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杂技的文化内涵与创新

2021-10-31谢军

现代艺术 2021年9期
关键词:杂技内涵美食

谢军

杂技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属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坛中一枝独特的绚烂之花,在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的杂技面临市场、赛场、生存、发展等诸多挑战,怎样使杂技在保留经典的同时还能兼顾创新与发展,是每一个杂技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杂技的起源与发展

杂技起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以简单的技艺和肢体语言再现劳动场景和劳动技巧,反映当时人们敢于挑战人体极限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追求和梦想。而这种对传统劳动技巧的再现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演变成可以走江湖卖艺的“把戏”,成为一种生计。

清朝中晚期至民国初年,在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东北的绥化,甚或当时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都能寻觅到杂技艺人的足迹。清末民初至现当代,不少有心人担起了“社会观察家”的角色,将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写成文献资料流传后世,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张次溪的《天桥丛谈》,陈善卿的《天桥史话》,白夜、沈颖的《天桥》等都有提及关于杂技艺人走街过巷撂地卖艺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北京老天桥的改造为例,卖艺人逐渐从“江湖”淡出,转而出现在正规舞台上,杂技一词也是在1950年中国杂技团成立时,由周恩来总理定名的。柔术、车技、顶碗、顶缸、顶中幡等,是其最为常见的节目。

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文艺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多样性,传统杂技单纯的“炫技”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由于杂技本身在群众眼里是“低端”、“土气”的代表,而精品杂技节目的缺失,观众的逐渐流失,更是一度使杂技的发展停滞不前。

文化内涵的融入与创新成为杂技发展的唯一出路,如积极运用现代情景杂技的手法,在杂技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杂技表演中,增强其观赏性和亲和力,让更多的人接受杂技、喜欢杂技。当杂技实现了由技艺文化到内容文化的转变,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现代杂技的情景再现与文旅融合

所谓情节杂技,是指在杂技电视节目、杂技主题演出晚会、杂技剧等多种杂技艺术作品的形式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故事情节、事件、场景,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或者是表现特定的戏剧情境等,有的作品甚至加上了滑稽的元素。这类作品不再像传统的杂技那样单纯地展示技巧,而是充分地结合音乐、现代舞美、舞蹈和情景设备等多种艺术元素,创造并凸显一些情节化的元素,体现地域特色或民族文化,赋予节目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情节杂技中的故事、情景一般都比较单纯、简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简明,堪称剧中“轻骑兵”。情节杂技从单纯“炫技”走向了“艺术表意”不是简单的一步,而是证明了曾经走江湖谋生计的“把戏”也可以成为具有现代舞台表现力的艺术门类。

自贡杂技在演员稀缺并大龄化的背景下,努力开拓创新,将杂技节目做得更符合时代要求。近年来推出的作品也打破了以往单纯的技术技巧展现表演方法的传统模式。2020年创作的《古镇柔情——蹬伞》就是典型的将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承继古老传统杂技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旅游元素并辅以现代舞美而打造出的节目。七名衣着淡蓝色旗袍的女演员温婉而灵秀,撑着油纸伞,沿着雨巷蹁跹而过,结合台前微微细雨的雨幕、舞台后的LED大屏上不断变化的场景,演员仿佛在白墙灰瓦下闲庭漫步,油纸伞在演员脚尖上灵动旋转、辗转翻腾,其千娇百媚、柔情婉约的意境,恰与自贡千年古镇——仙市之古雅风韵完美结合。既渲染了节目本身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也扩展了其艺术内涵。艺术性和欣赏性二位一体的融合,是自贡杂技尝试将杂技节目赋予文化内涵的现代杂技的表演思路。

近年来,自贡杂技所打造的每一个节目都在传承传统杂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寻找并赋予节目本身文化内涵,弘扬盐都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实现“文旅”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能让杂技作品更具生命力,也发挥着磁石效应,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座城市。

