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学徒作者英文学术写作中的“引用不当”现象思考

2021-11-10吕桂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3期

吕桂

摘要:“不当引用”既有违反道德甚至法律层面的“剽窃”,也有技术层面的“引用失当”。剖析发现中国学徒作者英文学术论文中存在的大量“不当引用”是源于对学术写作规范的不了解、接受教育不够以及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属于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不能简单等同于品行低下的“剽窃”。正确认识产生这种技术层面“不当引用”的缘由能促使学术英语写作教师、研究生导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国学徒作者;英文学术写作;引用不当;剽窃

一、引言

中国科技作者,尤其是作为 “学徒作者(apprentice writers)”的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许多投向国外学术期刊的论文被国外专家认定是“剽窃”或者有“剽窃嫌疑”。这一看法的依据大致如下:这些学徒作者的文章中有“一系列没有注明来源、直接引自他人文章的词语”;尤其是存在一些“只稍作修改、整个结构与原文非常相似,借用和一致的程度非常高、有许多分不清是學生作者原创还是源于他人文献的模糊篇章”[1];有大段文字和原文相似,虽有引用标注,但有走捷径之嫌;编织、罗列其他学者观点,别人观点的借用并没有和自己论证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作者并没有凸显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引用有“直接引用”和“归纳式引用”,从这些依据来看,学徒作者最主要不是“直接引用”、而是“归纳式引文”出现问题;因为直接引用的文献需要用双引号“…”标明起止,一般不会有问题。学徒作者的“归纳式引文”往往存在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有始无终”:即在概述某人一篇或多篇论文观点时,只是以“xx指出,……”的形式出现,结束于何处并无特别标注。二是“有终无始”,即在引用文献结束的地方,学徒作者按规定用一个右上角标作为结束的标志,或者在括号内标明作者以及年代,如开始于何处很模糊。他人成果往往与自己著述混为一体[2]。

基于笔者多年的英文学术写作课教学经验以及和学徒作者的沟通发现,这些学徒作者论文中的“引用不当”可能的确存在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剽窃”,但更多的仅是技术层面的“引用失当”。

笔者认为应区分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目的、破坏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规范,违反了学术道德、法律的“剽窃”和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应避免笼统将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归类于品行不端的“剽窃”,避免将问题绝对化。试想,中国学徒作者固然存在有意、心存侥幸、想偷懒、道德败坏、明目张胆的剽窃;但绝大部分学徒作者真的是如此不明智,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扣上“剽窃”、“学术不端”的帽子,断送自己的学术发展之路?大篇幅明目张胆的抄袭、雷同,此种剽窃是不当引用,但是反之不当引用有可能是技术性过失,不一定都是剽窃。“剽窃”仅是最极端的“不当引用”。本文聚焦国内学徒作者技术层面“不当引用”的诱因,并总结基于此引发我们产生的思考。

二、技术层面“引用不当”因素分析

1.英文语言能力较为低下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他人观点,对中国科技作者,尤其是对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这类“学徒作者”而言却非易事;所以中国人倾向于借外国人的嘴说话,看到本族语者用词精当、概括力强的表达,干脆直接大篇幅引用。

2.国内学生学术写作训练不足,学术英语知识和技能有限

国内统一的英语教学大纲,使得选择学术研究作为终生事业的学生同其它大多数学生一样,仅接受了基础语言训练,大都缺乏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

学术英语知识和技能不足首先体现在国内学生学术语言表达能力低,论文体裁知识极其欠缺。学术论文作为一种特定体裁,不论是选词造句还是谋篇布局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作为国际学术社团新人的“学徒作者”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熟悉和掌握国际学术语篇体裁程式。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倾向于大篇幅引用原文语句和结构,期望尽可能写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论文。

学术英语知识和技能不足还体现在国内学徒作者并不了解学术写作引用规范。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学生得到的学术写作规范的相关教育很少。实际上国外非常重视学术规范教育,除整体教育外还会辅之与具体指导。重视整体教育主要是指重视对学生学术规范与写作进行全面、系统、整体地教育、指导,使学生对学术规范与写作方法获得初步、大致了解。重视具体指导是指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写作具体、细节指导,使对学生的教育与指导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使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更加深入与具体。国外多大力推进美国心理协会(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当代语言协会(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The Institute for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以及哈佛等制定的写作引用范式这些成熟严谨学术规范的普及,比如几乎每所美国大学在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学术出版规范标准教育和反剽窃宣传[3]。

3.国内学生批判性思维缺乏

一些中国学徒作者不愿或不能展现个性或独立思考能力。举综述文的撰写为例。综述(即review),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综”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4]。不同的论者对某一专题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观点,“综述”的意义或许在于将这些观点归纳整合,形成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视角。许多“学徒作者”不能对借用的他人观点进行批判性的归纳整合;借用他人观点不是用来支撑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跟自己的论证发展有机融合起来,不能发出自己作为作者的声音,而是将部分综述对象、尤其是权威作者的观点编织、罗列,照单全收,引文好像电话薄,充当这些权威作家的秘书,自己的观点声音完全被权威作者的观点边缘化;这被西方学界认定为是“剽窃”。

