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网治理理念全球传播的中国智慧

2021-11-12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司峥鸣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共同体命运

◇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黑龙江省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司峥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张国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 赵来旭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安全领域的集中体现。网络空间安全是对国家安全拓展深化的新需求,是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网络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第五空间”、“第五疆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日益深度融合,关乎人类共同安全。习近平多次强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与应对主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的核心思想是“世界各国各地共同构建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创新丰富全球互联网治理理念,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是聚集合力解决跨域问题的中国方案,是“对传统的世界主义、共同体理念及网络安全观的多重超越。”

一、全球传播视域下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国理念

“组成一定关系的人们”的“共同体”概念内涵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三种形态,“集体同一性的社会群体”的共同体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共同体’具有多维关系的价值属性,二是‘共同体’是以特定的利益诉求或既定目标为支撑,三是‘共同体’是具有较为明显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心理集群。”科技的发展促使人类面临共同的现实与挑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科技力量,加速推动“地球村”咫尺相邻的全球交流与合作,世界交往日益频繁,共同体的内涵与需求日趋迫切,只有协同才能解决共同共通的问题。互联网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适时而出,为破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难题提供中国理念,与人类社会发展利益攸关,构筑和维护全球75亿民众的网络空间精神家园。

2015年12月16日,是一个载入世界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史册的日子——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现场并发表主旨演讲,向全世界发出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使各国意识到网络空间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交流结构,只有世界各国携手构建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才能分享互联网发展带来的阳光,共担风雨,这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2017年3月1日,外交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同发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这是中国就网络问题首度发布国际战略。战略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就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首次全面系统提出中国主张,为破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难题贡献中国方案,是指导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性文件。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和竞争格局的复杂性,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结,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乱变交织。”其中,互联网安全已经涉及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守卫空间安全,既需要管控有形空间,也需要对无形空间进行管控和治理。2021年9月26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主题为“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起手来,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世界互联网大会始终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更具生机活力,推动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美好蓝图的落地与实践进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担当大国责任,为全球治理提供新平台、新倡议、新动力,发挥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中国的治理观顺应时代潮流,能够解决现实需要,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断引领重塑实践的全球治理观。”

二、“网络空间命运体”全球传播的中国挑战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由大变强的新跨越,面临的内外风险和压力不会自动减少,国家安全的外延不断扩大,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联动升温,引发系统性安全风险,不但深刻改变着国家安全的概念,也使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安全风险凸显,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时间尚短,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显著增强,中国往往成为一些国家矛盾外化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主战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想方设法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其中,境外势力利用信息网络、课堂讲坛、地下教会等途径,渗透西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片面渲染、刻意放大我国的各种问题,甚至制造各种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一些敌对势力把“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传播手段作为插手利用、煽动挑起社会矛盾的重要渠道。”加大策动“颜色革命”力度。网络意识形态复杂多变,部分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概念,炮制“中国意识形态威胁论”,诬称我国正以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输出中国模式,企图改造他国政治制度、影响他国政治局势,借以打压中国国际影响力。

网络安全既要维护也要塑造。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面临西方中心主义或“美式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种主体作用”,强调“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多主体治理参与合作新机制,既要推动联合国框架内的网络治理,也要更好发挥各类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作用。“以共进为动力”“互信共治”“共享数字红利”,建设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是全球治理观的生动实践,“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全球传播的中国声音

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引导力。国际传播是依托大众媒介进行的传播,是全球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技术、智能媒体发展的更新迭代,因为互联网媒介形态传播的全范围、全方位的参与,国际传播的布局与演化已经发生深刻改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我国国际传播力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及传播与中国国际传播力发展相辅相成,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为共同体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动力,共同完成对外传播体系建设。

加强中国叙事与国际话语权的内在逻辑。话语权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维度,在新时代要有力扩展我国在国际场域的话语版图,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空间不仅是百姓网上活动的空间,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技术与形态的变迁为互动对话,信息生产与呈现构建新媒介生态,充分利用“新媒介”,将内容融于故事之中,声音寓于故事之中,以世界的中国回应世界的议程。“一是要讲外国人听的懂的语言与旗帜鲜明地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二是要保持世界发展的共同规律与中国叙事体系独特性的统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国新叙事深入国际传播过程中,产生态度变化、行为影响、观念塑造等多维传播效果,助力话语权的谋求和提升,在理念和行动上求同存异,打造多元化文化认同,有效赢得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提升中国力量与网络强国的创新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世界主要国家都把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的重点,作为谋求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方向。开放、对等、共享、全球协作的技术网络空间为网络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提供基础与依据。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全球参与治理的信心与能力增长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先发优势抢占技术主控霸权地位,并不断以多种手段理由打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人为阻碍,试图维护现有秩序。“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意义凸显”,世界人民亟待重建国际网络新秩序。创新发展带来机遇与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网之道,而且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中国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之时,不忘世界发展之诉求,坚持以人类共同福祉为根本,网络强国的建设推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构,汇聚中国倡议上升国际共识,提升中国力量引领国际行动,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大国责任担当。

塑造中国形象与舆论引导的引领建设。“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网络空间推动经济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全新的舆论生态格局,尤其是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来临,自动化信息传播加剧了舆论传播的负向影响,“西方的舆论操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的国际舆论压力,其宣传的渗透力已经达到难以预料的程度。”面对复杂国际舆论情形,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国内国外一体化联动,舆论引导一体化开展、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反映、一体化运作,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充分满足境内外公众的信息需求,展示中国自信、开放、透明的良好形象。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中国形象,表明中国态度、中国主张,倡导不同文明对话,推动公共外交发展,彰显公正的价值追求,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引领能力,凝聚共识交流互鉴信任合作,加快建立舆论引导新格局。

全球结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密切相关,与全球社会的和平发展相辅相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行动证明,反映中国智慧全球传播的创新与贡献,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