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2021-11-10张莹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

张莹莹

摘要: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思想都包含有关于分工的内容,作为马克思思想中的特别重要的一个范畴,马克思并不是偶然之间才开始对分工进行关注的。从始至終,马克思致力于人类的幸福和自由,他相信,对于人来说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应该存在于现在的世界中,也就是我们所认识的市民社会。在这样的一种社会中,物质利益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不允许人们了解人的真实性。

关键词:分工;生产力;生产关系

机器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分工给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资本能够更加容易的控制人类。在工作分工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与联合国建立了社会关系,更多地控制着资本流动,所有社会关系都成为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生产手段的资本家者无限期延长工作时间,导致没有生产手段的工人遭受了严重的身心伤害,正是马克思发现了这一问题,因此马克思必然会对分工进行密切关注。

一、分工理论的历史背景

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已经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了关于分工的理论,而且对分工的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表述。柏拉图认识到需求是产生分工的根源所在,因为人们需要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各种制约因素,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想要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就会在各个方面产生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社会生产最初表现为简单的自然分工,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按照性别、体能、年纪等生理因素或者依据部落所处的环境进行分工。随着分工的出现,人们获得的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并产生了较多剩余产品,为了节约资源人们最初表现为偶然的个体交换后来逐渐发展为必然性的经常性的交换,于是在部落之间形成了固定的交换方式,自然分工逐渐发展为社会分工。

由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并且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同时还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三次大分工也就产生出来了:第一次大分工是将农业与畜牧业进行一个划分;第二次大分工是把手工业与农业进行一次完整的划分;第三次大分工则是商业的出现。伴随着商业的出现,涌现出了一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当然这三次社会大分工也产生了一些比如形成了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这一概念并将二者进行分离、对立,又比如形成了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这一职业并将二者进行分离和对立。正是从这种对立和分离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一个对于分工来说十分重要的概念,也就是“真实的分工。”[1]

二、分工理论的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对分工的定义有两种即狭义分工和广义的分工。在初级阶段,马克思将分工理解为一种异化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是不充分的,是狭义的分工。他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但又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类劳动方式看作是生产力发展作用的结果,这种分工形式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同资产阶级的劳动异化现象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关于分工的最终走向、归宿的问题,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不止一次的讲到: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这三者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为了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消灭分工。

消灭分工的主要依据在于:第一,当生产力处于高度发展的状态,人们从自发的分工中解脱出来形成自觉的分工,摆脱了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二,分工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使财富积聚在少数富人手里,穷人的生活日益痛苦,从而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生产者没有因生产而获得相应的物质财富而相反使得生产与消费相分离,而消灭分工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第三,分工的消灭和分工的产生一样都表现为一种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在此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对分工的范畴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丰富了分工的内容,明确地指出了分工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分工理念也就是广义的分工。”[2]这种广义的分工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人类所有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包含有分工的理念,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分工形式,是广泛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组织活动中的分工。简单来说,马克思认为广义分工是与人类社会相依相存的,当人类社会出现时,分工也就随之产生了,并且它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存在下去,其内容也会逐渐的丰富和完善。

简而言之,狭义的分工只适用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是不完善的,不是普适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对它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广义的分工,这种分工理念更加适合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是更加科学合理,并永恒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分工理念,马克思也更加推崇这种分工。

三、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虽然在马克思看来,最基本的分工应该客观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应该表达出社会的创造能力。总的来说是,生产力与分工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一)分工与生产力

根据马克思在《形态》中的表述,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媒介,是发生矛盾运动的必要环节,也就是说,分工必然存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马克思认为,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与生产力的进步息息相关,生产力的产生同时决定了分工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决定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从商品经济时代进入到垄断资本时代,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样,分工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从反向角度看,分工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高度也就可以反映出生产力的水平。分工的发展精细化也会引起不同阶层、人群的划分,从而致使人类不同需求的出现和分化,这样也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二)分工与生产关系

一般来说,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人之间分工的直接表达形式,是分工的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體表现。生产关系是对分工理念的现实使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作用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对应关系。简单来说,生产关系就是分工理念在现实生产中的直接展示。

在初级阶段,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分工也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正是由于分工的持续发展,使得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则被打破,原有的生产关系也在这种分工思维不断发展中走向的衰落。纵观人类发展史,分工理念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具体 的历史时代的分工的实际情况总结了的内容,是几个现实的理论表现。这个分工中,占着生产资料的一部分人与只能卖自己的劳动的一部分人,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不一样的,即所得分配。从原始社会的共享制到农耕经济再到商品经济,这些生产关系的更迭,都标志着分工理念的完善与发展。总体来说,分工是生产关系的理论根源,生产关系是对分工理念的具体实施,分工在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变化、甚至完善。

(三)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一个人为了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都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更多的将时间放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上。想过增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保持优势,这样,人对知识的渴望度大大提高。因此,分工的发展,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

分工的理念的表述并不是从马克思最先开始,但确是马克思将其发展与完善的。在马克思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分工理论的描述和说明都停留在表面阶段,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马克思将这一理论的涉及方面拓展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并且对分工本身及分工中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真正意义的阐述。

(一)有助于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除了国际上,我国社会的建设也亟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指导,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一种新的分工理论,对我国社会现阶段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积极落实马克思新的社会分工理念,意识到其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仍大,两极分化严重等严峻社会问题正是由原有的分工理念所导致的,掌握权利、地位的强势力群体与处于社会分工底层的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也是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下,发展的根本一定是解放生产力,而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与马克思新型分工理念异途同归。社会中的人处在不同阶层,有着固有的分工任务,要实现人们在分工中的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其理念中着重强调发挥个人在分工中的不同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分工中集体性相结合。

(二)能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需求

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力分工之后,劳动将会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方面。“无疑脑力劳动会成为其中推动劳动力发展转型的重点所在,回顾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导火索都是新兴技术产业的出现,而新技术的出现最直接的根源则是创新,思想与技术的创新都源于脑力劳动工作者。”[3]随着脑力劳动的不断发展,社会将涌现出大批的脑力劳动者。大量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共同协作就将推进社会生产的转型,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劳动者智力的不断提升,创造力的不断进步,使得体力劳动又一次与脑力劳动无间配合。从而一代代高新科技高新产业应运而生,并得以快速发展。

结语

马克思分工理论是在对柏拉图、亚当·斯密等哲学家的分工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吸取其理论的合理成分,并且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劳动者的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的。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最初的分工理论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于是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分工”。而这种分工形式却并不能被其他哲学家所接受,因为他们只是理解了表面意思,并没有理解其真正的含义。经过一段时间,越来越的的哲学家开始支持他的思想,为马克思逐渐完善他的分工理论提供了支持与动力。他的分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

猜你喜欢

分工生产力
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来不及生产力
浅谈良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
桦川水利农场的妇女们正在讨论分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