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宜居城镇建设策略研究

2021-11-12胡厚国苏娟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合肥230091

安徽建筑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宜居城镇安徽省

胡厚国,苏娟 (安徽省城乡规划院,安徽 合肥 230091)

1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基本概况

1.1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①近些年城镇化水平持续较快提升。全省年均新增城镇人口112.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速度,全省开始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②区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承东启西和联南接北作用不断提升,合肥市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皖江八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阜阳、蚌埠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安庆、六安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黄山、池州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③城市群集聚带动效应不断加大。合肥都市圈核心带动作用明显,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2%,已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创新中心。皖江城市带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皖北城镇群逐步探索出农业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径,发展实力不断提升。芜马宣、安池铜、蚌淮(南)、宿淮(北)城市组群的引导和协调工作稳步推进。④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安徽省城市建成区得到拓展,全省16个设区市,9个县级市、52个县、建制镇877个。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1.2 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

虽然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提升速度较快,但与京沪江浙等城市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心城市能级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与国家省域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关联的网络化体系,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组群协同发展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省域中心城市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跨市域协调性不足,城市群和城市组群内的城市产业同质化明显、互补性不强,交通联系仍不够紧密,人口、资源和信息流动的便捷性仍需提高。

同时由于城镇化速度较快也带来了城市病,人居环境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重外延轻内涵、重外表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多、安全运行隐患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住房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少数城市房价上涨,多数城市仍需去库存。城市公共资源紧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艰巨,存在城镇特色缺失、文化缺失的现象,同时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强烈的对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和城市内涵的认同感。

2 建设宜居城镇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2.1 “十四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要求的发展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目标导向。

2.2 高标准建设宜居城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效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原有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已不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城市,从而适应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2.3 建设宜居城镇是破解城市短板的系统工程

针对由于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系列城市问题,全国一些省市开展了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的实践,安徽省也展开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老旧小区改造、宜居县城试点等工作,宜居城镇建设已成为破解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手段。

3 建设宜居城镇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3.1 推动城市群发展,优化全省城镇化空间载体

“十四五”全省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深化全省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科学布局,加快合肥都市区建设,推动长江走廊绿色示范区建设,合铜(陵)、合芜(湖)经济走廊带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走廊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城镇群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十四五”安徽省应加强多层次城镇交通骨干网络建设,融入长三角交通网络,促进交通体系向着更具安全性、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要素交换更加快速。安徽省一方面要主动出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区域联合中找准定位,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江浙沪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方面优势,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形成差异性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将高素质人才、高质量产业、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长三角城市群以跨越式方式对接合作,打造技术驱动型城市群。

3.2 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

针对安徽省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打造蓝绿交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美化建设;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住房,稳定城市房价问题,积极做到人居有其屋;提高城镇供水、燃气、能源等供给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宜居城镇建设应基于城市现状基础和特质的全面分析,进一步从“人、城、境、业”四大维度进行规划建设,建立宜人的生态环境、严格的城市安全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谐的社会环境、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的经济环境。总之,应该不断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蓝绿交融的生态复合安全系统,创新产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能级,适应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3.3 以宜居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宜居城镇落地生根

一是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建设社区中心、邻里中心、街坊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安徽省各城市应基于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等要求加强城市管理单元研究,注重学习上海市、雄安新区理念,推进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二是推进宜居社区共同缔造,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关于社区治理,厦门市提出了“共同缔造”新理念和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社区共同缔造强调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在社区治理上强调建立居民与政府部门共同治理的模式,有利于社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安徽省城市社区管理可以学习并吸收“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社区改造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推进社区共治,以“共谋、共建、共营、共享”为基本内涵,保障宜居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3.4 完善宜居城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是加快智慧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精准性。安徽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还处在“数字城市”初级过程,更多的是在打基础和收集数据,起步较晚。宜居城镇建设要将“智慧城市”元素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去,通过构建一体化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完善智慧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方法,科学、精准、持久地解决宜居城镇建设出现的难题,确保城镇管理的科学有序。二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管理效能。根据安徽省实际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城市环境宜人性、生活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安全韧性、经济繁荣性、社会和谐性、人文特色性等方面研究,建立宜居城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城市的社会治理性、经济性及公共性等要求建立考核标准,高标准地指导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宜居城镇创建验收和政府推动工作的考核依据。

4 结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和要求必然向内涵、集约、高质量方向转变,宜居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已成为安徽省“十四五”重要的战略选择。针对安徽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短板,结合“十四五”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宜居城镇建设目标和要求,提出推动城市群发展、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创建宜居社区、完善城镇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等建议。

猜你喜欢

宜居城镇安徽省
霍州市冯南垣村 宜居家园展新颜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南宁市建设现代宜居宜商城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