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社联动视角下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完善路径研究*——以扬州市为例

2021-11-01扬州大学商学院袁玉媚陈丽周心妍

区域治理 2021年32期
关键词:社团志愿志愿者

扬州大学商学院 袁玉媚,陈丽,周心妍

一、引言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机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要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

“四点半课堂”是指以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已有的活动场所和人员条件,在放学后的4:30—6:00之间,把社区里一些因为家长工作而没有人看管的孩子组织起来,集中进行学业、心理、行为上的辅导。[1]当前,“四点半课堂”仍属于社区基于对4:30放学的小学生安全健康考虑而提供免费学习、娱乐的托管服务。随着“四点半课堂”项目在全国各地的不断推广,项目在运行过程中的实践困境日益显现。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三社联动的视角重新审视社区“四点半课堂”的运作模式,结合对扬州市DL社区、LF社区和FHQ社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其运行现状,提出治理建议,以有效提升“四点半课堂”项目的运作效能与社会效益。

二、“四点半课堂”运行现状

笔者在扬州市DL社区、LF社区和FHQ社区分别进行了实地调研。由于LF社区和FHQ社区都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扬大社发青协)合作开展“四点半课堂”项目,因此,从三社联动的视角来看,本文将三个社区的“四点半课堂”运作模式分为两种类别。

第一种模式如图1所示,DL社区发挥主导作用,与企业进行合作,负责社区志愿者和学员的招募。

图 1 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如图2所示,LF社区和FHQ社区与扬大社发青协(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由扬大社发青协进行志愿者的招募,而社区负责学员的招募。

图 2 第二种模式

具体来说,这三个社区的“四点半课堂”项目运作机制都是以社区为平台实现志愿者和有需求的居民之间的联结,社区在其中的定位和提供的资源大体相同,社区主要提供场地以及志愿者来往路费的资金支持。就人才支撑而言,DL社区以社区志愿者和课外辅导机构的老师为人才支撑,而LF社区和FHQ社区则是以扬大社发青协的志愿者为人才支撑。

三、实践困境

就以上两种“四点半课堂”模式而言,在实践过程中各有利弊,在不同的现实情况下有不同的实践价值,下面对两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分别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

(一)第一种模式

1.社区任务较为繁重

在这种模式中,社区不仅要充当平台角色,负责与不同主体进行联系,寻求合作,还要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与规划,授课人员的排班与管理,提供场地与经费支持以及项目监管,社区承担的工作过多,其行政负担过重。

2.与企业合作有难度

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从而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目前,我国愿意与社区合作进行公益服务的企业只有少数,这种合作模式难以大规模推广。

(二)第二种模式

1.课堂内容单一

高校志愿类社团往往缺乏专业性,严重限制其提供社区服务的多样性与专业度。LF社区和FHQ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教学人员都是由扬大社发青协的志愿者担任,而志愿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和相关培训,直接限制了“四点半课堂”的课堂内容,导致社区无法向居民提供例如绘画、围棋、象棋等专业兴趣类服务项目,目前只能集中于提供学业的课后辅导。

2.高校社团服务的社区有限

关于如何选择合作社区,据负责人介绍,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因素考量:一是受众即需要帮助的孩子数量,二是学校与社区的距离,三是社区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由于自身规模和经费的限制,高校志愿类社团往往只能在学校附近的社区提供服务,社会服务辐射范围较小。例如,扬大社发青协今年只在LF和FHQ两个社区开展活动。

3.社团与社区的联动成本较高

由于高校志愿类社团和社区都有相对封闭性,两者之间的联动合作需要花费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此外,高校社团组织上和人员上的“年轻”会让社区对其服务能力产生一定质疑,增加联动难度。本文实践案例中,由于社发青协在社区之间良好的信誉以及往年积累下的人力资源,才使得其社团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较为通畅。

(三)共同面临的困境

1.经费供给不足

无论在哪种模式下,活动经费都是直接决定“四点半课堂”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四点半课堂”项目的开支主要用于活动用品、志愿者路费以及宣传物品等材料的购买。足够的经费是“四点半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经费不足会直接影响课堂硬件设施的购买与升级,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课堂活动效果,不利于“四点半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本文案例中,DL社区承担整个“四点半课堂”的项目经费,从而必须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而在第二种模式下,除了LF社区和FHQ社区本身,扬大社发青协也能承担一部分项目经费。据了解,作为高校社团,每个社团在运营过程中都是需要经费的,经费由团委进行报销。就“四点半课堂”而言,他们把一个长期(一学年)的周末拓展活动,分解成几个小活动,经费由团委报销。然而,社团的经费毕竟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撑给学员提供专业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课堂硬件设施的购买等还是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

