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二胡曲《光明行》的创作特点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9期
关键词:刘天华曲风乐句

王 林

二胡作为中国传统乐器,曾演绎出无数经典曲目,而《光明行》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目《光明行》带给无数人时代信念,而且融合中西乐理开辟出崭新的音乐艺术之路。而今回头看《光明行》的创作特点,仍然具有极高的音乐创作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刘天华生平

刘天华,原名刘寿椿,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父亲是清末秀才刘宝珊,著名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刘天华的亲兄弟,刘天华自幼便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

1912年,刘天华随兄长刘半农前往上海,在开明剧社参加工作,业余时间在万国音乐队演奏,并进一步学习了小提琴和钢琴的演奏技法。正是这段经历令刘天华熟识了西洋音乐,而且能够找到中西音乐合璧之美。西洋作曲理论对刘天华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后他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更是习得中外乐理精华,所以才会有《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诸多代表作品,尤其是得之不易的代表作《光明行》更是集聚中西曲风特色,演绎出中华大地的绝美篇章。

然而天妒英才,刘天华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但是刘天华对于中华乐曲创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光明行》无疑是黑暗时代为数不多的曙光,其音乐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探寻刘天华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创新乃至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吸收方式,对拓展二胡演奏技法创作具有积极作用和参考价值。

二、《光明行》的创作背景

《光明行》作为刘天华先生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1930年前后,刘天华创作该曲目时,大胆地尝试了西洋音乐的曲风,以先进的音乐元素创新二胡独奏曲的旋律、转调以及音调,令整首曲目演奏技巧超越以往任何时期,而又完整地呈现出民族风格。《光明行》真正呈现出中华气派的曲风,又在借鉴西洋音乐后凝炼了民族音乐情感,故而代表性极强。

然而该曲目在1932年发表之后,刘天华先生也永远地离开了音乐圣坛。这首近乎于天才绝笔的二胡曲目,显然成了其临终遗言。刘天华一生命运多舛,先后经历了幼女夭殇、次子病故、经济窘迫等多重不幸,在逆境中期盼光明的到来。于是乎这首融合中西曲调的全新作品,打开了一条二胡曲目创作的全新道路。彼时,无论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以为中国音乐风格瘫软疲惫、凄美悲苦、萎靡不振,而创作《光明行》就是为了以证其误。所以,《光明行》是以正视听,代表着中国音乐依然有宏图之志,高亢斗转之中亦有辉煌蓬勃之势。

三、《光明行》的创作特点

《光明行》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引子、一、二、三、四、尾声六部组成。主体音乐的四部分相当于ABCB的曲式结构,而四个部分同时又构成了一个单二部曲式。引子部分的创作模仿了军鼓,以四小节构建了反复同音,显得短小、精悍、干练,运用二胡顿音技巧时也是铿锵有力,逐渐变强的力道展现出由远及近的旋律特色。综观二胡曲《光明行》整首曲目的创作特点,能够体现出刚劲豪迈、节奏性强,弓法有力、充满力量,旋律刚劲、豪迈激荡,积极进取、气贯云霄等进行曲的曲风特点。

(一)刚劲豪迈,节奏性强

《光明行》的曲风特点在主旋律第一段便充分展现,第一段由A和A1两部分组成,也可以视为一个单独的单二部曲式。A部分前四小节使用了很多的附点音符和顿音,可以感受到乐曲作品中隐含的棱角与锐气。从第五小节起,每四小节可以看作一个乐句,其中三个乐句分解了大三和弦,如同号角般的乐曲旋律彰显出刚劲豪迈。这样的恢宏气势,在此前二胡曲目中从未使用过,正是象征着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光明大道。

A1部分的前四小节设计了7音,这是为了铺垫属调的伏笔。我国民间乐曲创作中,7音也是惯用的转调手法,被称为“变宫为角”。在四小节之后,再一次巧妙地上调至五度宫调,节奏感强的特点也就显露无遗。而此段收尾处设计了连续性顿音和附点,也就令A部分乐曲增添了更强的冲击力,刚劲豪迈之感显露无遗。

