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变迁

2021-11-05段昌富

中外文摘 2021年18期
关键词:粗粮

□ 段昌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粮食短缺,吃饭是个大难题,家家户户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粮食不够吃,就吃芋头和野菜,至今母亲还对荠菜、野苋菜、蒲公英、灰灰菜、榆钱叶等如数家珍。

1953年,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开始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中国开始进入票证时代。小小的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中央到基层发行过粮票的品种约有30 万。

民以食为天,我小时候,买什么都需要票,家里只有父亲一个是城镇户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一个好的当家人不仅要精打细算如何养活一家几口人,还要精心管理如何使用一个月内的各种票证。

肉,很少买,供应的油,根本就不够吃,炒菜时也舍不得倒油,每日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过年买肉时都是挑肥的。

每天吃的蔬菜,基本上没怎么买过。一是住在附近的姥姥家(农村蔬菜队)接济我们,二是我们上街拾菜叶。菜市街上午卖的菜,到了下午剩的“菜底子”有时论堆卖。那时候吃的新鲜蔬菜基本上就是白菜、土豆和萝卜这老三样。每年家里都要腌酱豆、腊菜和萝卜等咸菜,没新鲜蔬菜吃时能救急。

我们平时最盼望的就是能吃到豆制品,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美味佳肴了。清晨,我们拿着豆制品票老早去供应点排队,老豆腐和干子便宜些,有时排到跟前,想买的老豆腐或干子卖完了,只有悻悻而归。

粮站买粮时,首先要出示粮油供应证(粮油供应证和户口本、结婚证一样重要)来“验明正身”,粮站人员会在“粮本子”上做上购买记录,除了钱,买米或面要用粮票,打油要用油票。

米、面和油都有不同等级、不同价格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面粉了,有富强粉、建设粉和标准粉三个等级。富强粉是最好的,适合做档次高的面制品。因出粉率为60%~70%,故俗称“七○粉”;建设粉次之,出粉率在73%~75%,俗称“七五粉”。标准粉,出粉率最高,可达82%~85%,故俗称“八五粉”。由于“八五粉”价格最便宜,我们当时只有选它。

改革开放初期,一般人家虽已饿不着,但也吃不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猪肉、食用油等商品日益丰富,禽蛋蔬菜的价格也逐渐放开。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取消粮票和油票。人们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资匮乏时代。

我家的日子也开始好起来了,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大米、白面渐渐成为主角,蔬菜、瓜果、蛋禽、肉类也经常端上了餐桌。

进入21 世纪后,吃好了之后又吃出了新问题。由于“三高”与肥胖人群持续增多,人们开始寻求健康饮食,由“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绿色、新鲜、营养成为新的关键词。粗粮、野菜成为健康食品,重新回到了餐桌上。

如今,人们在追求“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舌尖上的美食让人们的幸福更有质感。

猜你喜欢

粗粮
粗粮的三种错误吃法
经常吃粗粮好处多多
宝宝能吃粗粮吗
糖尿病人适合吃点粗粮 吃粗粮的健康搭配法
吃粗粮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粗粮没吃对会越吃越胖
吃“粗”粮有讲究
粗粮不宜细加工
粗粮有营养吃对才健康
粗粮养生不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