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吲哚布芬处理De Winter综合征伴消化道出血1例

2021-11-05刘东升刘娜李彬张天昊孙亚召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导联球囊消化道

刘东升,刘娜,李彬,张天昊,孙亚召

本文报道了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患者第1次手术于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冠脉)均植入支架,期间因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引起反复消化道出血及贫血,第2次手术缘于De Winter综合征引起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为减少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时长,选择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前降支病变,术后应用吲哚布芬替代阿司匹林肠溶片,有效改善了消化道出血。该病例病程迁延,病情复杂,我们采用药物涂层球囊与吲哚布芬联合,有效解决了冠脉病变与消化道出血之间的矛盾。

1 病例

患者,男性,81岁,主因“间断胸痛3月,加重5 d”于2019-7-24入院。患者于3月前劳力后出现胸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下段,波及心前区,无明显后背部闷痛及双肩、双上肢的放射痛,时间不超过10 min,经休息后可缓解。5 d前上述症状加重,发作频繁,伴背部及左上肢放射痛,且时间延长。门诊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最高180/100 mmHg(1 mmHg=0.133kPa)。无手术及外伤史,无过敏史,无烟酒嗜好。体格检查:T 36.5℃,P 76 次/min,R 19 次/min,BP 150/65 mmHg,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8 次/min,Ⅰ、aVL导联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腔内径正常,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正常,室壁运动及左室收缩幅度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52%,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少量返流。胸片未见明显异常。冠脉CTA可见多支病变,重度狭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7.5 g/L(正常值130~175 g/L),红细胞压积36.68%(正常值40%~50%),余无明显异常。初步诊断:①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9 d后行冠脉造影术,显示均衡型冠脉,前降支近至中段不规则狭窄90%,第一对角支由病变段发出,近段局限性狭窄85%(图1A),回旋支中远段弥漫性不规则狭窄95%(图1B),右冠中远段弥漫性狭窄90%(图1C)。权衡利弊后先处理回旋支及右冠,分别植入2.75×33 mm支架各1枚(图1D,图1E)。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氯吡格雷75 mg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术后第3 d复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 89.0 g/L,红细胞压积27.7%,较前明显下降,考虑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查便潜血阳性,立即给予禁食水、抑酸以及补充肠外营养等治疗,同时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改为单联抗血小板治疗。3 d后复查血红蛋白97.0 g/L,红细胞压积31.1%,便潜血恢复阴性,此后复查血常规结果稳定,考虑出血停止,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持续口服泮托拉唑片。于术后第12 d顺利出院。

2月后,患者因再发胸痛、黑便、头晕及乏力于2019-9-26入院。入院查体:T 36.0℃,P 72 次/min,R 18 次/min,BP 150/58 mmHg,面色苍白,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血红蛋白67.9 g/L,红细胞压积22.7%,便潜血阳性。补充诊断:消化道出血,贫血。再次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给予禁食水、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分次给予悬浮红细胞10个单位输注,血色素逐步回升。2019-10-3复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20.4 g/L,红细胞压积38.82%。 2 d后顺利出院,出院前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

