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心意”,不要写文章

2021-11-02熊芳芳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蓑衣心意英雄

熊芳芳

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关于新意,我们从前已经讨论过很多,这里简单小结一下。

一、立意创新“五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思考、多向辐射、巧设比喻。前面的四法容易理解,“巧设比喻”可略举一例。

一位考生写“经验与勇气”的关系型话题作文:

“‘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老切割师说得对。有时,我们总会有太多的顾虑,手忙脚乱甚至看不清自己,就像天晴了,我们却还披着蓑衣。天已放晴,让我们脱掉身上的蓑衣,鼓起勇气,拥抱这明媚的晴天。”

接下来,用了三个段落层层推进。

脱去蓑衣,脱去名利的面罩。(素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没有因为名利而改变自己的本质。他脱去了名利的蓑衣,让人们看到他的真,他的诚。)

脱去蓑衣,脱去对自己的怀疑。(素材:林书豪,脱去对自己怀疑的蓑衣,甩掉了一切顾虑,勇敢做自己,终于刮起一股“林旋风”。)

脱去蓑衣,脱去荣誉的重负。(素材:一度因为荣获中国影帝的荣誉而在接戏时挑肥拣瘦的黄秋生,无所事事了一年之后开始反省,最终他把金像奖扔出了门外,从最小的戏份重新做起,再次获得了金鸡奖。还有居里夫人,把自己诺贝尔奖的奖杯扔给孩子玩,解决“庞加莱猜想”的格里高里拒绝哈佛的邀请等等。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抛开了荣誉的重负,脱去了那一层“蓑衣”。)

结尾继续统一于“蓑衣”的比喻,让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天已放晴,让我们脱去蓑衣。抛开顾虑、功名,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相信自己,鼓起勇气迎接一个崭新的晴天!”

多么富有创新色彩的立意!多么生动而形象的说理!

二、选材创新“两最”:“最远”和“最近”。

最远——时间最远,空间最远。即发生在最久远的时代的最古老的故事,或者发生在离我们本土最远的异域的故事。

最近——时间最近,空间最近。即发生在最新近最热门的事件,或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切近的事件。

最远的故事,最有吸引力,最有时空的深邃感;最近的故事,最有说服力,最具震撼效果和现实意义。力避那些陈词滥调,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把屈原、陶渊明、牛顿、爱迪生拿出来说事儿。

2021年的高考已结束,今天,我想化用季羡林先生的句子“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对你说:“没有‘心意,不要写文章。”

为什么要强调“心意”呢?

因为高考作文不属于自主自发的创作,它并非灵感所至的率性而言,而是“被动写的文章”。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中说:“所谓‘被动写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应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文章多半是‘代圣人立言的,或者是‘颂圣的,不许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会说废话。记得鲁迅在什么文章中举了一个废话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实中怀之在抱。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这是典型的废话,念起来却声调铿锵。”

我们经常看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考场作文,很多句子的确是“典型的废话”,“念起来却声调铿锵”,作者为自己精致的句子和强大的气场而陶醉的时候,读者却有可能鸡皮疙瘩掉满地,因为我们在字里行间看不到一点真心实意,感受不到一丝真情实感。全是做作,全是逢迎。

所以我说,没有“心意”,不要写文章。

写作,技巧层面的东西永远是次要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都必然是由心发出。写作,要从心灵出发,说真话,传真情。情感真实的文章,才可能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不加雕饰,秀色天成。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一个说法:让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来吹,而让一个会吹竽的人来按孔,这样吹出来的声音,“虽中节而不可听”,意思是,虽然符合节奏却不动听。“情发于中而声应于外”,一定要是主体的真实情感,要有真情的灌注,灵魂的投入,要有生命存在,而不是简单发出声音就可以。不能表现内在的情感,也就不能使人得到审美享受。音乐如此,写作亦如是:“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淮南子》)

之所以强调“心意”,是因为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宏大主题”偏多,价值立场方面有明确的倾向,学生别无选择,立意方面无法刻意求新。无法体现“新意”的时候,就要努力表达“心意”。

譬如2021年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可为与有为”,“可为”是时代赋予,是客观环境;“有为”是个体追求,是主观努力。“可为”的背后又暗含了对立面“不可为”,“有为”的背后也暗含了对立面“无所为”。“可为与有为”,这个关系型的命题,将国家与个人、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纽结在了一起。宏大的主题,历史的跨度,时代的隔膜,最容易催生假大空的作文,口号喊得山响,内心毫无动荡。作者自己都无法“动情”,怎能强求你的读者“动心”?要表达你的“心意”,要有真情实感,首先要让自己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产生共鸣。

