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卧位手法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11-03马军廷张振国袁燕姬生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颈椎手法炎症

马军廷 张振国 袁燕 姬生辉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颈椎疾病的一种,多由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遭受压迫或刺激所致,发病原因与年龄、外伤或软组织劳损、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为颈部及上身组织僵硬、麻胀感、局部组织炎症等,严重者还伴随部分组织感觉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研究发现,颈椎疾病与机体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其中颈椎生理疼痛可刺激机体促炎因子活化,并促进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2]。临床上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疼痛及肌肉痉挛的作用,但是对组织功能及机体炎症的改善效果有限,且长期用药存在毒副反应,因而需采取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促进患者颈肩功能恢复。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是通过拉伸锻炼组织的方法松弛肌肉、神经,以增加局部组织血液流通,缓解神经压迫,进而促进组织功能恢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身体机能恢复锻炼中[3]。本研究主要探究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CSR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3 例CSR 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年龄40~70 岁;③认知功能正常;④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②骨质疏松等其他关节疾病、有颈椎外伤史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n(%),(±s)]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n(%),(±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t 值P 值n 性别男44(84.62)44(86.27)0.02 0.893女52 51 8(15.38)7(13.73)年龄(岁)49.47±4.32 50.13±4.56 0.75 0.453病程(年)2.16±0.42 2.27±0.41 1.34 0.182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乙哌立松(卫材药业,国药准字H20133175)、塞来昔布(G.D.Searle LLC,美国,国药准字J20140072)基础药物治疗。盐酸乙哌立松口一日3 次,每次1 片,饭后服用;塞来昔布,一日2 次,每次1 片,与食物同服。颈部按摩:康复治疗师抚摩、推搓患者颈肩部位并逐步延伸至肩臂,力度以患者感觉适中为宜,时间为5~10 min;按摩结束后轻轻拍打患者颈肩部位以松弛肌肉,时间为3 min。每天1 次,连续治疗4 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操作如下:①颈肩拉伸牵引,患者取仰卧位,康复治疗医师两手分别置于患者后颈及下颌处,缓缓发力牵引,力度可根据患者感觉进行调整,持续牵引2~3 min;②颈肩旋转牵引,康复治疗师两手分别置于患者后颈及下颌部位,缓缓转动颈部向两侧牵引,牵引力度及角度根据患者体感调整,每侧持续牵引1~2 min。③神经放松,患者颈部枕软枕,康复治疗师轻轻按揉颈肩及头颈部位以松弛肌肉、舒缓神经,持续按摩20 min。每周治疗2~3 次,共治疗4 周。

1.3 疗效评估

1.3.1 颈肩功能[5-7]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两组颈肩功能。

1.3.2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1 天及治疗结束1 天后,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两组血清IL-1β、IL-8 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gene binding,NF-κB)水平,试剂盒均购自武汉三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用多功能酶标仪购自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1.3.3 症状体征评估

参照《颈椎疾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8]中颈椎疾病的临床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依次给予0、2、4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3.4 临床疗效评估

治疗后,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评估两组疗效,治愈:主要症状消失,颈肩部功能基本恢复;显效:症状基本消失,颈肩部位功能显著改善;有效:部分症状改善,颈肩部位功能部分恢复,不影响正常活动;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正常活动受限。愈显率=痊愈+显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 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椎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 周及随访3 个月后,两组VAS、NDI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JOA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颈椎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4 周后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VAS 评分(分)NDI 评分(分)JOA 评分(分)治疗前6.78±2.12 7.13±2.15 0.83 0.407治疗4 周后3.86±1.03a 4.74±1.22a 3.96<0.001随访3 个月2.14±0.57ab 3.43±0.57ab 11.48<0.001治疗前36.72±7.21 37.28±6.89 0.40 0.688治疗4 周后19.26±4.33ab 26.59±4.22ab 8.70<0.001随访3 个月12.47±3.36ab 17.59±4.16ab 6.88<0.001治疗前8.82±2.11 8.34±2.05 1.17 0.244治疗4 周后14.67±3.44ab 10.22±2.51ab 7.49<0.001随访3 个月15.58±3.67ab 12.22±3.13ab 4.99<0.001

