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与传播探究

2021-11-09李海梅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播内涵

【摘要】中国民俗文化内涵探究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剃辫子这地域小众的民俗文化为例,其中蕴含着生动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鲤鱼崇拜、舅权现象和唢呐班子分别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自然文化、儒家文化和器乐文化,最后尝试提出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的具体渠道,即互联网+民俗传播,打造民俗国际影视品牌,聚焦器物文化產品,以及引入旅游行业。

【关键词】民俗文化;内涵;传播;剃辫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057-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海梅.中国民俗文化内涵与传播探究——以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57-59.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加强“五通”,其中一条是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里的心相通就是文化的相通,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互鉴”。[1]文化可以跨国界传播,当中国文化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时,中国就能具有更大的软实力[2],这能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承认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制度观念,愿意自发地追随中国的脚步,共同走向大国交往的共赢之路。民俗文化起源于基层民众,直接反映了受到民众广泛认同的生活体验[3],是“民相亲”的现实根本;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中国的话语体系和制度观念,是“国之交”的具体路径;民俗文化承载着国家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特色多元的体现,是“心相通”的具体来源。因此,民俗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的内涵探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剃辫子民俗

霍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化三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显形文化是广为人知、理所当然的文化;隐形文化是知觉程度很低的、不假思索的文化。[4]人们理所当然地进行民俗活动是隐形的传统文化在背后驱使,但人们常常并不自知。因此,民俗文化是广为人知的显形文化,但是民俗文化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是知觉程度很低的隐形文化。下文以地域的小众的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对其隐形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一)安徽剃辫子民俗活动简析

“剃辫子”,又称“剃龙头”“剃龙尾”等,是指小男孩在后脑勺留出长长的辫子,等到了一定的年龄,由父母主持并邀请亲戚朋友参加的剃辫子的仪式。男孩留辫子,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一习俗至今在广大的淮北地区流行着。在旧俗中,小男孩留辫子的情况有多种,这些情况都是基于对男孩平安健康的希冀,希望通过剃辫子仪式来辞旧迎新,为男孩祛除家中人丁稀缺的晦气。而如今大多数父母给孩子留辫子并举行剪辫仪式,大多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和希冀。

首先,小男孩要留辫子,一般是男孩后脑勺留一撮椭圆或者桃形的发区,其余地方都要剪短,留出来的辫子通常要编成麻花辫,俗称“压尾辫”“百岁辫”“鳖尾巴”等。等孩子长到一定年纪,父母会择吉日吉时举行剃辫子仪式。旧俗中仪式都选在男孩6岁或12岁这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龙抬头”,所以又称为“剃龙头”。现在一般选在6岁,具体时间也相对不那么固定了。男孩的父母会提前通知所有亲戚,尤其是孩子的舅舅,还要聘请县上或镇上比较有名的唢呐班子(俗称“吹响手”)及厨师班子(俗称“居长”),同时男孩家中要张灯结彩布置得喜气,比如贴“喜对子”对联,例如“未卜他年大学士,且喜今日小登科”,“某家公子理龙尾,今天就是黄道日”等,横批为“喜剪鸭尾”等,可见人们把剃辫子视作对孩子将来的殷切期望,望其能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5]唢呐班子会在八仙桌上摆上香炉、贡品(大多是民间惯用的鸡、鸭、鱼、猪肉、水果等),以及用红布盖着的红盆。将这些从堂屋搬到八仙桌上的路上,唢呐班子会围着八仙桌边说唱边跳舞,有的说出例如“问我端的是什么,一把香蕉在盒里,把它放到供桌上,抬到河湾敬龙王”等唱词,有的会进行“猪八戒娶媳妇”等民间幽默的表演。供桌布置完善,就进入“取水”环节。在引路鞭炮的炮声中,唢呐班子抬起八仙桌去河边取水,用来盛放鲤鱼,一路有吹响手吹奏。到达河边后,取水队伍再放一声鞭炮,男孩儿给河神磕头,大人再用红盆到河边取水。回来后,小男孩坐在花轿里,被抬到由唢呐班子提前搭好的戏台上,由舅妈抱着男孩坐在戏台上,男孩身上围一件红绸绒布。在主持人即兴说唱的同时,剃头师傅用一根红绳子将亲友们的红包和小男孩的辫子编在一起,剃辫子仪式随之进入高潮。“小小剪刀七寸长,磨得光又亮,天上金鸡叫,地上啼凤凰,今天黄道日,剃的状元郎”,有的地方,亲戚朋友们会把红包现场交给主持人,主持人在将红包交给剃头师傅之前,会将亲戚称呼如二舅、二姨等,结合随机杜撰的红包数额如二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二亿”正好与“二姨”是相对应的谐音)编进唱词,并唱出合辙押韵、红红火火的感觉。辫子剪掉后,系在盆中鲤鱼背部的鳍上再放生到河里,仪式渐进尾声,所有的亲戚朋友入座开始宴席。

