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科学化内部治理之道

2021-11-12唐国平

大社会 2021年10期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贯穿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社会组织需要通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科学化内部治理。这是目前社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内部治理是社会组织运转和开展活动的基础。内部治理要遵循依法、规范、科学的原则。内部治理做得好,社会组织运转将更加流畅、有序、高效,社会组织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化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要紧跟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确保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部署:一是在管理体制上,建立完善“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组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二是在工作内容上,强调了党的建设、法人治理结构、诚信自律建设、推进政社分开等。三是在工作目标上,明确了社会组织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目标。同时,社会组织“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改革登记制度。二是将社会组织登记审批纳入“放管服”改革。三是加强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四是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只有紧跟党中央的部署,才能有方向、有目标。

内部治理要贯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确保依法自治、行为规范。在法律法规层面,有《慈善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民法典》等法律,以及《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志愿服务条例》等法规,以及各省市制定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层面,既有国家民政部印发的《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办法》等,也有省、市根据本地实际印发的相关文件。同时,章程示范文本、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等都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给出了具体标准。“非法不言,非道不行”。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规范,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才能做到依法依规自治,合法合理运行。

内部治理要抓住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确保结构完善、管理科学。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在社会组织员工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清法人、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概念,区分好相互关系;健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明确其权责;强化社会组织财产使用管理,规范收取会费;规范开展合作、评比达标表彰、举办研讨会论坛、涉企收费等重大事项;规范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票据管理、专项基金管理、项目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备案、信息公开、档案管理、证书和印章管理、党建工作、诚信自律准则等有利于科学化内部治理的内部管理基本制度。抓住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内部治理才能有的放矢。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个规律就是要始终紧跟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始终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精神,始终围绕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抓治理,就能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提高组织运转能力。“千举万变,其道一也”,实现科学化内部治理之道的要义在于此。

本刊顾问 唐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