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健美操课运动负荷监测的信息化设计与应用

2021-11-02吴学文刘宝张志伟朱富强

体育时空 2021年15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

吴学文 刘宝 张志伟 朱富强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68-05

摘  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打破传统健美操教学以技能学习为单一目标的教学模式,本研究以高校“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为载体,以Sunfitlink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运动负荷监测实施过程,探索健美操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期探索科学的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切实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身体锻炼效果,激发学生锻炼兴趣,保证健美操教学的安全性、有效性、科学性。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从运动负荷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密度四个基本因素着手,设计高校健美操课程的运动负荷内容;借助Sunfitlink运动负荷监测系统,运用数据监测法对高校健美操教学过程进行运动负荷监测及数据采集;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高校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监测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高职健美操  运动负荷监测  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研究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打破传统健美操教学以技能学习为单一目标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在高校健美操教学设计中融入健美操创编与表演实践教学内容,以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创作、表演中磨炼意志,健全人格。

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的本质因素,是体育课区别其他课程的核心特征,也是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科学设计运动负荷有助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身体锻炼效果,激发学生锻炼兴趣,保证体育教学的安全性、有效性。本研究以高校“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为载体,以智能化的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对健美操课程进行运动负荷设计和实施,探索适合高校健美操课程的运动负荷和实施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运动负荷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提升完善设计,以便能切实提高健美操课程教学效果,为高校健美操课程改革提供参看依据,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本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明确运动负荷概念内容,设计教学设计思路,确定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从而为设计科学合理的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和实施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监控法

本文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体育课“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为载体,以两个健美操班的59名学生为数据采集对象,运用SunfitLink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对学生健美操课堂的运动数据进行现场采集,通过采集课堂中的运动数据,分析健美操课程的运动负荷。

(三)数理统计法

运用运动负荷监测系统的实时统计功能统计每堂课的运动负荷数据,然后用Excel软件对运动数据做进一步对比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運动负荷在健美操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的设计

1.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内容的设计

健美操课程具有“育体、育人”两大核心功能,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内容单调、手段单一。为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技能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学任务,健美操教学中要融入健美操创编与表演实践的教学内容,开设“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高校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设计应该融入到健美操技能学习、动作创编、队形创编、造型创作及表演实践各个环节。结合教学目标,高校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的运动负荷内容设定为健美操动作创编与训练、队形创编与训练、造型创作与训练、表演实践与训练四个方面,详见表1。

2.健美操课程运动负荷实施监测过程的设计

课堂运动负荷监测内容一般包含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密度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包含训练学、生理生化、心理指标等。传统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监测主要通过心理指标,自我主观感觉及教师个人经验进行评定,很难实现量化的客观监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便携式的运动负荷监测系统逐步引入体育课堂,通过心率的实时采集,可以即时计算呈现运动强度、运动数量、运动密度等各项指标。本研究以Sunfitlink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为信息化教学手段,设计健美操课程的运动负荷监测实施过程,将运动负荷监测贯彻课前、课中、课后全部教学环节,详见表2。

课前,教师设置运动负荷监测内容和指标,保证课堂实施顺畅、教学环节衔接紧密;监测学生安静心率,掌握学生身体状况,提高学生锻炼安全意识。

课中,教师监测运动负荷,根据运动数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课堂教学安全有效;师生借助智能化监测系统进行健美操创编内容运动负荷的设定和监测,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结束部分进行运动负荷总结,评价课堂锻炼效果,激励学生参与课堂。

课后,分析运动数据,进行教学反思,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教师分析学生课程运动参与度、健美操创编套路运动符合设定,为学生推送运动建议,完善教学作品,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培养运动习惯。

(二)高校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运动负荷监测结果分析

为监测“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运动负荷的合理性,将90分钟的健美操课堂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按照教学环节全程监测采集59名学生的运动负荷数据,并从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密度三个方面对运动负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运动负荷监测结果。

1.健美操课程运动强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运动强度是运动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强度是区别运动方式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决定运动锻炼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采用有效的运动强度进行锻炼才能提高身体素质,不同的运动强度对机体产生的运动刺激不同,相同锻炼时间内产生的锻炼效果也不同。运动强度一般通过心率、摄氧量、主观感觉来表示,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以最大心率百分表来表示运动强度,运动强度等级划分详见表3。