“剃辫子”民俗活动在各地的仪式顺序和具体形式虽稍有差异,但各个步骤均不可或缺,都具有一定意义。其过程丰富多彩,展现了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将此类地域的小众的特色民俗现象国际化传播,能够营造出更加广博的汉文化体系,塑造出更加丰富饱满的大国形象。

(二)民俗承载中国传统文化

安徽剃辫子民俗现象,蕴含着生动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其中的鲤鱼崇拜、舅权现象和唢呐班子分别承载着中国传统的自然文化、儒家文化和器乐文化,只有深刻挖掘其中的文化意象和内涵,才能够将民俗文化的形式符号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进而向世界呈现地域的小众的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1.鲤鱼崇拜与自然文化

从仪式中鲤鱼的重要作用可见中国历史悠久的鲤鱼崇拜现象,下面对“鲤鱼”这一形式符号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史籍称:“鲤鱼多是龙化”,故古人视鲤为尊重与吉祥的象征;《埤雅·释鱼》中“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故又用“鲤鱼跃龙门”来比喻飞黄腾达;唐朝以后,鱼文化进入民间,直到现在都随处可见鲤鱼崇拜现象,比如人们熟知的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寓意“年年有余(鱼)”。剃辫子仪式中鲤鱼崇拜现象反映了两方面原因:一就其本身特征而言,鲤鱼繁殖能力强,代表了父母亲对男孩子的疼爱,对香火旺盛、子嗣绵延的希冀等,而且具有红色鱼鳞的红鲤鱼是一种红红火火,吉利祥瑞的象征;二就文学效果而言,“鲤鱼跃龙门”的典故说明“取水”仪式中的鲤鱼也寄托着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6]

再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可以由该民俗中的鲤鱼崇拜现象引申到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的自然文化。“自然是一切天然存在的、未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东西。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7]基于此,自然文化是指人类与自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与自然事物直接相关的文化,自然文化意象是指由具体自然事物代表的文化符号。例如鲤鱼属于自然事物,人类与鲤鱼的互动过程中赋予其吉利祥瑞、飞黄腾达、子嗣绵延和权力的象征含义,形成了与其直接相关的自然文化——鲤鱼崇拜现象,那么鲤鱼就不仅是大自然的事物,而更是一种自然文化意象。由于对自然的崇拜,人类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自然文化,比较常见的有民族祥瑞动物和名贵花木等,人们常借以表达某种寄托或情感。因此,通过将民俗中具体的自然文化意象传播出去,能够帮助受众更具象化地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而帮助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2.舅权现象与儒家文化

在安徽剃辫子民俗中,男孩父母要盛情邀请舅舅参加,且小男孩剃辫子的时候一般是由舅妈抱着坐在椅子上,甚至关于“男孩舅舅家香火不旺,舅舅希望外甥留小辫子为其引子旺家”的这一说法,都体现了“舅权”现象。“舅权”指的是母亲的兄或弟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家庭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为社会公认的地位和权力,还包括母系家庭中舅舅对外甥、外甥女的义务及权利。[8]

挖掘其文化内涵,其实“舅权”在本质上是家族等级观念,是一种儒家文化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权力等级划分非常鲜明,不仅体现在传统民俗中,而且在经典著作中也可以找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面指引着中国前进方向的旗帜。在研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正一步步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们的理解和接纳。例如心理学家Bond的中国文化调查小组的研究表明,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相关的儒家工作动力已经成为单独的一条文化价值尺度,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9]这也说明儒家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3.唢呐班子与器乐文化

