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与生存的取舍

2021-11-02彭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带子瞎子流浪狗

彭振

【经典文本】

瞎子的那只狗

(印度)纳拉扬 冯金辛 译

它不是一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狗,也不是一只品种优良的狗;它只是一只人们到处都能看见的普普通通的狗——毛色灰白,尾巴在幼小的时候天知道给谁砍掉了一段;它出生在大街上,靠着市场上丢弃的残余食物长大。它有两只不一样的眼睛,外貌平凡,好斗,平白无故就会跟别的狗咬起来,还不到两岁的时候,身上就由于无数次的打斗留下累累的伤疤。每当炎热的下午需要休息时,它就蜷曲着身子躺在市场东门的阴沟里。黄昏来临,它开始每天的巡视——在附近的街道上和胡同里混时间,跟别的狗厮打,在路边寻找食物,到晚上就又回市场东门去过夜。

这样整整过了三年,它的生活才起了变化。市场东门出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他由一个老太婆在大清早领来,安排他坐在门旁,中午时她带来吃的,收集起他讨到的钱币。晚上再带他回去。

这只狗就睡在近旁。食物的气味使它无法安睡。瞎子正在吃他那很少的一点东西,它站起来,离开栖息的地方,走到瞎子身边,摇着尾巴期待地盯着他的饭碗。瞎子挥动两手,问道:“是谁?”它就上前舔着他的手心。瞎子轻轻地抚摸着狗,从耳朵摸到下巴,然后说道:“你多美啊,跟着我吧。”他扔下一些食物给它,它感激地吃了。也许这正是他们友谊开端的吉利时刻。此后他们每天都碰头了。狗尽量减少了闲逛,它从早到晚坐在瞎子身边,守望着他收受布施。在长时间的观察之下,狗懂得了,路过的人一定得扔下一枚钱币;所以,要是有人不扔下钱币走了,狗就会追上去,用牙齿咬着他衣服的邊,把他拖回到门洞里的瞎子身边,等他向碗里丢下些什么,才放开他。常来这儿的人们中,有一个乡下顽童,他心地邪恶,专干坏事捉弄人。他喜欢戏弄瞎子,骂他,还企图从他碗里取走钱币。瞎子毫无办法地呼叫,挥舞着棒棒。每逢星期四,这孩子就在市场门口出现,头上顶着一筐黄瓜或芭蕉。一到星期四下午,瞎子的生活就会遇到危险。市场的这座拱门下经常有三个小贩,一个出卖色彩鲜艳但质地并不可靠的香料,另一个是把蹩脚的故事书摊在黄麻袋上出售,第三个是守着一只精致的箱子,里面装着五颜六色的带子。某个星期四,那个顽童来到拱门旁的时候,三人中的一人喊道:“瞎子,你的灾星来了。”

“啊呀,天哪,今天是星期四吗?” 他哭了起来,随即挥动两手喊道:“狗,狗,你在哪儿?快来呀!”他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把狗叫到了身边。他摸摸它的头,咕咕哝哝地说:“别让那个小坏蛋……”就在这时,孩子狞笑着走了过来。

“瞎子!你还装着没有眼睛。你要是真瞎,那就不会知道……” 说到这儿,他的手向着碗伸了过去。狗向他扑去,咬住他的手腕。他挣开手,没命地逃跑。狗在他后面追着,一直把他赶出市场。

“瞧,这只狗对这老家伙的感情多么深啊。”卖香料的小贩惊讶地说。

一天傍晚,那个老婆婆没有按时前来,瞎子在拱门下等待着。随着暮色逐渐加深,他越来越焦急不安。他正坐着发愁的时候,一个邻居走来对他说道:“萨米,别等老太婆了。她不会再来了。今天下午她死了。”

瞎子失去了他唯一的家,失去了他在这世界上唯一关心他的人。卖带子的小贩向他建议说:“把这条带子拿去吧,”他拿着一段他正在出售的白带子,“我把它白白送给你。拿它系在狗的脖子上,它要是真的喜欢你,就让它领着你好了。”

