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宁波故事凸显宁波精神

2021-11-13金永亮

声屏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杭州湾跨海大桥国华

□ 金永亮

2020年11月8日,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城四十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首届(2017-201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其中就有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采制的纪录片《港通天下》。在此之前,《港通天下》单片先后荣获2018年度浙江新闻奖新闻专题一等奖、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三等奖。一部纪录片,为何能三获大奖?成功经验值得探讨。

选材:删繁就简,精准独到

用区区30分钟的篇幅,反映一座城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历史变迁,选材精当,是节目成败的一大关键。

改革开放四十年,宁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可讲的成就、人物、故事实在太多。创作者从大量的史料中,独具慧眼地梳理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这是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发展之路,也成为贯穿全片的主线。根据这一主线,创作者选择了五个可视化亮点:宁波舟山港、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帮博物馆、诺丁汉大学、大卫雕像。这个五个亮点,既是宁波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地标,又富有宁波现代地域特色,还很适合电视表现,有利于片子营造气势恢宏的艺术风格。

根据这五个亮点,创作者精心选择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全国十佳引航员”潘国华、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宁波帮”人士群像、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大卫雕像引进者俞丹桦,讲述他们在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的奋斗故事,并通过他们的视角见证宁波四十年改革开放发生的沧桑巨变。

如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讲述宁波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便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以宁波舟山港的故事为例,“以港兴市,以市托港”是宁波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宁波的对外开放正是从宁波港开始的。选择什么的人物来讲述和见证港口发展的历史巨变?《港通天下》选择了“全国十佳引航员”潘国华,也是第一位出场的故事主人公。

洋洋东方大港可选的人物很多,事实证明创作者的这一选择非常关键,也十分成功,正所谓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择潘国华的理由有三:一是港口的开放对宁波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引航员的“引航”过程具有很好的象征意义,两者完美融合;二是在潘国华的引航过程中,大海、航道、巨轮、一一出现,画面大气,场景多变,富于动感,很适合电视表现;三是引航员要与国际巨轮的外籍船长打交道,用英语对话交流,具有强烈的国际色彩,能很好地体现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这种选择体现了主创人员精准的眼光和良好的电视感觉。

讲述:构思精巧,自然流畅

用记录的手段,讲述一座城市四十年的沧桑巨变,结构至关重要,需要创作者围绕主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

《港通天下》讲述的第二个故事,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吕忠达。十年前,吕忠达担纲总工程师,领头攻克多个世界性的工程难题,亲手建造了当时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十年后,他已是宁波工程学院校长。这个故事该怎么讲述?作者巧妙设计了两个场景:

场景一:201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十周年的日子,吕忠达坐在校长办公室收看大桥建成通车十周年的电视新闻。在新闻播报的同期声中,画面从校园切入校长办公室,故事的主人公就这样登场,过渡巧妙而自然。

场景二:吕忠达带领他的研究生坐上中巴车,前往杭州湾跨海大桥。解说词说:“今天,他决定把课堂搬到杭州湾跨海大桥。”

吕忠达和他的研究生们兴高采烈地前往杭州湾跨海大桥,气氛轻松而热闹;到了大桥边,吕忠达边走边讲,兴致勃勃,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记者一路记录,拍下很多精彩生动的讲课画面,大桥建造的过程就在他的讲课过程中得到自然生动的体现。

最后吕忠达独自一人走到海天一洲观光塔的塔顶,看着雄伟壮丽的跨海大桥,感慨地说:“当时也没有想到,我们建这么一个桥啊,给我们国家的跨海桥梁建设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巧妙自然的设计,是讲好大桥故事的关键。来到大桥,自然勾起主人公对十年前日夜奋战、攻坚克难岁月的回忆,他给学生的讲课自带深情,充满自豪与感慨,也把观众带入了艰苦创业、充满激情的峥嵘岁月。这样的画面与故事,既自然流畅、真切感人,又充满建设者的奋斗豪情,具有动人的魅力。

别出心裁的构思,真切生动的记录,个人视角的讲述,以小见大的手法,生动反映出宁波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写下了精彩纷呈的宁波篇章。

主题:点面结合,以小见大

精心选材、巧妙构思、真实记录,目的还是为了讲好宁波故事,反映四十年来宁波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体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气质,凸显“知难而进、知行合一、知书达理、知恩图报”的宁波精神。

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围绕一条主线,选择五处可视亮点讲述五个(组)人物故事,都是节目选择的“点”;宁波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则是节目所要反映的“面”;以“四知”为内容的宁波精神,则是节目所要表达的“魂”,也就是作品的主题。如何处理好人与城、故事与时代的关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烘托宁波精神这个灵魂,则是节目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讲述完潘国华引航故事之后,创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解说词:“三十多年来,潘国华与大港日夜相伴,真情守护,从一个青春勃发的航校毕业生,成长为闻名全国的引航专家。与此同时,宁波舟山港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河埠小港发展为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世界第一大港。”这段话把潘国华的个人成长与港口的飞速发展完美融合在一起,点与面的结合水到渠成,天衣无缝,令人信服。

接下来还有一段解说词:“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宁波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取得了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城市GDP从1978年的20.2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9846.9亿元。今年即将跻身万亿俱乐部。”这段话则从港口发展进一步上升到更大的“面”——港城发展,点明了“以港兴市,以市托港”战略的辉煌成就与重大意义。个人、港口、港城三者步步推进,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有力地烘托了主题。

二、顺势推进,层层深入。纪录片必须讲好故事,但讲好故事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必不可少的铺垫,为表达主题造势。

片子在讲完吕忠达造桥故事以后,写下这样一段总结性的解说词:“十年来,大桥共通行各类车辆1.2亿辆,日均3.28万辆,节约运输时间1.4亿小时,减少能耗成本114.57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96.95万吨。”一连串数字有力地证明了大桥本身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这时镜头切换,解说词顺势一转:“在大桥南岸,一座现代化新城——宁波杭州湾新区拔地而起,成为浙江大湾区建设一大亮点。”

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雄姿还在眼前,镜头再次切换,解说词进一步指出:“雄伟壮观的跨海大桥如长虹卧波,联通了阻隔千年的海湾两岸,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搭建了一条通衢大道,这是吕忠达最感欣慰的事情。”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杭州湾跨海大桥何止是缩短运输距离,催生一座新城,而是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扫清了最大障碍,搭建了通衢大道,这才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段解说词,层层深入,步步升华,可谓点睛之笔,引人入胜。

三、以小见大,烘托主题。“名城名都”建设是宁波的发展目标。如果说片子的前三个故事主要反映“名城”建设,最后两个故事则转向“名都”打造。

徐亚芬引入世界名校诺丁汉大学落户宁波,体现了宁波人敢想敢干的创造精神;俞丹桦引进意大利的文化标志大卫雕像耸立姚江之畔,成为宁波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这两个故事都是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耀眼亮点。

片子在讲完最后一个故事——大卫雕像落户宁波之后,解说词写道:“三十多年来,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宁波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友好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以小见大,言简意赅,体现宁波人对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情真意切,信心满满,步履坚定。

《港通天下》立意深远,主题鲜明,真实生动,风格大气,制作精良,为纪念宁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猜你喜欢

杭州湾跨海大桥国华
宋代跨海大桥——洛阳桥
Tetrapartite entanglement measures of generalized GHZ state in the noninertial frames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甘为艺术付平生
世相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夏、冬季杭州湾北部游泳动物群落结构
SVG在舟山跨海大桥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杭州湾跨海大桥:左手风险 右手机会
舟山六横跨海大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