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阅读题 几多创新意

2021-11-01陈洪茂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国文教员刘邦

陈洪茂

真题再现

(2021新高考八省市联考语文卷)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自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奸,为什么项羽不杀他?反而把自己人曹无伤告诉刘邦,难道想不到刘邦会杀他?从这一个“立”字可以看出司马迁要指出刘邦有决断。项羽有范增给他看玉玦也决断不下来。刘邦是聪明人,所以兵少而成功。项羽是糊涂虫,没主意,办事犹犹疑疑,所以兵多将广也失败。他把自己手下的韩信、陈平都赶到刘邦一边去了,太史公司马迁不仅叙述历史还评论历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字字句句都再三斟酌选用,所以是头一位大文人,大手笔。看书做文,必须这样用心思。不背不行,光背也不行。

这位教师引我进了文字,而我也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我究竟应不应该感谢他?自己也不知道。

文本二:

评曰:这些小品文算不算小说?绝不是从外国介绍进来的essay,那种散文的标准是法国蒙田和英国培根的议论短文以及英国兰姆的随笔文章。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出于稗官,是“九流”之外的第十流,但仍旧是出于“王官”即中央政府部门,不过气派不大,所以比作小稗子。《世说新语》也是这一类小说。尽管里面的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若不叫“小说”而叫“世说”,那就既好听又符合《汉书》里关于稗官小说的说法:“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清末民初所谓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等等的分类多指长篇,短篇的叫作笔记小说,把唐人宋人的一些短文有点故事的都算进去,不论所记是真是假,外国到了现代,小说的体裁也够包罗万象了,所以这里的一些小文收入小说集不能算错。好在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

注:金克木(1912—2000),著名学者。晚年曾写有多篇回忆性的短文,集为“化尘残影”随笔集,并附自评。文本一《国文教员》为“化尘残影”之一,文本二即“化尘残影”自评。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文教员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往往“随意谈话”,文章重在塑造他潇洒率性的个性知识分子形象。

B.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

C.这篇“闲谈”文章回忆国文教员的课堂言行,清淡中有深意,其行文体现了国文教员潜移默化的影响。

D.尽管也曾因为文字而历经波折,被文字纠缠了一辈子,作者始终对引领他走上文字生涯的国文教员心存感念。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話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8. 作者自评“这些小小说倒像是中国的老传统”。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传统小说的特点。(4分)

9. 如欲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试题解析

本题是2021新高考八省联考之河北、广东、湖北、辽宁四省的试题,在新高考的背景下,相对于以往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呈现出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和备考都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新高考”之“新”,其创新之处有三:

一是文本形式的多样化。

将文学类文本与非连续性的论述类文本结合,即文本一(散文或小说,全文)+文本二(文学评论,片断)。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出现过诗评题,而在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这是首次出现文学作品与文论相结合的考题,也是落实新课标的群文阅读理念。

二是考查内容的多面性。

第7题四个选项中,BCD三个选项由文本中提到的经典文学内容拓展到课本所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也体现了新高考对经典文学和传统文化内容考查形式的全新探索和大胆尝试。平时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如何学好、用好教材例子是值得深思的。

三是“反套路”化答题。

新课标中提到,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第9题则表现出鲜明的去“套路化”的特点,体现了反应试模式。下面我们以此题的解析来看如何应对这种命题趋势。

1.研读题干明方向。考生对不熟悉的题型,尤其要认真分析题干,做到字斟句酌。以“一则‘新世说”为题作一篇小评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个标题的核心是“新世说”,其中的“新”是与“传统世说(小说)”相对而言的。“写一则《国文教员》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题目要求写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重点是揭示文学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只列评论要点,即概括出主要评论观点,不需要分析,评论的对象是文本一《国文教员》。“结合文本”是要求将文本一的创作实践和文本二的创作理论结合起来,即用文本二的理论去评论文本一。该题目的答题方向是:文本一《国文教员》的“世说”特点是什么,有何创新,作者的创作实践是如何体现创作理论的。

2.围绕要求找原文。明确题目指向后就应分析文本包括注释的相关内容,对涉及内容的重点文字要细读,注意划分层次,概括内容。“世说”在文本二中指“小说”,来源于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大人物有名有姓,但其言行查考起来,还是传闻居多”。《国文教员》也是以人的言谈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敘事零碎,琐事众多,篇幅短小,从内容到形式,具有与世说类小说相同的特点。但不同的是:①一个来源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传闻居多,一个是对往事“回忆性的短文”,内容有创新;②一个有名有姓却无法考证,一个“都没有列出姓名,是真是假,也就无须考证了”,“国文教员”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3.分析整合组答案。在组织答案时,要扣住题干要求,对答案进行有效合理的表述,如本题要符合“评论”的特点,要求语言精练,一般要列出三点作答。答案写好后,围绕题干要求作检查修改。下面请你判断,下列哪一个答案是准确的?答案一:①针对国文教员自编教材评论其眼光和见识。②针对国文教员的授课风格即精当的讲解进行评论。③对国文教员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名篇进行评论;答案二:①国文教员的授课风格。 ②国文教员的性格特点。 ③国文教员的人生经历;答案三:①记录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风格,具有“世说”类小说的特点。②以新的方式反映新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学者金克木独特的小说观念。

答案一和答案二没有认真审题,一看到《国文教员》,就以为是考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国文教员”,容易犯不认真审题而思维僵化的错误。因此在注重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的命题趋势下,要提高考生的审题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学会到题干中找答案,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走套路教学、机械刷题的老路。这种“文本一+文本二”的现代文阅读Ⅱ新题型,呈现出一种命题新方向,在答题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可帮助学生掌握并提高应试技能。

【参考答案】6.D  7.A  8.①传统小说的作者本出于稗官,写作态度不同于正统史家;②小说内容常取自街谈巷语,真真假假。9.见上面解析(略)。

猜你喜欢

国文教员刘邦
转弯, 也是人生的一种前进方式
晚上好, 教员先生
打麦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送你一朵北部湾浪花
校长问题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教育的反思
晚安,教员先生
晚安,教员先生
刘邦记嫂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