这只狗的生活起了新的变化。它替代了老太婆,完全失去了自由。它的天地局限在卖带子的小贩送的那根绳子的长度之内。它不得不忘掉它过去的全部生活——忘掉它从前常去的地方。它只能永远停留在这根绳子的尽头。看见别的狗时,无论它们是友是敌,它本能地跳起来,于是就会猛然拉动绳子,使它的主人给它一脚。“混蛋,想要我摔倒吗?懂点事——”几天功夫,这只狗就学会了控制它的本能和冲动。它再也不注意别的狗了,即使它们走到它身边对着它嗥叫也不例外。它摈弃自己的活动规律,不再跟它的同类接触。

由于它的这种损失,主人却得了好处。他到处走动,他一生中还从未这样活动过。他整天由那只狗领着,不停地走来走去。他一手持着竹竿,一手牵着狗,由家里——离市场几码远的一家客栈的阳台,自从老太婆死后,他就搬到了那里——往外去,每天一早就动身。他发现,他不停地走动比留在一个地方可以增加两倍的收入。他沿着客栈的那条街上走,一听到有人声,就停下来伸手乞讨。店铺,学校,医院,旅馆,没有他不到的地方;要狗站住,他就拉一下绳子,要它走,就像一个赶牛车的人那样吆喝一声。狗不让他的脚落到坑里,也不让他被磴儿或石头绊倒,它领着他在平稳的地面上和磴儿上一步步走动。人们看到这种情景,有的给他钱,有的帮他忙。孩子们则簇拥着他,给他东西吃。狗是一种活泼的动物,它所以能具有兴奋地来回奔跑的特色,是由于能很好地定时休息。可是现在,这只狗(此后它被叫作“虎儿”)却简直不能歇息。只有在老头在哪儿坐下来的时候,它才休息一会儿。晚上睡觉,老头总把绳子在手指上绕几转。“我不能怀着你不会跑掉的侥幸心情。”他说。它的主人被一种要比以前获得更多钱财的强烈欲望支配着,因此,他觉得,休息就是丧失挣钱的机会,于是,这只狗就得不停地走动。有时它的脚不想动弹。可是,如果它稍微慢一点儿,它的主人就会用竹竿赶它。竿子的刺戳使它哀鸣呻吟。“混蛋,别叫!不是我给你东西吃吗?你想偷懒,是吧?”瞎子骂它。它在这个瞎眼暴君的控制下蹒跚地挪动着步子,在市场周围不停地走着。直到来往市场的车辆停驶很久以后,你还能听到这只筋疲力尽的狗从远处传来划破黑夜宁静的声声哀鸣。它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一月又一月,它的胯骨凸了出来,它的肋骨在日益失去光泽的皮毛下历历可数。

那三个卖带子、卖小说和卖香料的小贩在一天傍晚生意清淡的时候,注意到这种情况,商议起来:“看见这只可怜的狗奴隶般地干活,我就心痛。我们能不能想点办法?”卖带子的小贩说。“这个混蛋开始放债了——我是从那个卖水果的那儿听来的——他讨来的钱用不完。为了追逐金钱,他已经成了魔鬼……”就在这时,卖香料的眼睛看到了带子架上挂着的剪子。“我来惩罚惩罚他。”说着,他手里拿起剪子开始行动起来。

瞎子正从东门前走过,狗拉着那根栓着它的绳子。马路上有一块肉骨头,它尽力想走过去得到那块骨头。牵绳绷紧了,擦痛了瞎子的手。于是他收紧绳子,用脚踢着狗,踢得它汪汪直叫。它嗥叫着,但又不愿轻易放弃那块骨头。它试图再冲过去得到那块骨头。瞎子拼命骂它。卖香料的小贩走过去一剪刀铰断了绳子,狗跳了过去,衔起了骨头。瞎子突然停在他原來站的地方。手里的半段绳子还在摇晃。“虎儿!虎儿!你在哪儿?”他大声呼喊着。卖香料的小贩悄悄离开,一边喃喃地说:“你这个狠心的魔鬼!你再也没法折磨它啦!它自由了!”狗飞快地跑了。它有时快乐地把鼻子拱到沟渠里闻闻,有时朝别的狗扑去。它在市场广场的喷泉四周来回奔跑,眼睛里闪耀着欢乐的神色。它又回到它常去的地方,在肉铺、茶摊、面包店门前游逛起来。

