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陈云对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贡献

2021-10-31方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云小康社会

方芳

[摘  要]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历史经验,着力推动拨乱反正、调整国民经济、重视精神文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重视改善民生等,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研究阐释陈云对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贡献,对于当今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云;小康社会;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5-0057-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00多年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广大黎民百姓翘首以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这一目标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用智慧和勤劳开创美好未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陈云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经历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多个重大事件,多次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陈云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推动拨乱反正,

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思想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党内“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平反和邓小平职务的恢复这两个全局性的问题遇到了障碍,而陈云深知邓小平尽早复出工作的重要性。当时,他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中仅留的二人之一,在党内有着独特的影响力。他在这个问题上说话,举足轻重。

1977年3月10日,陈云参加中央工作会议。3月13日,陈云在西南组作书面发言,明确提出,“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3月17日,陈云在小组会上发言时说:“时机成熟的时候,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很赞成。”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复出工作的又一次呼吁。4个月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邓小平复出,顺应了历史的要求,符合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强调要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且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1978年11月12日和12月10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两次发言,先后提出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率先提出平反冤假错案。在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云重新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大力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科学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主张。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过程中,他指出:“《决议》要按照小平同志的意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要使大家通过阅读《决议》很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就要写上党成立以来60年中间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的贡献。因此,他建议增加回顾建国以前28年的历史段落。有了党的整个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60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么,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陈云的意见为统一全党的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陈云作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坚持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彻底清除长期以来存在的“左”的错误,恢复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完成党和国家的历史性转折、推动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持经济调整,

为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虽取得了恢复性发展,但还存在着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给中央写信,建议“要有二三年的调整时期,才能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中央根据这一建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成立国务院财经委员会,由陈云挂帅,重新主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决定,陈云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国民经济调整意味着压缩基本建设的规模,但当时许多干部都有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高度热情,遇到经济调整时,思想还不能统一。1979年9月18日,在国务院财经委员会讨论1980、1981两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时,陈云指出:“经济的调整,即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他着重谈了压缩基本建设的问题,指出:“计委这次提出明年的基建投资是250亿元,財政部提出的是170亿元。不管哪个数字,都比1978年的451亿元和1979年的360亿元减少了。这就在实际上证实了1978年和1979年投资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这种基建投资超过国家财力物力可能的状况,自1970年以来或多或少就存在了。基本建设战线太长,这是一个老问题。”陈云根据当时的情况,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基建投资,必须是没有赤字的。就是在财政平衡的基础上,看能够拨出多少钱用于基本建设投资,以这个数字来制定基本建设计划。所以,根据30年来的经验,找出基本建设投资在财政建设中所占比重这一条杠杆,是必要的,这样才是实事求是。”

为了改变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贯彻不力的情况,陈云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宝钢等特大建设项目的取舍进退;另一方面在各种场合反复阐述国情实际与建设规模、利用外资与国内配套、引进项目与引进技术、速度与效益、新建与挖潜等辩证关系,在政策思路上对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给予引导。

这次国民经济调整,解决了当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建设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等主要问题。财政赤字从1979年的170亿元、1980年的127亿元,降低到1981年的27亿元,实现了财政和信贷的基本平衡。之后,陈云又积极倡导经济体制改革,率先批评过去经济计划工作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对于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还积极支持对外开放,强调在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不能齐头并进,既要兼顾全局,又要抓住重点,脚踏实地地前进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使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小康社会的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切实加强了物质上的保障。

三、重视精神文明,

为建设小康社会补充精神之钙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入侵。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陈云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陈云在讲话中强调:“值得严重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党委和党员干部,对此没有警惕。例如,一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有些党政军机关、党政军干部和干部子女,就蜂拥经商。……‘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正在严重地腐蚀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了纠正这种现象,陈云在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书面发言中提醒全党:“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1985年6月29日,陈云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书面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如果不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任何单位、任何领导干部,如果忘记或放松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严重的,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很危险的。”

陈云不仅指明了问题,同时还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治病良方。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陈云认为,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之一,“同我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作用和权威有关,应引为教训”。陈云谈道:“应当把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内容。这种宣传教育不能有丝毫减弱,还要大大加强”,“各级党组织都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认真抓好,都要积极维护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权威”。

第二,以好的党风带动社会风气。陈云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指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觉悟,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书面讲话中,陈云再次强调“要动员和组织全党和社会的力量,以除恶务尽的精神,同这种现象做坚决的斗争”。

第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1980年12月16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会翻船的。”他还指出,报纸杂志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应该特别注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表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章。陈云对《人民日报》副刊提出严肃批评:“最近我看了较长一段时间,大概三十天的副刊,有二十天都有一些消极的东西。”1982年2月2日,陈云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现在期刊和广告上用女人、美人的像太多。我们国家应该是宣传英雄主义的。告诉中宣部,要特别严格地掌握这个问题。”当陈云了解到评弹界出现了书目和表演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单纯追求票房价值的情况时,他在与上海市评弹团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这是第一位的,钱的问题是第二位的。走正路,要以正派的评弹艺术,打掉艺术上的那些歪风邪气,引导和提高听众”,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1986年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吸收了许多陈云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四、狠抓党的作风,