(二)弓法有力,充满力量

在第二段B和B1两部分,也都是16小节的排列结构,却与前一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音乐情绪得以舒展,突出了二胡乐器本身的音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呈现二胡的音色及表现力,曲目设计上先后使用了G、D两正反调移宫,同时内外弦均参与了演奏,刚柔并济之中又显现出了弓法的力道。B部分的16小节,均采用内弦弓法来演奏,d和e都是4小节结构,f用3小节去衔接g的“4+1”小节,从而构成了四个乐句。f句中再次使用了“变宫为角”的演奏手法。

从B1开始,再次上调了五度调,不再使用内弦演奏,而改用外弦进行演奏,所以在音乐情绪上具有一定的对比性,而且也更倾向于西洋音乐调式的大调设计。最后,在结尾处通过截然不同的旋律来呈现思想上的进阶,典型的自然大调七声音阶中,导音与主音衔接紧密,更加凸显出清晰活泼的音色节奏感,而正是因为节奏感明快才充满力量,给予听众前所未有的信心。

(三)旋律刚劲,豪迈激荡

《光明行》的主题是“光明”,而在当时的中国,光明正是指引国人前行的生命力量。二胡虽然音色婉转,但在刘天华先生的演奏中却凸显出旋律刚劲的特点,豪迈激荡中更是引发世人觉醒。旋律渐进发展的过渡中,又感受到曲目中的轻松,与其他旋律再次形成明显对比。虽然这种连续转调的设计手法延续了我国民间二胡演奏的惯用手法,即通过二胡弦法巧妙转调。但是从换弦方式来看,转调目的并不明显,反而能够感觉到上下四五度明显变化。

C部分的整个乐段实际上是较为细碎的,基本上是在接连不断的转调中完成变奏,而且又是在重复中构成曲目基调。所以前20小节的衔接性极强,频繁转调令每句首尾快速衔接,但节奏上还是非常清晰的,尤其层次感更为鲜明,故而激荡情绪此起彼伏,由此显现出豪迈质感。C1段落则是由慢到快的演奏过程,共24小节的乐句,恢宏气势更加引人入胜。此段在最后的乐句中转入D调,相当于完成了对之前所有乐句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下一段落的过渡性铺垫。如果从西洋音乐的视角来看,整个C段音乐与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极为相似,而刘天华用二胡就演奏出了如同交响乐般的节奏,气势上可谓八方云集恢宏之志,所以创作具有旋律刚劲和豪迈激荡的情感表达特征。

(四)积极进取,气贯云霄

《光明行》第四部分的音乐表现力极强,通过反复斗争的节奏感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在结尾处预示黑暗终将迎来胜利曙光。所以第四段落也是全曲的核心,旋律上相当于浓缩了第二部分的曲调,并通过大量附点节奏增强了旋律动感。这样的音乐表现形式,如同作曲家已经提前看到了斗争后的胜利成果,也预示着中国必然走向光明。这其中的果敢、坚毅、信念、勇往直前,更是刘天华对音乐艺术的执念,也正因为这执念,所以光明才会到来。

这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借鉴了小提琴颤弓演奏技法。尤其作品中大段颤弓运用自然,是极具开创意义的新突破。全曲结尾句再次由低到高升华主旋律,因从弱到强的分解和弦式明朗有力,所以更凸显出曲目本身的积极进取心态,这恢宏气势早已气贯云霄,用号角般的音调结束,预示着胜利曙光悄然将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作出《光明行》之后,刘天华便离开人世,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他留给后世的礼物。《光明行》大胆尝试着突破传统,让西洋音乐看到中华乐曲的生命力、感召力、信念感,这样的艺术张力正是刘天华对二胡乐器的领悟,更是对中西乐理的深刻反思。《光明行》刚劲豪迈、节奏性强,弓法有力、充满力量,旋律刚劲、豪迈激荡,积极进取、气贯云霄等进行曲的曲风特点,仍然值得后世学习,更可从中悟出中西乐曲创作的奥秘,助力当代作曲家再创佳作。

猜你喜欢

刘天华曲风乐句
《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D.574》钢琴伴奏演绎分析
学生的弱点,教学的难点
Big Big World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用音乐赏析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的研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黑猫·雪山
婚外恋酿成的苦酒只能自己尝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