卖带子的小贩和他的两个朋友站在市场东门边,无比高兴地看着那瞎子如何想要找路回家。他像生了根似的站在那里,摇晃着手中的竹竿。他觉得,自己像是在半空中似的。他哀叫着。“我的狗在哪儿啊?我的狗在哪儿啊?有没有人肯把它还给我呀?我要是再逮住它一定要把它杀了!”他摸索着,想越过马路,有十几次差点被来往车辆撞倒。他跌跌撞撞,挣扎着,气喘吁吁的。“活该!要是被车子轧死才好呢,这个没良心的恶棍!”他们看着他说。可是,瞎子终于越过了马路,靠了别人的帮助,摸回旅店阳台他的角落里,倒在麻袋做的床上——路上的紧张使他像个半死不活的人。

有十天没有看见他了,有十五天了,有二十天了。也没有看见那只狗。三个小贩一起议论着。“那只狗一定是逍遥自在地到世界各地游荡去了,那个瞎子,可能永远不会再露面了……”这句话刚说完,他们就听到了瞎子拄着竹竿发出的嘟嘟嘟的声音。他们又看见他由那只狗领着走上人行道。“瞧!瞧!”他们喊了起来。“他又找到了那只狗,把它紧紧拴住了。”卖带子的小贩控制不住自己,他奔过去说道:“这些日子你到哪儿去了?”

“你知道发生了什么!” 瞎子高声说。“这只狗逃走了。我缩在我的角落里,没有吃的,没有讨到一个子儿,像坐牢一样待在我的角落里,本来一两天就要死了。是的,再像这样过一两天,我就完了——可是,这家伙回来了——”

“什么时候回来的?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半夜里我躺在床上,它走来舔我的脸。我真想把它杀了。我狠狠地揍了它一顿,叫它一辈子都忘不了,” 瞎子说。 “我饶了它,它不过是只狗啊!只要能在马路上找到一点废物充饥,它就会在外游荡,可是极度的饥饿又把它赶回我的身边,但它再也不会离开我了。瞧!我有了这个……” 他摇摇那根栓着它的东西,这一次是一根铁链条。

狗的眼睛又露出死死的绝望的神色。“蠢货,走啊,”瞎子像个赶牛车的人似的大声吆喝着。他用力拉了一下链子,用竹竿捅捅狗,狗就慢慢地向前移动了。三个小贩站在那里听着嘟嘟的声音逐渐远去。

“只有死亡才能拯救这只狗了,” 卖带子的小贩大声说,看着它长吁一声。 “对一个心甘情愿回去受罪的家伙,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解读笔记】

[知人论世]

作为20世纪30年代涌现出的印度英语小说三大家之一(另两位是安纳德和拉迦·拉奥),纳拉扬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的短篇小说,其长篇小说多以虚构的印度南部小镇摩尔古迪镇为背景(故其小说也被称为“摩尔古迪小说”),代表作有《斯米瓦和他的朋友们》《文学士》《黑房间》《英语教师》《向导》和《摩尔古迪的吃人者》等,短篇小说集有《一匹马与两头山羊》《菩提树下与其他短篇》《外祖母的故事》和《盐与木屑》等。他的创作在印度的英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和西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生活在印度和英国双重文化氛围中,虽然他选择以英语作为终身写作的语言,但他的创作仍然具有浓厚的印度特色。大概是受到印度人普遍的宿命观影响,其作品展开通常从容不迫,没有过分的说教,也没有对读者的强加灌输,具有一种“怨而不怒”的特色。他擅长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揭露生活中的荒诞现象,尤其注重表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和个人体验。其创作与社会政治关系并不密切,在他笔下生活的真实不是通过传奇人物和宏大题材来表现的。他的作品往往能够透过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展示出一个世俗而真实的世界。

《瞎子的那只狗》最早收录在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印度短篇小说选》中,由冯金辛翻译。小说通过讲述发生在一只流浪狗和瞎子乞丐之间的故事,展示出底层百姓的生活境况,并且以狗之事喻人之理,引发了对自由和生存之间取舍关系的深思,体现出纳拉扬一贯的创作特色。

