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58 个旅游城市数据的检验

2021-11-10孟政宇周春波

生产力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市场化城镇化融合

孟政宇,周春波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 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中国旅游业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其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现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9年旅游总收入6.63 万亿元,占GDP 总量的6.69%。近十年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并且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2017 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两者融合的目标产物—培养新型文化业态。2018 年4 月8 日,原文化部和原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组建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标志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便是对上述政策和现实的一个即时学术回应。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本文将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在研究的初期,国内外专家关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影响、融合的可能性、融合概念等课题[1-2];在研究的中期,专家们探讨融合动因、融合模式等研究领域[3];在研究的后期,专家开始分析融合水平及融合带来的效应[4]。上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为后续的融合效应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学者们在融合效应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学者们将物理耦合模型引入融合协调度[5]及融合态势测度[6]等研究领域,并且随着旅游经济研究主题不断拓宽,部分学者开始从理论上分析旅游产业融合和旅游经济的关系[7]。

但是可以发现,现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还尚未对其进行量化测度。因此,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一是利用2010—2017 年58 个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关数据实证检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二是研究市场化改革和城镇化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的调节效应。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基础性理论假说

产业融合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消费和推动人力资本发展等方式影响经济增长[8]。循此分析思路,笔者从结构效应、消费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三方面揭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结构效应。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能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9],进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使旅游产业原有的产业链分解并重组,推动旅游产业不断融合横向产业与纵向产业,促使产业间的分工内部化,优化资源要素在旅游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9],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同时也提高了旅游产业的边际生产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技术融合,引发技术改进及创新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生产效率,有助于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另外,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助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旅游经济效益。

消费效应。主要体现在:(1)产业融合通过催生新产品推动消费。顺此思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催生出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旅游需求转变后的旅游需求,根据“萨伊定律”,随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入,促使新产品及新业态不断出现,创造文化旅游新需求,进一步刺激旅游消费,并且形成“新供给—创造需求—融合深入—供给扩大—需求扩大”的正反馈机制[10-11],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2)产业融合可以降低成本(包括规模化生产成本、企业组织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10]。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引致的规模经济和产业融合导致的分工内部化,降低成本,并最终通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刺激消费。

人力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12]。产业融合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进一步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带来的旅游市场扩张及成长,促进相关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另外,产业融合意味着需要更多综合性人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迫使相关从业人员必须掌握适当的复合技能,学习新的知识,从整体上看,有助于旅游人力资本的发展,为旅游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假说1: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

(二)拓展性理论假说

1.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旅游产业也伴随市场化改革而不断发展。市场化改革通过推进法律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发展、提升产品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进而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13]。由市场化改革引起资源配置的改善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14]。进而论之,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了资源、技术等多层次的融合,在此融合过程中,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以旅游资源的形式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并且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改善了生产要素在旅游产业部门间的配置,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2:市场化改革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2.城镇化。已有研究文献指出城镇化通过人口和产业的空间聚集,改变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增加旅游产业投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从而带动旅游经济的增长[15]。在文化与旅游产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扩大了居民的消费空间,也使居民的消费观念、习惯等发生了变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旅游消费的作用。(2)城镇化同时也是信息、人才、资本、知识等创新要素聚集的过程,城镇化有助于增强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由于技术融合引致的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作用,有助于规模经济的产生,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增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说3:城镇化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影响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三、计量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一)计量模型设定

基于基础理论假说分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经济增长可能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因此首先构造计量模型(1):

基于拓展性理论假说,为了检验市场化与城镇化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的调节作用,构造计量模型(2)、模型(3):

之后,考虑到模型的内生性,所以构造如下动态计量模型(SYS-GMM):

以上式中,TIit表示某城市某年份的旅游总收入;IC 表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MKT 表示市场化;URBAN 表示城镇化;Controls 为控制变量集;ICit×MKTit、ICit×URBANit分别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和市场化、城镇化的交乘项;L.TIit为因变量滞后项;λ 为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ηit表示随机扰动项。a0、β0、ω0、γ0为常数项;a1、β1、ω1、γ1表示系数向量;β4和ω4为交互项系数,分别表示市场化和城镇化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对旅游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的调节作用;另外,在下文分析中,除比值型变量外,其余变量均取对数后再纳入计量模型。

(二)变量的构造

作为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旅游经济增长(TI),本文采用实际旅游总收入衡量旅游经济增长[16],具体做法是利用对应年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0年为基期)对旅游总收入进行折算。

笔者参考侯兵和周晓倩(2015)[5]、刘安乐等(2020)[6]的做法,构造如表1 所示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体系,并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模型如下:

表1 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式中:u1表示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值;u2为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wj是第j 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熵值法[5-6]确定;xij表示某城市第i 年第j 项指标的标准化数据(防止数据无意义,统一在标准化数据后加上0.01)。

调节变量:本文的计量模型还引入了两个调节变量:市场化和城镇化。考虑到市场化的难测量性,本文参考边燕杰和张展新(2002)[17]的做法,由国外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在城镇化方面,采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比值度量。

人均GDP:本文采用实际人均GDP 衡量经济增长,具体做法以2000 年为基期平减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当年城市人口总数比值。

