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12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谭健仪

区域治理 2021年41期
关键词:人格化工资收入工作量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谭健仪

一、引言

2011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一要壮大人才队伍建设,二要强化机构培育,促进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1]。

高璐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支持和评价造成情绪衰竭严重[2]。张大维、郑永君、李静静在基于100名广深莞汉专职社工的调查中发现,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武汉市的专业社工已经出现了中度的情绪衰竭,同事朋友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尤为密切[3]。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为《广州市社会工作者职业情况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个人工作基本情况问卷,总问卷以及各个分问卷系数均在0.7—0.8之间,结果表明分析数据可靠,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第二部分为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服务版量表,本部分由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倾向、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构成,共22个项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现状

笔者通过SPSS2 2.0数据筛选统计发现:存在职业倦怠状况的社会工作者有177位,占78.32%,其中被判断为轻度职业倦怠的占26.11%;被判断为中度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者占22.13%;被判断为重度职业倦怠的社会工作者占30.08%。由此说明,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情况十分显著。

(二)不同因素与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关系

1.不同工作地区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差异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上表1并发现,不同区域的社工在情感耗竭(F=2.95,P=0.00<0.05)和去人格化倾向(F=2.97,P=0.00<0.05)维度中达到了显著水平。在情感耗竭中,天河区和黄埔区的平均值较高,南沙区的平均值较低;在去人格化倾向中,白云区的平均值远远高于花都区。同时依据数据显示,不同区域的社工在个人成就感(F=1.24,P=0.26>0.05)无显著水平呈现。因此,无法显示不同区域间社工在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区别。

表1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2.不同工资收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差异分析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工资收入的社工在个人成就感低维度(F=0.49,P=0.00<0.05)中呈现出强烈的显著性差异。因为个人成就感是采用反向赋值计分法,依据上表2可得知工资收入区间在5001元及以上的社工个人成就感远远高于工资收入区间在0—3500元的社工。此外,不同工资收入未能在情感耗竭(F=0.59,P=0.13>0.05)和去人格化倾向(F=5.35,P=0.84>0.05)的两个维度中检验出差异。

表2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地区差异分析

3.不同工作年限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差异分析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工作年限的社工在去人格化倾向维度(F=3.38,P=0.03<0.05)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由表3可知,0—3年的年轻社工的去人格化倾向平均值高于7年及以上的资深社工,说明年轻社工在去人格化倾向维度的职业倦怠严重。

表3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4.不同文书工作量的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差异分析

从表4可得知,不同文书工作量的社工在情感耗竭(F=12.14,P=0.00<0.05)和个人成就感(F=4.54,P=0.01<0.05)中呈现出强烈的显著性差异。在情感耗竭维度中,文书工作量在每月8份及以上的社工情感耗竭更为严重;在个人成就感维度方面,文书工作量在每月3份及以下的社工有个人成就感低落的情况。同时,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笔者未能检验出不同文书工作量在去人格化倾向维度的差异。故此,依据上述的分析得出:在情感耗竭维度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文书工作量出现显著性差异;在去人格化维度中,不同工作地区和不同工作年限呈现显著性差异;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中,不同工资收入和不同文书工作量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4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表5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文书工作量差异分析

(三)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主要调查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内容包括:工资收入、工作年限、文书工作量;再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的因素,具体情况详见下表6。

表6 各因素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表7 工作年限、工资收入、文书工作量与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1)工资收入与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倾向无产生相关关系;与个人成就感(r=0.30**,p=0.00<0.01)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工作收入与个人成就感有关。(2)工作年限与情感耗竭、个人成就感未达显著水平,无产生相关关系;与去人格化倾向(r=-0.17*,p=0.01<0.05)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所以工作年限与去人格化倾向有关。(3)文书工作量与去人格化倾向、个人成就感无产生相关关系;与情感耗竭(r=0.33**,p=0.00<0.01)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文书工作量与情感耗竭有关。

(四)各因素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影响的回归分析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自变量为工作年限、工资收入、文书工作量,并根据两种进行回归分析,详见下表6。

得出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回归方程:职业倦怠=40.98-2.33*工作年限+3.37*工资收入+4.08*文书工作量。通过回归方程发现当工作年限越长,职业倦怠就越高;当工资收入越低,职业倦怠就越高;当文书工作量越多,职业倦怠就越严峻。

四、讨论与结论

笔者在使用SPSS2 2.0软件得出数据统计结果后,认为以下几点值得讨论:

第一,不同文书工作量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关系。文书工作量侧面反向社工行业的行政工作量问题。

第二,工资收入对社工职业倦怠影响显著。匹配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不能在报酬上获得满足时,就容易出现倦怠感,造成职业行为失调[4]。因为社工参与职业工作,主要的目的是获取薪资报酬。当社工获取薪酬水平越高,越能说明自己的工作付出得到服务对象或领导的认可,以致于绩效考核结果良好,从而增强内心的满足感。与此同时,个人成就感得到提高,职业倦怠相对降低。

第三,工作年限对社工职业倦怠影响显著。不同的工作年限代表的心理需求不同,其职业倦怠程度也不同。在研究中发现,工作年限越短的社工,职业倦怠程度越高。依据双因素理论,当社会工作者的期待得到满足,他们的工作动机就会大大提高[5]。

五、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完善社会工作的相关制度,加强政策倡导,提高对社工的宣传力度。社工政策作为社工权益及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直接影响着社工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心理感知[6]。

(二)行业协会

关注社工需求,落实各项社工活动,弘扬社工文化。适当的嘉奖与激励能起到鼓励作用。根据双因素理论,社工亦需要外界的认可和鼓励来维持心理需求,以保障工作状态的正常运行。行业协会可依据社工服务中的优秀案例、品牌项目、优秀人才,建立定性的行业评选活动,及时给予社工肯定与嘉奖。

(三)社工机构

重视社工成长,促进团队交流合作,增加机构归属感。公共领域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会因缺乏团队支持减低个人的成就感。机构需定期了解社工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况,适当给予专业上、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支持。

(四)社会工作者

遵循人生阶段规律,学会自我增值,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是必然要面对服务对象的,当无法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与支持时,就会自责,陷入悲伤情绪,无法自拔。在这种高度的自我压力之下,社工就要学会调整自己状态,遵循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论的规律,明白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年龄阶段的发展关键,有取舍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断增值自我和突破自我,以实现个人职业追求,将职业倦怠转换为职业动力。

猜你喜欢

人格化工资收入工作量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作量多源线性估算方法仿真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实验室工位考勤管理软件设计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
陇南市武都区特岗教师收入来源的调查
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