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目前大多数“四点半课堂”没有财政来源,经费不足将直接导致无法采购上课所需的课堂活动用品,从而影响课堂整体的教学活动水平、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乃至“四点半课堂”的发展前景。

2.活动场地受限

“四点半课堂”因其“课堂”的性质,需要一个环境相对安静,场地开阔,适合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进行互动的场所。然而,实地考察结果显示,很多社区并没有为“四点半课堂”开设专门的活动教室,大多只是将闲置的居民活动室或者老年棋牌室作为临时的活动空间。由于活动场地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大小、设施设备等都无法满足“四点半课堂”的活动需求。与此同时,长期占用居民活动室也会加剧居民的内部矛盾,给“四点半课堂”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很大不便。

3.项目运行权责不清

“四点半课堂”项目的实施需要法律和政策上的明确与保护,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制度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参与的青少年在安全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很大的隐患,亟待解决。由于在法律层面上未明确规定相关的责任承担者,青少年的安全缺乏相应的保障。特别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发生了学生意外受伤等不可控事件,责任归属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四点半课堂”的健康发展。

一些社区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直接限制了“四点半课堂”的学员数量。据LF社区负责人介绍,该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学生并不是在全社区公开招募,也不接受家长联系社区的委托,而是负责人单向联系学生家长,这些学生家长的身份条件也是受到一定的框架限制的,即必须是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者是外来务工等特殊贫困家庭。社区负责人认为,社区秉持着公益性的态度以及因自身条件有限,只能负责小范围的托管。社区主张的是无偿辅导及托管,孩子的数量越多管理就越难,安全问题也很难进行责任划分。

四、提升“四点半课堂”项目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高校志愿类社团的培育与建设

“如何让各个主体健全成长,才是联动的根本前提,能培育多少真正的‘社’是联动机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2]。因此,从三社联动的视角看,各类主体的培育,对提升“四点半课堂”项目质量,解决“四点半课堂”实践中的现实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四点半课堂”项目作为面向社区青少年提供托管和学业辅导的公益项目,需要有一定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人才作为支撑,高校志愿类社团因其特性优势,在提供此类社会服务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以下是具体的培育与建设措施。

1.对志愿类社团进行专业化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类社团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招募专业人才,相较于社会上的志愿组织,大学社团更易于聚集相同兴趣的人才。此外,大学生志愿者普遍具有素质高、年龄小、积极有活力等优势,在学校团委的监督下也更易于监管。

与此同时,高校应对校内志愿服务类型的社团进行积极的培训和监管,对社团内部参与志愿服务的成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和目标管理。通过提高志愿服务者的技能水平。增强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动,以及相关资料的提前告知,让志愿者更加了解活动内容和活动对象,顺利开展活动。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可以按照其不同特点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以此来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

2.加强与兴趣类等其他社团的合作

基于实践需求,志愿类社团往往需要提供专业性人才。例如,社区在“四点半课堂”项目中希望向居民提供诸如绘画、围棋、象棋等专业兴趣类服务项目,与绘画社、围棋社等兴趣类的社团合作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志愿类社团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在实际运作中,志愿类社团需要找到与兴趣类等其他社团的利益共通点,激励其他社团与自身的合作。

(二)加强项目主体联动机制建设

“让各个‘社’相互连结并产生参与社区共同治理的积极行动是三社联动机制的核心要义”[2]。因此,提升“四点半课堂”项目质量的核心是加强各个主体之间联动机制的建设。

就“四点半课堂”项目而言,社区由于其发挥的特殊作用和承担的特殊角色,应在联动机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社区可以积极探索建设相关数字化平台,担当社会组织、企业与社区沟通交流的桥梁,实现不同信息资源的流动,减少联动成本,提高联动效率。例如,社区可以在平台上发布“四点半课堂”的学生数量、人才需求及相关项目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有意向的企业与社会组织可以直接与负责人联系沟通,介绍双方资源,协商合作。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将儿童课后照顾服务——“四点半课堂”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只有在法律上明确责任主体,开展有效的责任监督,才能真正推动并完善“四点半课堂”的健康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政策上的支持,社区才有运用财政补贴解决经费问题和场地问题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社团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缤纷社团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