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感与朗诵艺术的具象感受探究

2021-11-06付焱苑松岩

参花(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乐感节奏艺术

付焱 苑松岩

摘要:通过多年对有声语言的研究不难发现,无论是一档节目的主持,还是朗诵类文艺作品,都需要把握一定的语言节奏,这里的语言节奏并非是自身说话的节奏,而是要与节目的内容相符,还要和稿件的特征相结合。乐感的介入也使语言具有一定的节奏性和审美性。本文从理论上探究有声语言乐感的创作,目的在于使朗诵艺术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乐感 有声语言 艺术 节奏

一、声乐艺术与朗诵艺术

朗诵实际是一种艺术创作,语言应该有感人的魅力。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离不开丰富的节奏变化,文艺作品有内容,其内容阐述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传达,能让观众动情。朗诵与音乐有着相似之处,而朗诵作品在创作之初,同样是需要融入乐感的,朗诵作品的情感配合音乐的情感,更易于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也更易让观众接受。

声乐与朗诵都属于艺术语言,艺术语言的表达和呈现正是让观众感受到其动听和动人,让观众通过歌声和朗诵的内容有所感悟。朗诵的过程与声乐中的情感、节奏、语感息息相关,良好地运用音乐性能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歌唱是以声音为基础,结合科学的发声方法、技巧和呼吸方法,良好的音乐听觉以及敏锐的节奏感来进行歌曲内容的表达,而每一首歌曲都由歌词和曲子相结合完成,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正是整首曲目所要呈现的情感,这正是需要表演者通过声音传达作品的情感内容,从而真正地达到抒发情感和交流情感的作用。

朗诵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运用播音技巧有感情地朗读,用声音诠释文字的内涵。用有声语言来传达字里行间所要传达的寓意,用声音传达情感,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都能够从朗诵作品中感受到艺术性和美感,透过文艺作品感受作品的深远意境和文化内涵。张颂的《朗读学》的前言中写道:朗读者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现文化风貌,深入浅出地传播文化精神,以自己为中介,把作者与听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营造一个浓厚的审美氛围,共同完成一次崭新的心路历程。这是文字语言的独处语境所不能达到的,也是无声世界的静谧空间所无法感受的。

朗诵与音乐从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朗诵主要是通过语言艺术进行表达,而音乐则是通过音符表现作品的内容。但是乐感与朗诵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都是运用声音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反映作品的内涵,诠释作品的寓意。而二者共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声音来完成,需要去研究和探讨朗诵艺术的音乐表现力,以及乐感在一部朗诵作品中所起到的情感、节奏、语感的作用。与此同时,声乐和朗诵中的旋律,都是创作过程中的基础,这也就涉及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内容。声乐中音的高与低、强与弱、长与短以及停顿的时间,均与朗诵作品相吻合,也是朗诵的重要技能。

二、声乐与朗诵在情感上的表达

(一)具体感受

朗诵的节奏感、情感把握对于创作者而言极为重要。而演唱者的乐感对于诠释歌曲的节奏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关系到有没有具体的感受,能不能通过后期的创作将文字的表面意思呈现出来,直接关系到创作者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路径。所有的创作者,无论是歌唱家还是朗诵者,都需要从作品出发,先体验作品,被作品的内容所感染,进而进行创作,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这就需要表演者对作品内容有深刻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充实、丰富艺术语言。

感受,分为了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是通过字、词、句的内容所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刺激,进而引起观众对事物的体会和认知。那么,当朗读者接收到了这种刺激的信号,则会对文艺作品中所讲述的故事,所宣扬的精神产生不同的情感变化,从而通过声音去表达文中的思想内涵。比如作品《军礼》,讲述了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曲悲壮哀歌,在天寒地冻、物资匮乏之际,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裹着单衣,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却永远长眠于雪山。在诵读这篇文艺作品时,需要感受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物有怎样的精神状态。要通过有声语言的修饰,声音的诠释,让听众感受到呼啸的狂风,纷飞的大雪,以及酷寒中艰难行走的红军队伍,以此烘托出后面军需处长离开时的凄惨。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出来的音乐性,表明文字语言与音乐艺术是相通的。表演者从作品的文字语言中,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碰到文字符号表达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