健美操属于有氧运动,课程有效运动强度设定为中等强度。经过一学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后发现,“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整学期的课堂平均运动强度为65.85%,课程基本部分的平均运动强度为74.23%,运动强度等级均属于中等强度,这与健美操属于中等运动强度有氧运动的属性是相符合的。健美操课程四个项目教学模块中动作创编与训练、队形创编与训练、表演实践与训练三个模块的课堂平均运动强度和基本部分运动强度均达到中等强度。其中表演实践与训练模块的课堂基本部分运动强度达到高强度等级。表演实践与训练模块处于教学周期末端,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训练动作、队形来提升动作质量、动作一致性、队形流畅性和表演情绪,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表演展示,学生锻炼热情较高,因此运动强度偏高。通过访谈得知此阶段学生的自我主观感觉属于中等偏上强度,并未产生运动疲劳感和厌烦情绪。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分析此阶段运动强度完成合理。造型创作与训练共2学时,此教学模块的平均运动强度、基本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偏下等级。健美操造型创作主要是个人静态造型和整体造型的组合,运动形式相对简单,课堂实际运动强度偏低。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素质练习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来平衡运动负荷。

2.健美操课程运动量监测结果与分析

运动量是一定强度运动的量的积累,与运动强度可看作质与量的关系。对发展某种身体健康素质来说,只有达到一定运动强度的时间积累才是有效的。运动量的监测可以通过有效运动时长来衡量,运动负荷监测系统会根据课前教师设置的有效运动心理范围值统计课堂有效运动时长,监测数据结果详见表5。

在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中,本学期平均每堂课的有效运动时长为54.49分钟,有效运动时长超过总课堂时长的50%,即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表明健美操课程整体运动量设计合理。在四个教学模块中,健美操造型创作与训练模块有效运动时长未达到规定运动量要求。结合运动强度的分析,反映出造型创作教学模块运动负荷偏小的问题。

与上学期比较发现,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的平均有效運动时长低于上学期大众健美操课程(63.53±6.06分钟)的有效运动时长。这是因为上学期健美操教学以规定套路技能学习为主,本学期健美操课程融入健美操创编内容,增加小组讨论设计环节,占用了部分锻炼时间。但本学期学生技能水平、学习参与度、学习兴趣、学习自主能力调查结果要优于上学期,可见课程运动量的设计并不是越大越好。教学量的设定只有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情况合理设定,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健美操的“健体、育人”目标。

3.健美操课程练习密度实施结果与分析

练习密度指一堂课中合理利用的时间与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关系。运动负荷监测系统把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总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进行对比,得到的比值就是练习密度[1]。练习密度可以有效反映课堂运动负荷设计结构的合理性,教师示范讲解过多、组织管理过多则会造成运动密度过低,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创编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练习时间过长、练习密度过大,不利于课堂育人功能的实现,也容易造成学生身心疲劳、激发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兴趣养成,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各地关于运动密度的要求值不一样,练习密度的设计要综合考量项目特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前人研究表明健美操课程练习密度不低于30%。

Sunfitlink运动负荷监测系统统计了16周健美操课的整体练习密度,一学期的健美操课的平均练习密度为45.53±12.41(%),综合评定健美操课的练习密度比较合理。

除练习密度外,运动心理曲线也可以反映运动负荷设置结构的合理性。一般一堂体育课的心率曲线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本学期三个健美操创编与训练模块基本部分一般会出现两个心率峰值,分别在创编后的实践和身体素质训练环节;表演实践训练环节基本部分会出现一个心率峰值。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运动负荷设计是健美操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背景下,健美操运动负荷内容包含:健美操动作创编与训练、队形创编与训练、造型创作与训练、表演实践与训练四个方面。

2.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将运动负荷融入健美操教学实施监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借助运动负荷监测系统突破健美操创编套路运动负荷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3.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整体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密度控制合理,但教学设计在造型创作与训练环节存在运动强度偏低、运动量偏小的问题。

(二)建议

根据运动负荷监测结果,建议调整健美操创编与实践课程教学进度,将2课时的需要完成的开场造型和结束造型调整为4学时完成;每2学时完成一项造型创作,并增加造型结合动作队形的实践训练,提高运动负荷,完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革.美国SPARK课程的SOFIT评价与中国体育课堂练习密度评价的比较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03):114-116.

[2]梁倩等.健康运动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系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4):35-36.

[3]罗先权.基于数据挖掘的运动处方生成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8.

[4]郑晓伟.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时监控研究[J].体育科技,2017,32(02):78-80.

[5]毛振明,赖天德.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06(10):28-31.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基于移动学习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案例教学模式下《自由体位分娩》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情境设计探究
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