4.中国传统教与学模式的影响。

中国有尊重权威的传统和推崇记忆模仿的教学模式;中国教学文化认为创造力基于模仿,模仿是师生习以为常的一个教与学的模式;对第二语言学习而言,模仿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就学习写作而言,中国教师鼓励中国学生阅读、记忆经典著作,并用于自己的作品。模仿和记忆优美词句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是为了最终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作家。因此“学徒作者”对模仿权威专家的作品整合到自己的文章当中,习以为常,并不认为不妥。

5.文化理念差异

文化差异使东西方学者对于“剽窃”的认识存在差异,这极易导致国内学者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时产生学术失范而不自知。

比如“自我引用”,国内较多学者认为自己的文章可随意摘抄,不用标明出处。但按照西方学界的认识,大段摘录之前已发表文章的内容,就说明新的论文原创性不足,就是抄袭[5]。

又如中国文化中存在着对他人作品的复制与再现不是一种侵权而是一种尊重的特殊氛围,中华文化的传承显示出很强的对“过去”的依赖,对经典的重复甚至摹写恰恰是表现了对古人的了解和敬重,显示出原著的伟大和重要。很多中国人认为名人、权威和经典的话语属于大家,众所周知,不需要引用、重述,可不注明出处,受过教育的读者应该已经知道这个信息的来源。所以复制他人作品、借用他人观点在中国没有像在西方那样受到严责[6];即便是剽窃行为,甚至都能得到“宽容与默许”[7]。

三、思考和启示

以上第二部分对技术层面“引用不当”因素的分析,引发我们做出以下思考:第一,中国学徒学术作者技术层面“不当引用”该如何定性?我们认为可看作是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第二,什么是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应对策略?

不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不采用铁腕手段,不应着眼于“惩罚”,应着眼于 “一切为了教育和提高”;不应教条主义,应更关注学生研究和写作所花费的精力,而不是引用的形式。先进行英文学术写作引用规范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提高自律性;从源头上解决引用不规范的问题,这是遵守国际学术引用规范、树立学术诚实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是正确处理“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的正确态度。

恰当的应对策略有(1)各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细化学术引用规范,比如王燕平等[2]建议将学徒作者个人著述与引用文献实现有效分离(比如通过论文中的字体差异)增加归纳式引用的文献的可辨识性;完善防治“不当引用”的内部管理规范,加强处理行为的可操作性。有所依据,管理才会有效,各项活动开展才会有条不紊。(2)除普通英语课程外,开设学术写作课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实践教学等:针对学生学术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帮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这种体裁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特点,并力求解释学术论文语篇建构的理据;使他们在将来的学术写作中遵循学术论文的程式并且能够活用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中的一些通用词句等现成的语言模式来表达自己富有见地的科学发现,更为得体地运用英语;此外有必要引入跨文化对比视角,帮助学生掌握国内外对“剽窃”和技术层面“不当引用”这两个概念理解上的联系和区别,避免中国学徒作者不知不觉被国际期刊认定为剽窃而不知缘由,为将要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規范写作的基础。(3)研究生导师应在学术规范与写作方法等方面给以研究生教育与指导[15],因为导师一般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知名学者,对学术规范与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已相当熟悉,再加上其对研究生教育与指导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一些专业课繁多、课题任务艰巨、难于开设课时充足的学术写作课程的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理应承担起这一职责。

四、结语

中国学徒作者论文中存在大量“不当引用”是事实;但不要一味对“不当引用”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应区分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和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不当引用”的极端:“剽窃”;应深入探究很多影响和决定技术层面“不当引用”的诱因,比如东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学术社团写作实践、学术写作规范、社团成员的观念、认识以及教学方式等;这对于应对“引用不当”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经过规范、有的放矢的学术训练,假以时日,今天的这些技术层面的“不当引用”者终会成为成熟的、理解并遵守国际学术写作规范的学术作者。

参考文献

[1]Deckert.G.D.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from ESL stud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3,(2):131-148.

[2]王燕平,刘冠,张文.规范文献引用 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23-25.

[3]李婉丽,秦茂盛.科研诚信基础层建设对我国学术写作、出版标准建设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2,(4):49-51.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UzvQpP_WS34bw-FATOLE yno 53-p4isgZDZM9ywd4tQFxo-zzF-SUS6hh1j5h9Zy7Aq4zhHCdIS K1WYo2J2c0K 百度百科.

[5]中国论文抄袭率31%?学报总编"自报家丑"引争议[EB/OL].文汇报,2010年09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16 /c_ 12575823.htm.

[6]王大青.在美中国留学生学术写作剽窃行为产生因素调查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353-356.

[7]李明杰 周亚,2012 畸形的著述文化——中国古代剽窃现象面面观[J].出版科学,2012,20(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