此外,本文借鉴吴媛媛和宋玉祥(2018)[18]、方叶林等(2018)[19]做法,构建以下四个控制变量,分别是:政府规制、旅游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产业结构、旅游接待设施规模。

政府规制(GOV):通常采用一般政府预算内支出占GDP 比重来表示。

旅游劳动力要素投入(L):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采用现有的通行做法,采用酒店、旅游景区和旅行社从业人员总数来衡量。

产业结构(STRUSTURE):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有密切的关联,本文采用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 比重来衡量。

旅游接待设施规模(TF):旅游接待设施规模是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本文采用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总数来衡量。

(三)数据来源

若无特别说明,本研究所采用2010—2017 年的58 个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数据和文化产业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及公报。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与模型检验

本研究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 所呈现的,旅游总收入最大值为18.075 6,最小值为12.816 9,算得极差为5.258 7,可见不同旅游城市间旅游经济发展差距有点大,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最大值为0.690 2,而最小值仅为0.134 6,可见城市之间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而且,考虑到数据的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算得Mean VIF 值为1.840,远小于判断值10,故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二)基础性假说的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Hausman 检验得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另外通过Modified Wald 检验、Wooldridge 检验、Pesaran 检验得知,存在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截面相关的问题。因此,在不考虑文化与旅游融合度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本文依次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模型和全面最小二乘法,数据分析结果如表3 第(1)列~(3)列所示。根据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和旅游经济增长在1%的统计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上升1%,旅游总收入正向变动1.356 5%。然而,根据条件更为严格的全面最小二乘法,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和旅游经济增长在1%的统计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上升1%,旅游总收入仅仅正向变动0.392 7%,说明模型在解决了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截面相关问题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但是,综合上述实证结果,可初步认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即理论假设1 得到了验证。

表3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控制变量方面,人均GDP(PGDP)系数在所有模型中呈现正数且显著,说明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旅游消费,从而带动旅游经济增长[20]。政府规制(GOV)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了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政府通过政策导向、财政支持、统筹协调等方法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产业结构(STR)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十分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经济增长。旅游接待设施规模(TF)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表明旅游接待设施的扩大有助于旅游经济增长。旅游劳动力要素投入(L)系数在所有模型中都显著为正,意味着旅游劳动力数量的提高有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这与王坤等(2016)[15]研究结论一致。

(三)拓展性假说的实证结果分析

上文已经检验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积极作用。接下来本文对拓展性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为此,本文先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分别和市场化、城镇化作乘积,并作中心化处理,之后将它们纳入计量模型中(模型4 和模型5)。表3 中市场化(MKT)所有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市场对旅游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促进旅游经济进一步增长。进一步讨论,在市场化发挥的协同效应方面,模型4 的交乘项IC×MKT 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统计水平1%下显著,可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越明显。由此说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市场化异质性特征。城镇化(URBAN)在所有模型中的估计系数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且符号为正,这表明城镇化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单一机制得到了验证,这与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模型5 显示交乘项IC×URBAN 的交叉系数为2.864 7,并在5%水平下显著,说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会取决于城镇化水平,城镇化进程越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越深。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的发布,国家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使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了进一步地释放,致使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空间和消费需求逐渐扩大。因此,城镇化能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这一结论也符合实际情况。

(四)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模型的稳健性,下文将从变换研究样本、动态计量模型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分析。

1.稳健性检验Ⅰ:变换研究样本。防止数据中离群值及变异值对回归结果的干扰,本文将原数据按照上下1%进行Winsorize 缩尾处理,然后再对基准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模型6 所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回归系数显著性与初始结果一致,从而表明基准回归结果并未受研究样本的变换而改变。

2.稳健性检验Ⅱ:动态计量模型。一方面,考虑到原有的计量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使得OLS模型出现参数有偏估计,从而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当前旅游经济的增长可能会受到来自上一年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影响。综合考虑到以上问题,笔者采用系统广义矩阵估计(SYS-GMM),其估计结果如表3 所示。表3 中模型7 结果显示因变量滞后一期的估计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旅游经济增长确实存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估计值系数小于1 经济增长呈逐渐收敛趋势。另外,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之前的一致,表明基准回归结果不受计量模型的变换而改变,因此估计结果具有可靠性。

五、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一)研究结论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中国未来经济如何发展成了政策制定者及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旅游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优先考虑的对象之一,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探寻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能否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既是对现实的回应,又是重要的学术问题。通过分析58 个旅游城市2010—2017 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据发现:(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显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两者融合发展越好,旅游经济增长越快。(2)市场化和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且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强化作用。(3)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动态惯性,存在收敛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第一,继续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其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为此,国家应完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体系,实现从资源、市场、技术、产品等层面的融合,进而达到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和带动消费及投资,从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第二,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推进城镇化建设。根据本文结论,市场化改革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强化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发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还需协同发挥市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具言之,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进一步释放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破除与市场规律相违背的行为,保证市场秩序,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营造良好健康的市场氛围,协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此外,政府需深刻认识到城镇化进程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国家要继续推进城镇化,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完整的消费业态和输送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市场化城镇化融合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