[结构梳理]

小说题为《瞎子的那只狗》,将故事的焦点放置在一只流浪狗的经历上。小说并非短篇小说常见的横截面式结构,而是按照时间顺序纵向展开,讲述了这只流浪狗在遇到一个失明乞丐后所发生的生活变化。题目叫“瞎子的那只狗”而非“那只狗”,这种对其归属的强调,与故事最终的结局形成某种呼应。在遇到那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之前,它就是一只“典型”的普通流浪狗——“外貌平凡,好斗”,每天为觅食而四处“巡视”。在开头一段关于狗的介绍铺垫过后,小说用“这样整整过了三年,它的生活才起了变化”开始了整个故事的讲述。而“变化”也由此成为整个故事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表现狗的“变化”,可理解为是要借狗之变喻人之理。

围绕这一线索,小说呈现了这只狗在遇到瞎子乞丐后四个阶段的不同经历,也展示出人狗关系由远而近、由被动到主动的全过程。变化始于乞丐刚刚出现在它“近旁”的时候,可以说是“饭碗”把两者联系到一起。流浪狗一开始是被食物气味吸引“无法安睡”,随后产生被施舍的“期待”,然后是获得食物后的“感激”,接着它开始“守望”,甚至通过“追”和“咬”的方式主动帮乞丐讨钱,当它出手驱赶乞丐的“灾星”时,两者的“友谊”可谓达到顶点。作者用简练的笔触清晰勾勒出流浪狗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个阶段,狗与人是彼此依靠、互相独立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源自“好事”的小贩给乞丐送了一条栓狗带,人与狗的关系转变为控制与被控制。这只狗从“不得不忘掉”过去,到很快学会“控制它的本能和冲动”,随后它“活泼”的天性被扼杀,被掌控得一刻也“不能歇息”,甚至还被“瞎眼暴君”折磨得“哀鸣呻吟”。叙述层层推进,狗的渐次变化跃然纸上,最后作者用一句“它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作为这个阶段的小结,简短却意味深长。乞丐的金钱支配欲使其“成了魔鬼”,作者对这一阶段的详细刻画似乎是在提醒读者,这只狗本该对这段“奴隶般”的悲惨境遇刻骨铭心。第三阶段人狗间的管控关系被打破,小贩再次出手使得这只狗重获“自由”,这一节短小的篇幅也与狗短暂的自由形成某种呼应。作者一方面用寥寥数语再现它“来回奔跑”、四处“游逛”的“快乐”,与小说开头它在遇到乞丐前的状态形成呼应,另一方面也通过瞎子乞丐“挣扎着”回家的场景,写出了他失去狗后的“半死不活”,与前一阶段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第四个阶段在故事结尾处,“铁链”将人和狗再次联结在一起,人狗关系进入一种“绝对控制”的状态。“死死的绝望的神色”这一细节,凸显出这只狗选择重回乞丐身边又遭遇“铁链”后的复杂心理。这个结局既出乎小贩们的意料,也让读者始料未及。瞎子一句“它不过是只狗啊”的感叹,仿佛也久久回荡在读者心头。这其中,老头对狗的称谓变化也耐人寻味:从一开始称它“狗”,到第一次系住后称其“混蛋”,后来在狗突然离去时称“虎儿”,再到最后称被铁链锁住的狗为“蠢货”。大概在乞丐看来,狗的二次回归也是个愚蠢的举动吧。虽然曾有过三年的自由流浪,虽然被控制“一月又一月”,但它重回“暴君”身边却只隔了“二十天”。这一选择到底是极度饥饿下为求生存的无奈,还是“剪不断”的奴性心理驱使?作者用这一结局留给读者无限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几个次要人物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说乞丐因其和流浪狗的互动关系自然成为小说的主要人物,那接送他乞讨的“老太婆”、心地邪惡的“乡下顽童”,还有市场拱门下常出现的“三个小贩”,就都是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次要人物。先说老太婆。故事的开端缘起于流浪在东门的狗碰到了乞丐,而把这个瞎子乞丐带到这里来的,正是这个老太婆。可以说,是她“制造”了故事的开端。在故事的发展中,促使乞丐和狗的关系发生真正变化的,依然是这个老太婆。但这一次她只是间接登场——她突然“死了”。她的死促使孤立无助的乞丐产生了需要一个引路者的需求,这才使得流浪狗的被“系”成为可能。在此过程中,一个经常来“戏弄瞎子”甚至“企图从他碗里取走钱币”的顽童,对推动人狗关系走向进一步的亲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和狗产生关联之前,“一到星期四下午,瞎子的生活就会遇到危险”,但当狗开始“守望”瞎子收受布施之后,顽童的到来为流浪狗提供了一次证明它和乞丐“感情”深厚的机会,这也为随后狗被“系”的情节奠定了基础。小说中最重要的次要人物是三个“好事”的小贩。作者设定的“市场东门”这个故事场景非常贴切,既为流浪狗、乞丐以及街头小贩的同时出现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这些角色打上了深深的“底层”烙印。在乞丐与顽童的交锋中,是他们及时提醒“灾星来了”才使得流浪狗有了在乞丐面前表现的机会。这是他们第一次推动故事发展,虽推动力度不大,但已能显示出他们“好事”的本性。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推动,都对情节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当老太婆死去后,卖带子的小贩主动送给乞丐一条“正在出售的白带子”,并建议他拿它“系在狗的脖子上”,直接促使狗“完全失去了自由”,沦落为帮乞丐“挣钱”的工具。后来同样也是卖香料的小贩因看不惯乞丐对狗的折磨而偷偷用剪刀“铰断”了牵狗的绳子,使得情节发生第二次转折。小贩送带和剪带的行为,对于狗与人的关系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故事线性展开的过程中,这些次要人物轮番登场,使得小狗生存状态的变化在有限篇幅内快速呈现:从最开始独自流浪时的完全自由,到亲近乞丐后被迫失去自由,再到后来在小贩帮助下重获自由,直至最后为了生存主动放弃自由。流浪狗状态的这一变化过程,让人不禁深思自由和生存的取舍关系。

