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2-24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文/中共通辽市委党校 李 锐

一部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我国民族工作的总体形势,提出的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

无论是从交往、交流、交融的各自定义来看,还是从三者相互关系来看,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不断加强各民族沟通了解的过程。其中,民族交往是基础,民族交流是实质,民族交融是核心。

(一)各民族交往是交流交融的前提

各民族相互交往,为实现各民族交流与交融提供了可能性,民族交流交融是民族交往的延伸与发展。

生产方式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前提。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的整个内部结构,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都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生产以及它的内外部的交往程度”。民族关系取决于民族交往,某一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影响着这一民族的生产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主要包括农耕和游牧两种生产方式。由于生活区域的不同,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历史的变迁,部分民族不再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区域,开始向其他地区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不同人种、不同肤色的人们,开始相互交往。这些交往起初较为简单,主要包括经济交往和军事交往。

经济交往是民族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分析其原因,在于经济交往具有互利性,经济利益是促使人们交往的重要驱动力。不均衡不全面的生产能力促使不同民族进行物物交换,通过经济往来,各取所需、物尽其用,这种互利共赢的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各民族互通有无,开始互相认识、互相了解。

军事交往是经济交往的延伸与延续,军事战争是经济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游牧式的生产方式具有不稳定性,易受气候、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较为稳定,且气候条件也相对较好。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经常侵入中原,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争夺生产生活资源。因此自战国以来,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就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着军事交往。

(二)各民族交流是实现交融的基础

交流是各民族团结的实质,有了交往,才能为交流提供机会。在中华文化中,“交流”一词,既有江河之水混合而流之意,又有通过语言文化增进情感、感情之意。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文化思想交流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通用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常常会引发误会与冲突。及时有效的语言沟通,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有了可能性,也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新时代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加强少数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保障,更是少数民族群众脱贫的重要途径。在2017年6月23日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脱贫会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我国不会使用普通话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工程计划,就是为了不断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充分就业,努力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交流的主要内容。民族文化是判别辨析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准之一。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信仰必然会影响人们交往交流的方式与内容。受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差异等因素影响,各个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广度深度都有所不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实就是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不断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

文化交流必然会出现价值理念的碰撞与交流。各民族价值追求、价值理念、价值向往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冲突、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对任何国家而言,文化认同都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我国56个民族在各民族共同价值追求之上,也存在着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更高级的、更长远的、更具有广泛基础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这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各民族交融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交融的必然结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落脚点在交融,实现民族融合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各民族守望相助的重要基础。

民族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民族融合往往与统一且稳定的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族际通婚是实现民族交融的血脉之基。族际通婚是实现民族融合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血缘基础。古今中外民族的形成,绝大多数已打破了族源血脉的壁垒,从生物基因学上看,不同民族拥有同样的基因、同一民族拥有不同起源、不同的民族也会融合成新的民族。产生这样民族现状的原因,与族际通婚有着紧密联系。族际通婚实现了各民族血脉相融,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重要体现。深挖族际通婚的重要原因,其实质与思想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密切关系。共同的价值认同、道德认同、文化认同,才会使不同民族产生通婚交融的思想意识,这是实现族际通婚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句话明确指出新时代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一)尊重差异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

尊重民族差异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这是实现民族平等、避免民族歧视的重要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人口开始向我国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迁移。不仅给迁入地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引发了就业、社会福利、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矛盾。民族差异性不可能通过强制手段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尊重民族差异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首要原则。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民族差异逐渐淡化。民族差异淡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各民族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民族差异逐渐淡化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科技讯息的快速进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迅速、更加便捷,世界逐渐成为一个“共同体”,民族差异淡化速度开始加快。交融并不代表要融合、融灭,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要消融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特点,包容多样才能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守望相助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目标

“守望相助”是对我国民族历史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对内蒙古的殷切希望。

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具有无穷魅力的草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多次提出内蒙古各族人民要“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不仅是对内蒙古各民族发展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内蒙古民族工作的谆谆嘱托。守望相助是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也是草原各族儿女的幸福所依、发展所在。

(三)依法管理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要求

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是解决民族矛盾、化解民族冲突的根本途径。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就是要全面贯彻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靠法律保障各族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切实加强各族群众法制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信仰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受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必须坚决依法打击一切分裂破坏活动。近年来,敌对势力不断利用我国民族问题制造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刻意强化民族差异,造成民族隔阂。我们对这些分裂活动要有清醒的认识,时刻保持警惕,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

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须在坚持重要原则基础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角度,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我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统一的根本政治保障,必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强对各族群众进行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二)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经济环境

畅通稳定的经济交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基础。共同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文化价值共识的物质基础。夯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济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通过对共同经济利益的追求,聚合价值追求,形成共同的信念、认知和情感。进入新时代,思想意识的凝聚仍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与合作,离不开经济的共通。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只有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增强各民族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经济基础。

(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底色。中华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总和,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是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特别是要将以往被单列为某个民族或群体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归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当中,加深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谨慎思考、选择、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那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能为我们所用的文化进行大力弘扬。三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用优秀文化凝聚人心,守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前提,是各民族间畅通无阻交往与交流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发展程度出现了明显差异,各民族间交往必然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不理解,极易产生民族隔阂。而民族隔阂,通常与语言不通紧密相关。深入分析近年来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语言问题造成沟通障碍、引发民族矛盾的事件层出不穷。广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分层分类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增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互动,减少各民族间语言沟通障碍,构建多种交流方式,减少或避免民族隔阂与矛盾。

(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不同的形成发展历史使各民族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只有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凝聚共识,增进民族认同情感、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又涵盖了新时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价值取向,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关键在行动。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搭建多样宣传平台,开展多彩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同时,将这种价值追求转变为自觉行动。

(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策

制度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初衷是在维护少数民族同胞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维护我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主权不受侵犯。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能够使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与地方建设,充分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添砖加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与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依照法律对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进行治理,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权,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顺利实现。

(七)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各民族嵌入式社区环境是指在社区生活中,将各民族混合在一起相互杂居、交错居住,逐渐形成交融共生的社会关系。社区各民族嵌入式居住可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生产生活空间。不同民族交错杂居,能够增强各民族相互了解、增加各民族沟通机会、增进各民族感情交融、减少各民族隔阂误解,化解民族冲突矛盾,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一方面不断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加强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社会条件作为促进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优化公共服务供应,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公益性、系统性特点,促进各民族共建共享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努力消除民族隔阂与误解。隔阂和误解产生于未知,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传统,相互间如没有充分了解,极易造成民族误解,进而引发冲突矛盾。因此要做好妥善的引导和处理,严格按照我国法律和民族政策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矛盾。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持续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平稳的经济环境、包容的文化环境、共同的价值追求,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从而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

猜你喜欢

交融共同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真美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