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剧美学: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探析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昆丁班吉喧哗与骚动

周 婧

天津师范大学

威廉姆·福克纳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以其意识流写作和多角度叙事的独特写作手法而闻名。福克纳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生于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名门望族,其祖父受人爱戴,对福克纳影响最深。福克纳的家族和其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他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来展现美国南方社会在南北战争之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变化,以及生活在此地的南方没落家族的命运。

《喧哗与骚动》讲述了在美国旧式南方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康普生一家人颠沛流离的命运。小说的主人公在不同程度上都展现出其命运的悲剧性,而其中也蕴含了福克纳在小说中强调的“人性”主题。《喧哗与骚动》中传达了福克纳对人类命运在面对时代转变造成的生存困境的担忧,和福克纳小说中的人文情怀,作品聚焦于人物内心世界,深度展现人物精神的痛苦和整个家族命运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在包含了痛苦本质外,也强调了超越痛苦本身的人性力量。

一、悲剧美学

亚里士多德最早在《诗学》中将悲剧界定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悲剧在美学范畴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降,经由19世纪黑格尔、马克思的不断完善,到20世纪尼采、叔本华等人的丰富,悲剧理论发展得相当完备成熟。”在现代化发展范畴内,悲剧的核心内涵也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其中蕴含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内在哲学悲剧”。

“悲剧”的内涵涵盖痛苦与“悲惨”。宏观来说,这两种含义之下的“悲剧”具有一种人类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为人类感知到的悲剧,蕴含了引发共情的指向。由此来看,在文学艺术手法呈现下的结合人物角色命运的悲剧性,也升华到了关乎全人类整体命运的生存问题。《喧哗与骚动》突出家族整体命运的走向和个体身上的悲剧性因素,这背后基于的是福克纳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担忧与关怀。

二、个性的冲突:反抗与堕落

“善良”与“堕落”交织在一起,促成了凯蒂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女性角色。凯蒂的选择与行为是整个康普生家族舆论的漩涡点,三种男性的叙事角度中,都将矛盾点直指凯蒂的感情生活,使凯蒂陷入悲惨的处境。但在脱离传统价值观念的框架下,凯蒂自身也是时代和社会转型造成负面影响的受害者。凯蒂个性的现代性与家族传统观念的冲突,也代表了在南北战争后,美国旧式南部社会与现代化社会之间的矛盾。

凯蒂作为一个具有新时代女性特征的角色,对于旧式的美国南部文化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冲击力。旧式社会中对妇女行为的框定和严格要求,潜移默化地荼毒着妇女们的思想,并且极度地压抑着妇女们的个性。凯蒂的堕落在其打破这一禁锢准则后,便是注定要经历的之后的磨难。但凯蒂看似一错再错的背后,蕴含着福克纳对这种观念对人性压抑的控诉与指责。凯蒂因为情感生活遭遇冷落与指责,在这种有着严格道德规约的社会中,女性任何出格的行为都是引发生活悲剧的来源。但对作者而言,这不可以构成女性被侮辱的理由,也无法阻挡凯蒂自己去追寻内心渴望的自由生活。但凯蒂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了,个体在面对整个社会规范下的渺小。同时,凯蒂之后的行为中依旧站在了这种规范的对面,也表明了福克纳对个人力量的肯定。冲破腐朽的道德观念枷锁,是对凯蒂本身个性的肯定,然而在失去制度规约外的命运走向,也强调了“主体性”对塑造人物个性的重要性。

凯蒂身为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始终属于不平衡的一方,没有主导权和选择性。这种不稳定的关系和依附他人的状态,显露出凯蒂缺乏自我主体独立意识的缺陷。福克纳将凯蒂的悲剧从外部因素引入内部因素,直接暴露出个体在缺乏主体意识后面临的困境。其所具有的对独立意识的正向态度,也体现了作者对两性关系平衡发展的期待。

凯蒂身上所具有的矛盾性是新时代女性身上的特征对于旧的传统道德体系的冲击。这也是凯蒂命运悲剧性的主要来源,其个性和行为的反叛性,也引发了凯蒂之后的磨难。由此,凯蒂的悲剧性来源是内部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后果。

三、家族的没落:坚持与传统

“当人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以自杀来显示他转瞬即逝的存在时,自杀就很具有一种悲剧的意味。”旧式文化价值体系崩塌,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致使经历于两种体系缝隙间的人们产生了自我异化。在怀恋过去与面对现实的复杂情感之下,困顿于生存困境的人们可能选择以自杀的形式,来归避内心无法克服的虚无感。在《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样一个挣扎于家庭没落,妹妹堕落和看似拥有光明前途的家中长子,在无法克服内心的失落感和虚无后,选择用死亡结束自身的存在。同时,死亡的刹那也证明了昆丁短暂而悲痛的存在。