[主题]

小说以狗为题,又重点写狗之变,用意十分明显,但主题指向却并不单一。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借助次要人物之口传递出了某种“叙述声音”——小贩对这只狗“心甘情愿回去受罪”的无奈感叹,就包含了对这种为了生存而舍弃自由、甘做奴隶的行为的某种批判,但故事引发的生存与自由的选择之思,是留给每一个读者的。面对饥饿引发的生存威胁,在自己主动寻找食物和被动接受施舍之间,这只狗最终选择了接受施舍以求生存,哪怕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永远失去自由。乞丐对狗曾经的折磨、控制和摧残,并未能阻挡它重回乞丐身边,可谓是“友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生存顾,两者皆可抛”。

结尾部分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乞丐说“只要能在马路上找到一点废物充饥,它就会在外游荡”,是“极度的饥饿”促使它回到乞丐身边。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和时代,马路上连一点可供流浪狗充饥的废物都没有?到底是客观环境迫使下的无奈选择,还是偷安的惰性使然?如果从狗的那段“奴隶般”的经历出发,故事的启示是否还在于有形的奴隶之带易剪,无形的奴隶之带却难于剪断?当然,关于这个故事,也有人会说,狗的天性就是“忠诚”,它重回旧主身边,也是其天性的一种体现。只是,这种理解跟小说结尾人物作出的评价稍稍有些出入。

当乞丐最后感叹“它不过是只狗”的时候,其中既有对狗曾经离去的原谅,也体现出某种作为人的优越感,哪怕他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混迹底层、一度徘徊垂死边缘的瞎子乞丐。但狗的动物性和人的动物性在本质上真的有分别吗?为了生存,狗可以舍弃自由,忘记折磨,再次委身旧主,人在这种处境之下,真的可以表现得更好吗?为了生存,这个乞丐是否同样也是不择手段,竭尽所能,忘却背叛?

猜你喜欢

带子瞎子流浪狗
流浪狗
孔府名肴——“带子上朝”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下)
福尔摩斯·斑点带子(中)
他来中国只为寻找一只流浪狗
可怜的流浪狗——丢丢
瞎子算命
瞎子的故事
流浪狗之家
我们都是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