5个月后,患者因胸痛加重半天于2020-3-7再次入院。入院查体:T 36.0℃,P 77 次/min,R 20 次/min,BP 130/70 mmHg,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0 次/min,V2~V5导联可见ST段上斜形压低伴T波高尖,aVR导联ST段轻度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轻度压低,符合De Winter ST-T改变(图2A)。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77.0 g/L,红细胞压积25.8%,便潜血阴性,肌钙蛋白I 2597.0 pg/ml(正常值0~34.2 pg/ml),肌酸激酶(CK)406.0 U/L(正常值50~31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5.0 U/L(正常值0~25 U/L),肌红蛋白697.3 ng/ml(正常值0~70 ng/ml)。考虑患者为De Winter综合征样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根据文献报道,De Winter综合征虽无明显ST段抬高,但应属于前降支近段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病变,有急诊术的指征,遂行急诊冠脉造影术,显示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不规则狭窄95%~99%,第1对角支由病变段发出,开口至近段弥漫性不规则狭窄90%(图1F),回旋支及冠脉原支架通畅,未见明显再狭窄。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病变性质符合De Winter综合征特点,需紧急处理。鉴于患者长期存在消化道出血及贫血,为有效缩短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间,决定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术,先用Quantum Maverick 2.5×15 mm后扩球囊以12 atm扩张病变,而后使用Goodman 2.5×13 mm棘突球囊以10 atm扩张病变,可见病变处预处理效果理想,最后使用SeQuent Please 3.0×20 mm药物涂层球囊以10 atm扩张维持60 s(图1G)后释放,术后即刻效果理想(图1H)。术后心电图可见De Winter样改变消失(图2B),住院期间间断给予悬浮红细胞共6个单位输注,血色素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前查血红蛋白97.0 g/L,红细胞压积32.3%,便潜血阴性,继续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口服。

图1 冠脉造影及PCI术

图2 第2次手术前后心电图变化(A:术前心电图显示De Winter样改变;B:术后心电图演变为胸前导联T波低平)

1月后,患者再次因黑便、心悸、胸闷于2020-4-10入院。入院查体:T36.3℃,P 67 次/min,R 20 次/min,BP 154/67 mmHg,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查血红蛋白65.0 g/L,红细胞压积23.1%,便潜血阳性。考虑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再次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给予禁食水、抑酸、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并分次给予悬浮红细胞共8个单位输注,后血色素逐步回升,出院前复查血红蛋白133.8 g/L,红细胞压积43.02%,出院前为减少患者再次出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将阿司匹林肠溶片更换为吲哚布芬片100 mg 2/d口服。出院后1月停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改吲哚布芬片单药抗血小板,随访至今无心绞痛、消化道出血及贫血发生。

2 讨论

De Winter综合征这一概念由荷兰鹿特丹心内科医生De Winter[1]等于2008年首次提出,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在1532例LAD近段急性闭塞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心电图并未出现典型的前壁导联ST段抬高,而表现为ST段压低,心电图特点为[1,2]:①胸前V1~V6导联“J”点压低1~3 mm,ST段呈上斜型下移,随后T波对称高尖;②QRS波群通常不宽或轻度增宽;③部分患者胸前导联R波上升不良;④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轻度上抬,J点抬高在0.2~2 mm间;⑤可伴有下壁导联的ST段中度压低。此后国内大量文献报道证实De Winter综合征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前降支急性闭塞[3,4],本病例在第3次住院时的心电图符合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心肌酶学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冠脉造影显示符合前降支近段次全闭塞特点,完全符合De Winter综合征的特点,符合急诊开通血管的指征。

该患者的另一特殊之处在于其同时伴有消化道出血,研究[5]表明该情况多见于老年患者,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治疗困难。大量文献[6-8]报道对于该类患者,首选均为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与硫酸氢氯吡格雷联用,该患者治疗中多次使用该方案,但仍频发消化道出血,故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成为首要任务。

当前情况下,反复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极大,唯一可能降低风险的方式是缩短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长,而患者出现De Winter综合征后,开通次全闭塞的前降支迫在眉睫,故针对前降支病变使用药物球囊则是首选治疗方案。药物涂层球囊可适用于有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包括既往出血史及胃溃疡患者,单纯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患者,术后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时间为1~3个月,为降低出血风险的关键(表1)。

表1 患者数次住院期间红细胞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患者术后1月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更换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成为关键,吲哚布芬是目前唯一可逆的选择性多靶点抗栓药,通过抑制血小板COX-1、减少血栓烷素A2的生成等多种途径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可逆性抑制COX-1,几乎不影响胃肠道粘膜PG的合成,胃肠道反应少[9],不但降低了消化道出血风险,同时抗栓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导联球囊消化道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