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话弦歌,和而不同
——古琴与南音的结合

2021-11-12杨淑涵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南音中求古琴

杨淑涵

“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以弘一法师的诗《植种》作一首南曲,与古琴共鸣弦歌,由当代福建南音传承人蔡雅艺与广陵派琴家李凤云教授携手打造的一曲《植种》,在天津音乐学院2019年度南音汇演中成功演出,在香港的首演也广受好评。古琴所特有的音调,使其很难融入民乐的合奏中去,因此古琴与南音的结合寥寥无几。在此次合作中,李凤云老师和蔡雅艺老师竭力达到古琴化与南音化的和谐。蔡雅艺老师想本着南音的唱法,以南音最大的七撩结构作一首大曲,与古琴塑造一幅苍茫、浩大的画面。通过此曲可以听到凤鸣之声扶摇直上九天的苍茫音色,也可洞悉我国对“和而不同”的审美思想的追求,反映到音乐中就是在音乐的整体中求平衡,在音色的差异中求协调,是对音色多样性的统一。

一、音乐整体中求平衡

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以和为贵”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历代思想家都对天人和谐思想给予足够的重视,都认为人与世间万物彼此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洪流中。这种思想经过长期的积淀,反映到音乐当中,形成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色彩特质。

孔子与老子、庄子等先秦思想家都对音乐美学思想有所表述,尽管各有不同之处,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追求“和”字。

福建南音在运腔、吐字、收音、归韵上都蕴含浓郁的古风,古琴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更是韵味十足,两者都着力追求乐曲内在柔顺之美。在《植种》中,蔡雅艺老师手执拍板演唱南曲。由于南音的工尺谱记录的是琵琶的演奏谱,所以南音的唱腔必须在工尺谱骨干音的基础上根据南音唱腔润腔的规则及个人修养等条件进行即兴润腔发挥,会形成千姿百态的个人演唱风格。蔡雅艺老师的唱腔风格雍容华贵、细腻委婉,她擅长使用“歇气”润腔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整体唱腔风格更为细腻,为古琴的加入奠定了基调。李凤云老师属于广陵派,追求“谈”的审美,在《庄子·刻意》中提到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和周敦颐在《通书·乐上》中提到的“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等都有所体现。她在弹奏手法上,尽力使古琴音色和南曲的天秤处于平行线上。两位老师在整体中求得古琴与南音的整体性平衡,显现出中华民族求“和”精神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音色差异中求协调

《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从道德的角度衡量和判断君子和小人。春秋时期,社会的变动和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对“和”与“同”的差别区分得更为明确起来,《晏婴论和与同》中,晏子曾评梁丘:“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也。”

用现在的话理解,去和而取同是危险的,不能盲目附和。“和而不同”四个字表明的不是调和、放弃原则,它包含着差别和对立,包含着革新与发展,是对前人文化思想的继承、创新发展。“和”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的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

每种乐器的演奏技巧、音区、地域、调性的不同,使每一种民族乐器都拥有独特的色彩。民乐的合奏是多层次的线条色彩的叠加与混合,追求的是横向的多线条同时发展的旋律色彩。这种叠加与混合,要做到各个音色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每种音色都要在整体中处于平衡,才能获得好的音色。古琴通过吟、揉、绰、注等表现形式实行音色的变换,比如在《广陵散》的演奏中,采用泛音旋律与按音、散音旋律交替的方法,使此曲呈现多种色彩。福建南音的乐器音区色彩丰富,调性的色彩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同宫系统中宫、羽调式的转调色彩自然、柔和,像在《八骏马》中,为表现闽南音乐古朴典雅的特征而使用的燕乐调式。蔡老师演唱的南曲也因鼻化韵多,演唱发声沉闷,难予宏亮。李老师有过学习南音的经验,并凭借多年的古琴演奏经验,修改古琴的演奏技法,通过特殊的音乐形态丰富古琴的表现力,在蔡老师婉转迂回的唱腔中巧妙使用音腔变化式的按音配合,以及通过调整演奏技法以及注意对南音演唱的复元音、鼻化韵、声调等方面进行音色协调,完成了古琴与南音音色差别中的协调工作。

三、音乐多样性的统一

《国语》中史伯曾经举例,金木水火土相配合,就能生成万事万物,五种滋味相调和,就能满足人的口味,六种音律相协调就能使人赏心悦目。换言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和差别,在矛盾中统一,是对多样性的统一。再比如史伯的“和实生物”“和六律以聪耳”中的“和”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与之对应的“同”为“一”。“和”是“不同”的最终目标,反映到音乐本身的规律,就是按照“和”的规律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在统一中求对立,在统一中求对比变化,是“中和之美”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侧面。

事物本身是不存在同或异的,只有在与其他事物发生关系时才凸显出他们的同或异,实际上,这是不同事物的动态对话,两种音乐想要融合在一起时,就要求同存异,当古琴与南音相碰撞之时,首先要解决两方的协调统一,演唱时要按古琴较常用的F调,或降B等调,还有古琴的泛音、散音、按音等如何配合南曲词曲的阴阳顿挫等问题。词曲之“和”,语言要符合曲调的起伏,词曲矛盾中追求内在的统一,凸显“和”之美。福建南音深受闽南方言声调的影响和制约,歌唱特别注重收声归韵,为了清晰表达感情,字就要唱“正”了,就要加上些许装饰音,探求每个音上的韵味,在希音中注意字头、字尾,不求过多的雕饰,古琴也要因此做出调整。这种不断追求新的和谐为多元音乐共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古琴文化中本就有和合思想,有雅乐郑声的矛盾性和融合性,古琴所具有的音色美学和科学的演奏方式,与歌声相配,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之一。《植种》便是重和去同思想以及对肯定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思想的结果,这体现着古琴与南音等古老音乐中的人文精神,这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结语

在“和而不同”的思想下看古琴与南音的结合,能够感受到《植种》让我们如沐春风、心向往之的“和谐”,没有虚假的华丽、一味的空灵。李凤云老师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琴与南音之间的矛盾,面对古琴与南音之“不及的不同”,多次修改指法,在此曲矛盾中,蔡雅艺老师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相依相融,无不呈现着中和的和谐适度之美。两位老师的大胆创新之处,体现“和而不同”之必然结果,“和而不同”在历代文论中并不是具有代表性或具有明确性的文艺理论,但这一思想对文艺审美领域的各方文论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和而不同”是具辩证性的,尊重不同音乐文化,在多元音乐交流中求统一,它使每种音乐保持自己的个性的同时,理解、认识到事物矛盾的统一,相互促进以及补充的重要性。对古琴音乐和福建南音中的“和而不同”美学思想的探究也会为它们在当代的发展提供抛砖引玉的思路。将“和而不同”的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民族音乐之中,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南音中求古琴
苏统谋与南音(十三)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传唱不衰的千年雅乐
FATE, PLAY, LOVE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浅析高考题中求离心率的策略
古琴艺术的发展
立体几何中求体积的若干方法(苏教版)
近25年来的南音研究及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