除了以上两种文化意象,唢呐班子也是一个重要的民俗要素。在剃辫子仪式中,唢呐班子起到重要的控场作用,主持人不仅要确保整个流程顺利完成,还要即兴说唱活跃气氛,例如在布置供桌和将红包编进辫子的时候。唢呐班子等民间乐班在民俗礼仪中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古时人们就常在祭祀活动中引入礼乐,仪式中唢呐班子的表演达到了父母想要愉悦人神并希望孩子受到神灵庇佑的美好希冀。其中,唢呐班子以唢呐的演奏为核心,唢呐起源于古波斯国和阿拉伯半岛上的一种簧管乐器,约在在金、元时期,传到了中原地区;至明代不仅有了关于唢呐的文字记载,如《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而且有了壁画和雕塑中的唢呐图像[10];后于清朝迎来大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流行乐器。其著名音乐作品“百鸟朝凤”是一首富含道德教化寓意的唢呐曲,唢呐作为一种依赖于民间礼俗文化艺术形态,“对其生长的原生态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依存性和附着性”[11],所以其本质上也代表了植根于乡土农村的民间文化。

引申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器乐文化。按照不同的演奏方法,传统民族器乐包括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拨弦乐器和弹拨器乐四类。传统的打击器乐包括鼓、锣等;弹拨器乐包括古筝、琵琶等;拉弦器乐包括京胡、二胡、等;吹管器乐包括笛、唢呐等,都极具魅力和艺术表现力。埃斯泰勒·约根森提出,音乐本身也可以塑造国家的形象,可以鼓舞人们的爱国主义,起到教育的作用,也是宣传的手段,也可以促进人们的合作。[12]因此,民俗中的器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以安徽提辫子民俗为例,上文阐释了对地域的小众的民俗文化,以下将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具体渠道。

二、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的具体渠道

(一)互联网+民俗传播

当今世界网络迅速发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民俗文化传播是最高效新颖的渠道。以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可以将民俗活动整体录像上传至外国网站和社交媒体App进行国际化传播,并配上具体步骤和内涵文化的图文外语解说;或将唢呐班子的表演制成动漫或游戏作品背景,进行中国民俗的在国外民间的二次回归等。

(二)打造民俗国际影视品牌

影视剧是国外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由政府联合企业制作民俗文化国际品牌纪录片、综艺等,借助明星效应,通过戏曲、舞蹈、动画等方式呈现国内各地民俗活动是一个值得拓展的国际传播渠道。以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唢呐班子的表演、剃辫子的流程等都可以通过纪录片或者电影、电视剧的形式传播出去。

(三)聚焦器物文化产品

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往往蕴含在器物文化之中,通过器物来反映。聚焦器物文化产品是一個新的民俗文化传播渠道。以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其中的唢呐乐器、象征富贵的鲤鱼、八仙桌、唢呐班子等都可以创新创作,唢呐制作成文化产品,鲤鱼制成图案或标志,八仙桌制作成漫画,唢呐班子造就一副人物神态各异的“清明上河图”等,通过聚焦器物文化产品以促进民俗文化国际传播。

(四)引入旅游行业

旅游区将民俗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外国游客实际触摸到民俗活动,亲身感受到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安徽剃辫子民俗为例,可以在安徽著名景区如黄山,设立一个唢呐班子的表演舞台,让外国游客现场感受唢呐的魅力,同时可以播放剃辫子民俗的活动录像,让外国游客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浸入式地欣赏领略民俗文化,这是一种让受者“走进来”的传播方式。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随着许多传统主流民俗文化申遗成功,也有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文化渐趋消亡。在此呼吁大众保护、传承、发展、传播大众的和地域性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注重自我挖掘,革新方式方法,拓宽传播渠道,使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基本价值体认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夏勇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EB/ OL]. (2017-10-2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19cpcnc/2017-10/20/c_129723871.htm

[2]王沪宁. 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1-96+75.

[3](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

[4](美)霍尔(Edward T.Hall). 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5]张建同.蒙城传统习俗之一:剃辫子[N]. 毫州晚报,2010-03-10(B1).

[6]王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鲤鱼崇拜及缘由[J].中国民族博览,2016(7):5-6.

[7]蔡曙山.自然与文化——认知科学三个层次的自然文化观[J]. 学术界,2016(4):5-24.

[8]邝东.舅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初探[J]. 民族研究,1985(2):19-28.

[9]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0]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J]. 中国音乐学,2000(2):36-48.

[12]胡亮.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J]. 齐鲁艺苑,2009(4):85-89.

[12]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1-96+75.

作者简介:李海梅(1996-),女,安徽阜阳,2019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传播内涵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