譬如,我在网络课程《2021高考作文指导》中讲过新疆伊犁昭苏县的网红副县长贺娇龙,她为家乡直播带货,走红后却遭遇网络暴力,被喷“爱出风头”“不务正业”“卖弄风情”,但她这样回答:“自媒体时代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公益助农直播必须有人来干,我是县里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兼任县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当县里安排我做直播带货的时候,我责无旁贷……我也认为公益助农直播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一方面好山好水需要好的流量,昭苏需要一个从幕后走到台前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家需要好的农产品,这正是昭苏拥有的。那么谁来做这件事?谁来付出?这就需要我们新时代的干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来换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我们必须站出来,和平年代虽然不需要我们像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也需要我们勇敢地站出来去探索,去务实创新,做一个有温度的新时代干部。”

当《新京报》记者说有网友发现她直播过程中一直戴着党徽的时候,她这样回答:“每次直播和出镜我都戴着党员徽章,平时工作中也会如此。一方面戴着党员徽章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公职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党员徽章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和力量,能让我自信,让我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能够鼓舞我无所畏惧地往前走。”

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她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干部。而她之所以能够勇敢“弄潮”,最终“有为”(她让全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了昭苏),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而是基于她“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和平年代,一个“有温度的新时代干部”基于“信仰”而勇于探索,务实创新(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这就是革命文化)。

接下来,我又给大家展示了电影《风声》结尾时女主角顾晓梦通过摩斯密码传出来的遗言:“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这是一段让不少观众泪奔的旁白。作者麦家对这段台词的解读是:“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即使生在一个“不可为”的时代,也能够“知其不可而为之”。

譬如顾晓梦。

譬如陈觉赵云霄夫妇。他们一起入党,一起被派往苏联留学,留学期间恋爱结婚一起生活,1927年两人又一起回国,参与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两人因叛徒出卖,一起被捕,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判处死刑。陈觉的父亲陈景环是湖南醴陵泗汾镇的首富,在当地颇有名望,老人以60亩田产为代价疏通关系,敌人放话只要签一份同意脱党的悔过书,就能放人,陈景环到狱中劝儿子,先签了再说吧,保住性命出来,还可以继续干革命,面对父亲的哀求,陈觉夫妇都没有答应。陈觉牺牲当晚,父亲陈景环推着一辆独轮车,到刑场收殓儿子的尸体,为了不引起注意,他买了350多公斤的麻布,裹在棺木上,从长沙到醴陵整整120公里,他就这样推着车送陈觉回家,为了掩人耳目,醴陵首富陈景环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埋葬了自己的长子。

和林觉民一样,陈觉家庭富裕,爱情甜蜜,却选择了在那样一个“不可为”的时代,“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不是为个人私利而为,乃为天下人之永福而为!

接下来,我给他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几段话:

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在曾经一切皆“不可为”的时代,我们的民族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英雄;在如今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的国家需要“有为”的青年。创造历史和文明的人民,为中华民族奋斗着的人民,就是真正的英雄!

然后,我引用了几句话:“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伏契克)“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

最后,我还给他们讲了“国翻女神”张京,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美食博主王刚,北京八中张亦琛写给长征七号科研人员的信,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的劳动求学和“精忠报国”的目标……精英、草根、这个时代的学生、主席的学生时代,时代人物的群像,相映生辉,几乎是完美的角度!

这样,就把作文题目中的各种元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血脉和灵魂”、革命烈士和时代榜样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的“阳光”、我们脚下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大有可为的时代”——全都纽合了起来。

我是5月3日讲的这节网课,我所预测的话题方向,选材组材,对材料的解读和运用,精准到令我自己讶异。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写作是有“心意”的,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是可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的。讲课过程中有个别学员急功近利,问我讲《风声》有什么作用(意思是我跑题了,催我抓紧押题,讲重点),我告诉她,如果你不能将贺娇龙和那些革命先辈关联起来,如果你不能去发掘他们相同的内在动力,你就无法理解他们的革命信仰,他们的价值逻辑,在今天的高考考场上,你也就无法诠释党的“百年历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的“精神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的“阳光”、我们脚下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大有可为的时代”等等元素。

我对自己的讲课有一个要求:心中没有感动,不要随便开口。

我对学生的写作有一个提醒:倘若自己没有动情,不要指望读者动心。

季羡林先生说:“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想对你说,没有“心意”,不要写文章。

猜你喜欢

蓑衣心意英雄
英雄犬
从蓑衣到现代雨披
我的心意
题蓑衣鹤育雏图
蓑 衣
蓑衣龙树之歌
12月,12分心意,12次相遇,万千陪伴
当位即妙
——风、幡之外的心意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