从有到多的新阶段。于平在《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中谈到,当代的中国舞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十年”(1956—1965、1979—1988、1992—2001)和“两 个 断 点”(1966—1976、1989—1992),而在这期间出现的各种舞剧类型,如“战士舞剧”“革命现代舞剧”“中国民族舞剧”“少数民族舞剧”“中国芭蕾舞剧”“新古典舞派舞剧”“中国新舞剧”“交响舞剧”等,其特点在今天的舞剧创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在历届“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中,舞剧获奖作品占大半。在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表达上,都一贯地以历史、革命、民族等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舞剧创作的发展,当下舞剧的呈现方式和创作模式都不断创新,从这些站在前人肩膀上得到的进步便可见过去的价值。

(二)舞蹈诗发展历程

如果说“荷花奖”对舞剧的发展是一段时期的影响,对舞蹈诗便是具有开创意义了。在2000 年第二届“荷花奖”举办之前,业内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了“类舞蹈诗”形态的舞蹈创作,但在官方评奖活动中将其作为一种大型舞台作品类型与舞剧对等,才真正使“舞蹈诗”成了备受瞩目的存在。有专家认为这样直接将舞蹈诗推上比赛过于激进,对于舞蹈诗的研究尚不成熟,如此仿佛是从官方层面对其的首肯。但事实上,舞蹈诗的创作确实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风风火火地展开,对于这样的现象也的确不应视若无睹,所以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识,成了舞蹈诗发展的主旋律。

对舞蹈诗追根溯源,最早可以从20 世纪60 年代称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东方红》算起,1983 年武汉歌舞剧院创作了名叫“歌舞诗乐”的《九歌》,接着又有“大型音乐舞蹈晚会”“音诗”“大型音舞诗画”“舞蹈诗剧”等多种名称,这种体裁命名的多样化,甚至是混乱的,其实其体现的是创作者们对于新式舞蹈类型的摸索。而舞蹈诗诞生的重要原因,就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舞剧的创作发生向舞剧艺术本体探索的偏转,也是由于许多舞剧作品囿于叙事困境,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作品形态上追求了“诗化”,即在舞剧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方面的改变,其中“交响编舞法”的应用也被认为是其产生的标志之一。

三、舞剧与舞蹈诗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首先,舞剧与舞蹈诗同为大型舞台艺术,通常以舞蹈作为表现的途径,所以无论艺术追求和作品形态如何不同,其实现的方式都是将意识通过肢体进行实现的,所以其创作过程中的舞蹈思维是一致的。

其次,舞剧与舞蹈诗发展过程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舞蹈诗”这个新创词汇显然是针对“舞剧”而言的,由于舞剧创作过程中纠缠于用舞蹈来讲故事或交代事件和人物,结果使哑剧动作多于舞蹈语言,戏剧成分大于舞蹈本体,而舞蹈本体的诗意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强调舞蹈中的“诗性”,所以“舞蹈诗”便有了形态目标,即意念的诗化和表现手法的诗化。戏剧元素一定意义上是决定一部大型舞蹈作品体裁的跷跷板,戏剧元素多则为舞剧,少则为舞蹈诗。这种做法体现着舞剧与舞蹈诗的联系,当然也被评论界所批评,但应当看到的是,实际创作中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最后,依据现实情况看,舞蹈诗是从舞剧中分离出来的,舞剧在一定程度上对舞蹈诗是包含关系,广义上的舞剧可以包含舞蹈诗,狭义上则是两者对等的关系。而舞剧“诗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舞剧创作的一种手法,是前者对后者产生的一种借鉴或影响,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舞蹈诗仍应归入舞剧范畴。

(二)区别

首先,舞剧与舞蹈诗在表现内容侧重上的差异。舞剧侧重于表现戏剧人物、戏剧矛盾、戏剧冲突,舞蹈诗的表现则侧重于情境性、可舞性、抒情性。所以在创作和欣赏两种不同的舞蹈样式时,能够有对应的心理预设是更好地理解两类舞蹈作品的重要前提。

其次,审美形态层面的不同。于平认为,对于舞蹈诗而言,值得研究的是“意象”与人类精神的关联和超越“语言公式”的组合方式;对于舞剧而言,值得研究的则是“行动”的性格内涵和戏剧冲突。换言之,舞剧的欣赏除去舞蹈的形态美之外,还有故事内容中隐含的主题、内涵,从舞台上看故事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欣赏习惯,因此“看懂”舞蹈常常是借由舞剧来实现的。而舞蹈诗则是所谓视觉欣赏层面的更高体现,并不是说舞蹈诗中没有任何故事和情节交代,但它不会着力于此,同时其更加关注舞蹈本体,即呼吁大家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来看待舞蹈,意会而不苛求甚懂。

最后,舞剧与舞蹈诗有着相互的不可替代性。舞蹈诗的出现对舞剧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既丰富了舞蹈的大型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从另一面对舞剧的创作进行关照,促进舞剧创作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但舞蹈诗与舞剧的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是否通过戏剧矛盾冲突塑造典型形象,舞剧借此产生的艺术震撼力也是舞蹈诗所不能及的。因此,舞剧创作不应也不能为舞蹈诗所替代。但舞蹈诗作为新的形式,其追求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价值也不同于传统的舞剧,甚至可以认为是一种更加符合舞蹈本体的表现形式,以至于不论创作者、评论家还是观众,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品读。

四、结语

舞剧和舞蹈诗是舞蹈艺术在当代中国舞台上绽放的两朵奇葩。在舞剧发展过程中,曾出现的过于侧重叙事的而弱化舞蹈本体的情况,使舞剧变得既说不清故事也看不见舞蹈,所以大家纷纷向“诗化”的舞剧转向。而在舞蹈诗创作广泛开展之后,也曾因为其缺乏可以读懂的内容,使创作者又再次回归到对舞蹈叙事功能的再关注。近年来,舞剧的创作出现了现象级的作品,反观舞蹈诗的创作则在国家支持的层面上逐渐边缘化,这体现出当代舞蹈创作的趋向,同时也体现出舞蹈创作者对创作规律认知的变迁。然而无论是何种变化,能够客观地分析并把握其本质规律正是迈向真理的绝佳途径,也希望中国舞蹈的创作在变化中愈加清醒、愈加繁荣。

猜你喜欢

诗化舞剧戏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