自贡杂技2019年创作的《辊工情一爬杆》亦是同理,节目首先所呈现的是一座涉卤天车。自贡有两千多年的井盐文化,而井盐是用卤水而制,卤水则是由天车钻地开采而来。“天车高、天车长、我家住在天车旁”这句童谣,土生土长的自贡人耳熟能详。在自贡鼎盛时期天车数以万计,辊工的作用就是架设百余米高的天车和在既原始简陋又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光芒的天车上进行维护,上下天车是个技术活,在没任何保险措施的情况下,辊工要沿“箍道”抓住钢丝箍预留下的木楔空隙,脚蹬空隙处,像猴子攀爬悬崖般沿着“箍道”才能爬到天车顶部。辊工的形象与内容正好与传统杂技《爬杆》相契合,该节目主要展现了辊工在用竹篾捆扎而搭设的天车上进行维护的过程。以杂技的表演形式,体现自贡的制盐工人在生产和劳动中不畏艰险、行走云端的敬业精神,也间接反映了昔日自贡盐场一片繁忙、气势磅礴的景象。对当年自贡盐场的再现,对辊工生命的诠释,就是该节目的目的和文化内涵。

《辊工情—爬杆》在2019年7月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中获得了优秀节目奖,也是四川省唯一入围的杂技节目,同时该节目分别参加了国际恐龙灯光节和全省旅游乡村节,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了自贡的盐业历史,知道了在盐的故事中不能缺席的天车与辊工。

众所周知中国饮食文化风靡全球,川菜为代表之一,作为井盐之都的自贡,植根于巴蜀文化,“吃在四川,味在自贡”这句话早已声名远播。如何将美食与杂技相结合,这又是一个令自贡杂技人期待并乐于挑战的新课题。

自贡杂技于2021年推出的情景杂技节目《盐都美食》成功地将美食融进了杂技。在这个美食与杂技相融的节目中,既塑造了劳动者的形象,同时也向辛苦勤劳的劳动者们致敬。《盐都美食》在劳作和厨房的场景中展开,既是故事叙述也是一种场景上的创新。演绎者们以幽默风趣的厨师和羞答答的村姑形象出镜,其手中的道具也都是厨房用品。锅、碗、盆、铲子、菜谱等在表演者手中翻腾、头上旋转,表现“盐帮菜”的做法,用崭新的杂技表现形式与美食文化融为一体,凸显“盐帮菜”独具一格的鲜、麻、辣、香,创作者意在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展现盐帮美食的魅力,让人们于味蕾之外了解盐都美食,从而发挥其传承与发扬的作用。

杂技从娱乐性、互动性、轻松感出发,打造贴近生活的杂技艺术作品,融入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来打动观众,让更多的观众通过欣赏到的杂技节目,进而希望去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那么,杂技的创新与“文旅”融合就实现了。

三、“杂技+”与“+杂技”与跨界融合

杂技是一个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可独立,可融合的灵活的艺术门类,否则,它如何能自久远的过去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走到今天!“杂技+”与“+杂技”更是体现了它的这种特性——杂技可与多种艺术门类结合,甚至可实现跨界融合。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自贡杂技近年来围绕自贡本土A级景区13家、国家级非遗三处旅游资源通过艺术创作,将历史文化信息以杂技的形式展现出来,结合景区、博物馆等,打造与之匹配的文艺节目,使其成为一个多面体,从而丰富其文化内涵,也更有利于吸引游客。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的创作与投放市场就是该理念的鲜活的注脚。

该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恐龙化石,从故事情节到杂技技巧,都从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追求容易理解,喜闻乐见的效果。通过魔术、杂技、话剧、舞蹈、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让“恐龙”在不同的场景里“动”起来“活”起来。为小观众于科普之外开辟了一个视听综艺新天地,让其在多种环境里感受恐龙文化的魅力。

2021年自贡杂技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景区驻场演出30余场,《恐龙馆奇妙夜》与景区的有机结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磁石效应,更多游客因这部儿童剧而加深了对自贡恐龙文化的印象。

在过去的几年中,杂技通过自贡的彩灯实现了“借灯出海”,通过与“彩灯+”的方式,将杂技送往世界各地,实现了社会效益经经济效益的双赢,更为后来的“杂技+景区”、“杂技+文学”等提供了无限的启发与创意。

四、结语

杂技在历史的长河中,为适应其发展与生存的需要,不断地融合舞蹈、戏曲、哑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尝试各种新的表达形式,通过“杂技+”与“+杂技”甚至跨界融合,使其逐渐由单一的技藝展示演变为一种综合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杂技的魅力与美感,努力适应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需求。

自贡杂技将这条创新与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杂技内涵美食
高空杂技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空中杂技师
美食
老鼠演杂技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美食都被玩坏了
木木相册
美食的诱惑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