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育

2021-11-07李红霞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育融合德育

李红霞

摘要:“心育”可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强有力的配合,能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收效甚微的现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给传统的德育方法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得学校德育更具有实效性。

关键词:心育;德育;融合;策略

“能享受到良好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我们有深渊的知识、清明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修养。可是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在学校的教育中感受过人生光辉的沐浴,如果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而真正良好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中。而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普遍带有“强制接受性”特点,只重社会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只重教育要求的正确性而忽视其接受性,只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指导,等等。它强调让学生接受道德规范与社会要求,一味地进行正面灌输,强调德育的一致性,忽视了能否接受教育的决定权在学生这一事实。传统德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学生则应顺从社会给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否则就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的“强制性”结果引起了学生本能的反感,德育的实效性自然大打折扣。怎么办?德育的出路在何方?

一、“心育”是“德育”强有力的补缺

“心育”又称心理辅导,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育”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育”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育”工作目前還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育”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 那么,“心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应该说学校的“心育”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育”可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强有力的配合,更能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收效甚微的现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把“德育”和“心育”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给传统的德育方法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得学校德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心育”为德育的开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萌发着不竭的生命力。它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它强调的是个体,对个体的发展有益处,它所选择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针对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蹲下身来看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积极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是“零距离”的接触,教师或组织心育游戏、或和学生亲切聊天、或真诚地倾听拥抱、或模拟真实的情景、或站在学生的角度循循善诱……教师对学生是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怀和接纳,学生在极其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受着心灵上的洗涤、升华,没有丝毫教育的痕迹,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整个心育过程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带给学生自然而然的良好教育。若能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充分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必让德育的过程成为学生的美好享受,改变现有德育过程的“强制性”局面。

三、“心育”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

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育”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地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是他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四、“心育”运用于德育过程中的几点策略

(一)“共情体验”替代“硬性评价”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由于教师特殊的角色地位,持有的是评价性的学生观,即采用自己或社会的参照标准,去了解、评价、奖励和处罚学生,甚至在引导学生对周围同学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时,也采用了学校、社会的优劣参照标准。而这里所说的共情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即教师和学生都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不仅设身处地地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能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其思想和行为,并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假如你处于这种情境中该怎么办?探索其行为背后的故事,考虑他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移情体验”。共情性的学生观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接纳、被关注的满足感和信任感。它将情感移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透过学生的眼光看问题,使得道德行为不良的学生由相信老师陪伴他、信任他、关爱他,进而产生移情,最终相信、接受老师所持的观点。比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体验能使我们的德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道德情境”替代“空洞说教”

教师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能让学生经历动机的冲突、情感的激荡、认识的升华。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同样,要在学生心头引起持久汹涌的感情“巨浪”,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的教育时,事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校园四周捡垃圾。学生把捡来的一袋袋垃圾陈列在教室里,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教师让学生自行参观后谈感想,学生看到一袋袋又臭又脏的垃圾感到厌恶万分。教师随即在屏幕上展示了一组极其美丽的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后谈感想。学生自然流露出对美的热爱和向往。接着,教师创设了一个假定的情境:如果把你们捡到的垃圾全扔在这上面,行吗?如果有人正在这样做,你有什么感想吗?美与丑情境的强烈对比,形成了视觉上的极大反差,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烙下了痕迹,体验到了乱扔垃圾的人的可恶、捡垃圾的人的可爱。

(三)“亲密接触”替代“高高在上”

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甜蜜如拥抱”。被人拥抱后那种体肤的接触所带来的美好感觉是人一生下来就向往的,它所传导的深深的爱意、力量的凝聚、信心的鼓励、希望的憧憬是任何的言语不能比拟的。在心育活动课上,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为什么不在我们的德育中大胆地用一用呢?在一节“争当班干部”的班会课上,一个充满自卑、被冷落的暂差生站起来轻轻地对笔者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其他同學好。”笔者侧头紧挨着他听他说完后,张开双臂热情地久久地拥抱了他,用惊喜的语调大声地对他说:“你今天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对老师说心里话,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是个多么勇敢、出色的孩子呀,当然有资格当班干部啦!”话未说完,同学们早已鼓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孩子眼中闪现出晶莹的泪光,浓浓的爱意包围着他,一个拥抱所传导的信任、尊重、鼓励已经以最稳定的状态驻存在这个学生的内心世界。

亲密接触的方式有很多,尽管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接触,但诸如拉手、抚摩等,都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具人情味,让教育存在无言的感动中。

(四)“生动活泼的形式”替代“刻板性教育”

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德育的方法似乎也穷尽了,这是德育工作者共同的感受。学生们在教育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体验不到丝毫的快乐,更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享受良好的教育”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事。而这其中的原因,是我们太重视传统的德育观了,导致德育的方法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处处体现出德育方法的刻板,不从德育的实效性出发,教育流于形式,教育方法空洞,教育主题大而广。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我们常常将教育的目标或意图渗透在适合学生的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受到启发,通过充分的互动探讨自我,并尝试改变其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接受新的观念,促进自我的成长。这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游戏式的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德育工作中。如对学生进行“主动捡废纸,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的思想教育时,可以开展用筷子夹掉在地面的玻璃球的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同位比较,体验到夹玻璃球这样难做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更何况只要轻轻弯一下腰捡一张纸屑呢?再如,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时,可以采用小组“传气球”的比赛游戏,或采用“巧运小珍珠”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在为自己的小组努力,游戏的胜利离不开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游戏结束后,可让每个成员谈活动中自己的感受和所受的启发。教师通过这种看似轻松娱乐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互动,自觉反思,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改变刻板性教育方式的方法有很多,它们都具有共性,那就是强调教育的自然接纳。

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与传统德育的主张是一致的,但心育不主张学生“必须接受”社会规范,而是充满了人文关爱,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教师的点滴关爱中不断地内省,从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通过活动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意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的价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使学生不再排斥德育的内容;二是使他们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不再是假大空的说教,而是和每个人的生活、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它是具体而又实在地存在着的。德育工作要取得效果,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给予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让学生享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尽管心育不能替代德育工作,但它却能承载德育驶向成功。“心育”——这艘“诺亚方舟”已来到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身边,我们还等什么呢?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心育融合德育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心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区域实践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融椅
山区学校心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云南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