2.2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4 周后,两组血清IL-1β、IL-8、NF-κB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IL-1β(μg/mL)治疗前81.51±12.42 80.73±12.33 0.32 0.752治疗后36.47±8.82a 48.66±7.59a 7.51<0.001 IL-8(μg/L)治疗前29.52±3.29 28.81±3.77 1.02 0.311治疗后24.63±2.48a 27.26±3.43a 4.47<0.001 NF-kB(ng/mL)治疗前12.36±2.32 11.57±2.66 1.61 0.111治疗后5.33±1.42a 8.61±2.07a 9.39<0.001

2.3 症状体征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 周及随访3 个月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症状体征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症状体征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4 周后比较,bP<0.05。

颈肩背痛上肢麻木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治疗前2.62±0.46 2.54±0.43 0.91 0.364治疗4 周后1.02±0.31a 1.53±0.35a 7.83<0.001随访3 个月0.71±0.16ab 1.23±0.22ab 13.74<0.001治疗前2.87±0.49 2.73±0.51 1.42 0.160治疗4 周后1.84±0.51a 2.21±0.62a 3.31 0.001随访3 个月1.47±0.35ab 2.03±0.36ab 8.01<0.001上肢皮肤感觉减退治疗前3.58±1.03 3.42±0.98 0.81 0.420治疗4 周后2.31±0.56a 2.79±0.63a 4.09<0.001随访3 个月1.89±0.46ab 2.45±0.44ab 6.31<0.001肌肉压痛和紧张度治疗前3.47±0.88 3.52±0.74 0.31 0.760治疗4 周后2.31±0.47a 2.89±0.64a 5.25<0.001随访3 个月1.83±0.55ab 2.28±0.74ab 3.51 0.001

2.4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CSR 属于根性痛,其发病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骨质增生或椎体破坏压迫神经导致组织疼痛、麻木,另一方面与关节外软组织损伤及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组织缺氧或神经损伤有关。研究发现,椎间盘神经部位损伤可加速炎症因子释放,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强及血管内径减小,进而引发神经、血管炎症[10]。药物治疗多侧重消除组织炎症、缓解组织疼痛,而无法改善患者身体机能障碍,因而治疗后有复发风险,故寻求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必要。

研究显示,仰卧位手法牵引疗法配合药物治疗CSR 能有效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等特点[11]。本研究采用仰卧位手法牵引疗法对本院CSR 患者实施治疗,发现治疗4 周后,患者颈肩功能显著改善,证实其辅助治疗CSR 的有效性。许鸿智等[12]人采用仰卧前屈拔伸牵引治疗脊髓压迫CSR 患者后,患者疼痛症状显著减轻,颈椎功能显著增强。本研究中,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降低,颈椎功能障碍显著改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仰卧位手法牵引疗法有助于促进颈部肌肉、组织的拉伸,改善颈部肌肉僵直、疼痛感,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研究发现,炎症因子在CSR 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患者颈肩局部炎性渗出可引发组织水肿、粘连、挛缩。IL-1β 是炎症诱导因子之一,可通过调节软骨细胞功能,促进软骨代谢,加快软骨组织退化。IL-8 在椎间盘突出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增加,研究认为其与颈肩、脊椎等骨科疾病的发生有关[13]。NF-kB 是一种促炎因子,参与机体防御反应,可通过激活多种炎症通路,刺激炎性因子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IL-1β、IL-8、以及NF-kB 水平均显著降低,分析是仰卧位手法牵引疗法通过舒缓颈肩肌肉及关节,促使颈肩组织代谢加快,增强免疫,机体炎症得以控制。胡文杰等人[14]采用拔伸旋转整脊手法联合颈椎牵引疗法治疗CSR 后,发现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在临床症状及疗效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 周及随访3 个月内,两组患者颈肩背痛、上肢麻木、上肢皮肤感觉减退、肌肉压痛和紧张度等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提示仰卧位手法牵引疗法在改善CSR 临床症状及预后效果均较好。学者侯平选[15]研究发现与坐卧位相比,仰卧位牵引疗法治疗颈椎不稳症疗效更佳,对改善临床症状及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的效果更好,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仰卧位手法牵引治疗可明显改善CSR 患者腰椎功能和症状体征,纠正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一定的效果,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颈椎手法炎症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投稿方式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版权转让约定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层递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之:冠心病可能与颈椎有关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