“……说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苹果传给步话机员小李。小李放到嘴边,咬了一小口,交给了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传给了小张。这样一个挨一个传下去,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一个苹果》)这篇作品中,对于一个七天没有喝水的人来说,应该如何对待这来之不易的苹果。朗读者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升华,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利己主义到奉献精神的升华。这正需要表演者通过味觉想象,去表现兴奋与抑制的交替中,从一种强烈渴求转变到利他的精神高度。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尚情操才能将真情流露出来。这种味觉的感受也就会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诗人的眼睛在神奇的狂放的一转中,便能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想象会把不知名的事物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诗人的笔再使他们具有如实的形象,空虚的无物也会有了居处和名字。”(《仲夏夜之梦》)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则需要朗诵者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的感受,透过形象看到天地之间去,这一切虽然是虚无的,缥缈的,但是却应该具备这种空间的想象能力,只有对作品的空间有所认识,增强感受的程度,才能够体会到这种虚无的情感。但对于朗读者来说,时空的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的,也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物体的结合,有一定的参照物,从而使虚无的形象有一定的具象指向,让作品的主旨更加明确,观众在收听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共鸣。

(二)态度和情感

情感表现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生命,無论是歌唱还是文艺作品的朗诵,都需要通过情感进行美化和升华。只有创作者体验到艺术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才能让听众与创作者共同沉浸在这份艺术的美好之中。同时,每一部艺术作品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态度和理念,态度和情感正是需要通过声音进行传达,传播作品的态度、创作者的态度。

感情色彩要表现在声音上,要能够达到由己及人的艺术效果。朗读者和演唱者在酝酿、聚积、引发、运用感情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而是应该牢记作品的主题内容。也不能局限于某一段话、某一句歌词的情感,而是要进行整体的把握,准确地将作品的主题内容诠释和传达出来。要将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作品的主题内容、字词进行融合,使情感与内容真正地融为一体。

“董存瑞向四周一看,这座桥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在桥沿上,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董存瑞炸暗堡》)在这部作品中,情感的变化需要把握,董存瑞炸毁暗堡的态度是坚定的,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而炸药包放在哪里则是另一个问题。在这个炸药包放在哪里的思考过程中,则是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如果从头到尾一直保持坚定的态度进行朗诵,就不能够将最后用手举起炸药包这一英雄举动的情感情绪表达出来,也就使不怕献出自己的生命显得失色了。这就需要将这种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充分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这个人物的英雄形象。

为了能够恰当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首先,创作者要能够感知文字所表达的内涵,这就好比演唱家在进行歌唱时,不能只了解旋律,也不能只懂歌词的字面意思,还需要了解文字的深层含义。作品表面看仅仅是一个框架,其实是需要创作者用语言去诠释、去构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形成丰富的艺术形象。

这里的乐感和传统意义上对音乐的感知不同,这里的乐感是要让其转变,转变为对文艺作品的感知,这就需要将文艺作品与音乐相互融合。音乐作品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文艺作品中讲述到的人、事、物同样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文字有这样的作用,有声语言和音乐的配合,更能将作品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希望通过对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找到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案例实践,在进行文艺作品朗诵时,很好驾驭语言的节奏,让作品的情感跌宕起伏,让听者为之感动。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葛春先.朗诵与歌唱中的语感、乐感和情感[J].东方艺术,2005(20):116-117.

[3]刘旭.浅谈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J].艺术品鉴,2016(08):338.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乐感在有声语言艺术应用中的嬗变”(项目编号:吉艺研创合字[2018]第032号)。

(作者简介:付焱,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苑松岩,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采编播)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乐感节奏艺术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轻快漫舞
纸的艺术
跳跃的黑白键
浅谈声乐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乐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