昆丁是康普生夫妇的大儿子,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看似睿智和富有责任感的背后,隐藏了昆丁在面临现实时的无可奈何。整个家族过去的荣誉一直让昆丁铭记于心,自父辈起家族的没落,让昆丁感受到极大的落差感。昆丁内心极力想让家族恢复往日的辉煌时刻,但是妹妹凯蒂因未婚先孕而后被抛弃,直至最后堕落的惨痛的经历,让昆丁内心面对家族没落的命运产生了无力感。昆丁极力想这段家族丑闻转成自身的问题,于是昆丁对外宣称小昆丁是自己与妹妹所生。昆丁的做法除了对家族的责任外,也包含了对妹妹凯蒂畸形的爱。这一点从昆丁的叙事中,不难感知。昆丁对凯蒂的感情除兄妹关系外,还含有超越亲情的男女之情。但是小昆丁的存在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家族秘密是无法被磨灭的,已经存在的事情也不是选择性遗忘和回避,就可以掩盖的。也正因如此,昆丁最后无可避免的走向自杀的结局。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讲到,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各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昆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与旧式美国南方社会的裂缝中,挣扎于两者之间,内心深处对于后者的怀恋,导致昆丁无法面对家族没落的事实和妹妹凯蒂引发的耻辱,最终昆丁选择自杀,这是一种逃避行为,看似坚持却也揭露了昆丁所代表的同类人的生存困境。

四、时空的困境:清醒与混乱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最具创新的文学艺术便是采用了“白痴叙事”。这种“小说的吸引力在于克服文本的可通达性的限制,使主体或世界得以通达。”叙事者的智商停留在三岁,叙事时间模糊与周围时空的错乱都是福克纳表达这个世界的虚无感与荒唐。时间带来的不是清醒与理智反而让人产生了非理性与困顿,这引发的困境也是人类生存的难题。

班吉的叙事看似是围绕着家庭内部关系的而发展,其实,班吉的白痴叙事当中,体现了福克纳的大局意识。班吉整个叙事将自身的道德体系价值观念以及主体意识想法淡化后,为读者呈现了极度客观的视角和边缘化的位置去接触福克纳展现的美国南方社会。班吉虽然身为康普生家族的一份子,但其社会地位和自身的精神状态,都使得班吉在家族中成为缺席的存在。这种凌乱视角的背后隐藏了一种理性的全知。福克纳正是想以这种方式揭露整个社会和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社会意识形态在作用于人身上的同时,人的行为也改变了社会,甚至说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福克纳透过班吉的视角,传达了在时空观混乱状态的社会中,人类命运的无可避免的悲剧性。其中蕴含的是作者对社会意识形态中腐朽一面的控诉与不满。

此外,从本质来说,整个康普生家族内部亲情的缺失是班吉悲剧来源的最大问题。在班吉的叙事当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姐姐凯蒂在班吉心目当中的分量,而这也而这背后其实隐含的是关于亲情的力量。班吉对时空的混乱感和时间的模糊性和他对于姐姐离开时后家庭变化的清晰感,形成了强烈对此。二者都证明了在班吉的世界当中,对于亲情的渴望和对于人性温暖的需求。

班吉命运中的悲剧性,是福克纳想对人性中彼此依靠产生力量的积极肯定。这种反向表达,也更深刻的展现了,在现代化社会中,失去温情后的人类生活会陷入混乱与困境。班吉以非理性的因素出现在整部小说的叙事中,其混乱,无序的对世界的感知下,是作者福克纳面对世界的理智与清醒。

五、总结

《喧哗与骚动》从多种叙事视角出发,讲述了康普生家族极具悲剧性的命运,其中蕴含了关于道德观念的冲突,社会体制的转变,精神世界的荒芜以及个体的矛盾性。福克纳突出强调的是旧式南方社会的“伦理遣德传统的腐朽 ,以及由此面对人们产生的影响。”这都体现了福克纳对于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担忧。

凯蒂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个性,昆丁困顿于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挣扎,班吉感受不到温情的可悲与生活的混乱,都导致了其命运的悲剧性。凯蒂,昆丁,班吉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共同性与普遍性,阐释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整体性。而人物悲剧性的背后,展现自身的对抗力量,坚持态度与清醒理智,是福克纳对人性力量的肯定与赞扬。

猜你喜欢

昆丁班吉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喧哗与骚动》的嗅觉叙事研究
小老鼠裁缝店(上)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由《喧哗与骚动》窥见凯蒂的悲剧形象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命运
时间对昆丁的禁锢与毁灭
昆丁——美国旧南方和旧时代的守望者
班吉的感恩
一个老外的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