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1-11-12西华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价值观

■李 玲/西华师范大学

如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科学的价值观的引领,国家和社会也需要他们以积极的价值观来建设和振兴,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承担引领作用的科学价值观,将它全面融入高校教育则是题中之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强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号召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既是德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创新点所在。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虽然也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但收到的成效甚微。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高校各级领导及老师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第二,德育工作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育人形式过于单一;第三,教师侧重于一昧灌输教材内容,对内容深度的的挖掘不到位,忽略对德育的教学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第四,高校集力抓校内教育,同家庭和社会力量的联合度不够。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只有用好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巧妙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民族最深厚的土壤,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两者既一脉相承,又相互融合。高等院校既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和主阵地,就更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来开展工作,丰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意义的有力体现。

优化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发展的特色名片所在。大学生无时无刻不被校园文化所滋养,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就好比一本形象真实的教科全书,让师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汲取到营养,不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兼具文化和传承的特点,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既是经典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必需。目前,许多高校都倾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身软实力,如建设校园特色环境、完善校史展览馆、编辑学校发展日志等,不断加强学校报刊、网络平台、广播电台的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的培育,营造出知荣辱、明道义、讲正气、促和谐的校园氛围,形成集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为一体的校园文化。

创新课堂教学,做好育人文章。高校的课堂教学既是传递知识的殿堂,也是培育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其中的思政课堂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主渠道。传统的思政课倾向于一昧向学生灌输党和国家的相关理论与方针政策,课堂不免显得枯燥和沉闷,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也并不理想。作为当代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对国家的历史文化充分了解,才能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如何对高校思政课堂进行创新,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一位思政从教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还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介等多方面。教师在讲授思政理论时,可以通过列举一些鲜活的事例、穿插一些优秀历史文化知识等作为补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美德,培育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思政课堂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室和教材,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景点,或者播放相关音频和视频,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不断引起他们的共情和共鸣,触发其内心的真实感受。此外,除思政课以外,其它课堂也承担有育人成德的任务,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不仅只关乎思政课,还需要多门课通力合作,共同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育人涵养。一门精彩的思政课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向标、照明灯,只有自身专业素养够高,肥沃的土壤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目前,思政课堂规模大,管理和组织难,许多高校又紧缺思政教师,这些都严重限制了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加之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堂教学,懒于钻研教学内容和手段,将教学视作应付任务,未把育人摆正位置,教学效果更加不尽人意。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对师资培养和职业培训的持续强化。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师资建设落到实处,推动思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教师个人而言,应该主动加强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学习,自觉用最新理论武装头脑,重视个人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勇于创新教学新方法,敢于挖掘教学新模式,乐于探索教学新思路,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一名政治本领过硬、思想素质够强、理论水平过高的优秀教师。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三观。只有这样,思政教师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使命与责任,国家和社会也才能依靠更多的栋梁之才来振兴和发展。

探索社会实践,丰富育人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践行过程中,可以有效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推进对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一方面加强对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校外实践实训活动基地。当前,国内许多高校为了响应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精深,纷纷开设本科生劳动教育必修课,并将其纳入学分。学生必须完成相应的劳动课程,比如校内公共区域卫生的打扫与保洁,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等,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劳动实践学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帮助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不断磨砺意志,最后自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振兴民族,建设国家。

打造家风文化,共筑育人生态。家风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统统离不开一个个小家庭的文明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尤其注重家庭教育,在新时期则更应该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点,进一步加强对家风家训文化的建设。家庭是每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从孩子呱呱坠地便陪伴左右,其一言一行都会无形中影响到孩子,只有时刻注重言传身教,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才能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树立好榜样。从家庭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从家风文化到校园文化,不变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目前,已有许多社区通过线上线下举办一系列文明家庭评选或家庭文化展览活动,激励各个小家庭建设特色家风家训文化,积极参与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一家之力。只有家长们重视对家风文化的打造,共筑育人大生态,每个孩子才有可能更好地成长和成才,即使从家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也能自觉做到严格要求自我,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虽然是在高校,但若仅仅依靠一方的力量,育人效果势必会差强人意。只有努力构建多方参与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巩固学校教育成果,汇聚多方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立德树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主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应有之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肩负的一大责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价值观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