为建设小康社会强化政治保证

陈云担任中央纪委书记的9年间,对执政党的作风问题抓住不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断,“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

如何纠正党内不正之风,陈云提出要从党性教育、严肃党纪、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

第一,抓好党性教育。1985年6月29日,陈云在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书面讲话中提出,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国家现在进行的经濟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一个共产党员,每时每刻都必须牢记,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进行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陈云对各级党委和纪委提出加强党性教育的任务。在听取王鹤寿、韩光汇报时,他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在同中央纪委常委谈话时,陈云又嘱咐:“纪律检查部门和党的各级组织,必须重视执政党条件下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党性教育。”

第二,坚持从严执纪。陈云认为:“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1982年1月5日,陈云将中央纪委报送的题为《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批转胡耀邦、邓小平、李先念,并在批语中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邓小平在陈云的批语旁加批“雷厉风行,抓住不放”8个字。在严肃党纪上,陈云强调“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同时,还犀利地指出问题:“第一,过去三年多,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做了若干工作。但是,应当看到,要在十年内乱后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特别是要在我们党执政的情况下长久保持好的党风,任务还非常重。”“第二,要继续建立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部门。”“第三,要把党的纪律检查队伍本身的干部选好,用好。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应当是有坚强的党性,有一股正气的人,……而不应当是在原则问题上“和稀泥”,做和事佬、老好人的人。”这是陈云于1982年9月9日在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纲。陈云以从严执纪的思想,以身作则的表率,为建设良好党内作风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第三,强化制度建设。陈云认为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1985年9月23日召开的全国党代表会议上,陈云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实行民主集中制,做起来很不容易。希望新进各级领导班子的中青年干部,都要注意学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在各级领导班子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种意见,特别注意倾听不同意见。要照党章办事,不要一个人说了算。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经过集体的充分讨论,以便减少损失,少走弯路,把事情办得更好。”在陈云指导下制定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实际上就是以党内立法的方式,强化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

对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執政党的作风建设,陈云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作出了卓越贡献。

五、力主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为建设小康社会加强组织保证

陈云十分重视干部的新老交替。这是一项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能否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陈云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县委,大部分人头发已经白了”,所以,选拔年轻干部“有它的紧迫性,有它的必要性……党的交班和接班的问题,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间,在我们中国党内,有过痛苦的教训。这一点,我不说大家也知道”。继而陈云提出,“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使大量的中青年干部成为我们各级党政工作强大的后备力量,随时可以从中挑选领导干部。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办法,应该努力去做”。针对部分老干部对中青年干部不放心的问题,陈云指出:“有人认为‘中青年干部缺乏经验。过去常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是,我们应该问一问,经验是从哪里来的……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们挑担子,只要有三年五载,至多十年的锻炼,他们是一定能够锻炼成才的。”

对于选拔中青年干部,陈云提出用“德才并用,以德为主”的选拔标准。陈云强调:“一方面要大胆提拔,加快提拔中青年干部,一方面又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

为更有力地推动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陈云又提出建立第三梯队的设想。1983年6月13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的年龄距离太近了。因此要加紧选拔50岁上下、特别是40岁上下的优秀干部,趁我们还在的时候,把第三梯队也建立起来……这是党和国家的大计。”

在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推动下,全党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新老干部交替工作。从1982年2月到1985年12月,全国共有126.8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办理了离退休手续,46.9万名中青年干部走上县以上领导岗位。陈云关于成千上万培养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战略构想,从组织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继有人,保证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六、重视改善民生,

为小康社会最终目标做出重点解读

在1980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强调指出:“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陈云一生呕心沥血,心系民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措施,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要看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以后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有希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他提醒大家要头脑清醒,要认真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清楚地认清形势、实事求是,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陈云一再强调要用极大的注意力去关心和讨论群众的切身问题,特别是“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他一再把具体的民生问题提到政治高度。

老百姓除了吃饱穿暖,还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期盼。陈云说:“办好中小学教育是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一项根本大计,是与祖国繁荣富强联系一起的。”在民生问题上,陈云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其全力治理污染的思想很具前瞻性。他曾提出:“像植树造林、治理江河、解决水力资源、治理污染、控制人口这类问题,都必须有百年或几十年的计划。”1988年8月25日,他为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创15周年题词:“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他还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大的国策,要当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来抓。为了更好地防治污染,陈云提出3点意见:“一是要经常宣传,大声疾呼,引起人们重视;二是要花点钱,增加投资比例;三是要反复督促检查,并层层落实责任。”

陈云始终把老百姓的吃饭穿衣、基本生活等关乎民生的切身问题放在心上。他讲道,“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为最广大劳动人民谋利益,实行社会保障是无产阶级党性和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陈云对民生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为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完美统一,同时对小康社会的终极目标作出了重点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陈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历程上的历史足迹,而且也深刻地启迪着当代中国继续向前迈进的发展思路,对我国今后的长治久安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作者系青浦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赵  菲)

猜你喜欢

陈云小康社会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破译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密码
My plan for new term
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陈云拒礼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另一面的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