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羊生活的民族志

2021-10-30次仁琼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吹口哨牧羊爸爸

摘要:她曾经是一名牧羊女孩,从五岁开始在家乡牧羊,之后8岁开始在外求学,但无论在哪里,她始终记得牧羊的那些美好时光,牧羊对她的成长当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牧羊

一、山谷里的童年

她出生在西藏日喀则偏僻、落后,但美丽、圣洁、宁静的半农半牧区。在那里有美丽而宁静的牧场,可以参与春天接羔育幼的过程、能够感受夏天剪羊毛的牧区生活、可以看到秋天膘肥健壮的羊群、能够享受冬天的冬肉美餐。同样宽阔而肥沃的农业文化,可以感受春耕备耕仪式、能够了解望果节的寓意、可以享受秋天丰收的喜悦、能够参与冬天过先后两个新年。对她个人而言,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她的童年记忆里缺不了牧羊的趣事,甚至成为她生活的主题,所以可以这么说五岁开始就与羊成为了朋友。

二、她的“幼儿园”

她是出生于1994年,她叫小小,从她的名字里可以看出她是在她们七个兄弟姐妹里最小的,在她五岁的时候她们家除了她的大哥和大姐之外其他都在外地上学和上班,每天春季和秋季是家里最忙的时候了,既要干农活又要放羊,家里缺少劳动力。于是,她从六岁开始接了家里承担了每年春天接羔育幼时期的放母羊任务,当时她想去放羊,又不想去放羊——想去时因为她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去过山上,她想知道哥哥所说的那些名字很好听的山到底长什么样;也想采蘑菇、摘野果给家人,就像哥哥那样每次从山上回来带给她们蘑菇、野果那样;更想跟她们家那个黑白色交叉的小羊一起爬山。不想去是因为她怕哥哥所说的山上有狼;怕被雨淋;怕她会想妈妈。但是终究还是去放羊了,第一次是大哥带她去的,那几天大哥给她上了一堂“入职”培训课,从观云识天气讲到小木棍插在大拇指的第一关节看时间的自然规律的掌握;从山的大小来安排羊群早中晚的“饮食”时间;数量、大小的区分、毛色和年龄的、包括当她想偷懒的时候又怎样听着羊的铃声来了解羊的去处;她很快就适应了完全和大自然的交流的生活方式,也掌握了所有与羊群相处的游戏规则。

后来她在家人的安排下跟着亲戚家G奶奶一起去放羊了,妈妈担心她一个人在山上会不会哭,爸爸担心她在山上遇到了狼能不能保护好羊,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跟大人一起去放羊。G奶奶是一位73岁,慈祥、善良的人,她总是给她讲很多牧羊的技巧,同时,也会给讲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农牧区,人们很讲究仪式感,不管是穿着还是带的东西都有不同的寓意。那天她第一次跟她一起去放羊的时候,妈妈特意给她准备了一大袋子的油条,它代表着吉祥;奶渣代表着淳朴、散锵(糌粑用酿青稞酒的方法酿出来的零食,是当地主要的零食、有解渴饱腹的作用)、禹(禹是炒出来的青稞,也是农村最普遍的零食)。她穿着一件自认为较漂亮的衣服,也是唯一的新衣服,不仅她背的包是爸爸亲手作的小孩包,上面镶嵌了贝壳和小铃铛,走一步就响一次,而且作为主要牧羊工具的“吾儿多”也是新的,用山羊的毛编制而成的。爸爸还告诉她那天心情也必须要保持开心,那样你后期也会开开心心的,如果那天不开心的话后期会遇到各种困难使你不会开心的。经过别人口中所知那是爸爸为了她对牧羊产生兴趣、为了使她在牧羊的过程中不会觉得那么累,所以给她设定那样的一个谜局。

2017年9月,她三姐的小孩要上幼儿园,她带着哈达和娃哈哈及其他一些小孩喜欢的东西去看侄儿。当时看到姐姐他们一家在为小孩上幼儿园而精心准备的一套新衣服、新书包、新水杯的时候她先是为父爱和母爱感到震撼。然后想起了她第一次去放羊时候的各种情景,她在想她侄儿要是生在她们的农村,此刻所有的仪式活动都是为了让他送去放羊,而她,她当时当时在农村没有幼儿园的情况下她上一年级之前就去放羊了,所以去放羊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就相当于上幼儿园。

三、一群不识字的“老师”

有人认为牧羊生活寂寞难耐,而她却从未感到孤独,她的羊儿一直陪伴着她,还偶尔可以与一群不识字却满腹经验的老牧羊人一起谈古论今。在她看来,半农半牧区是民间智慧的集中地,因为那里既有农民的奋斗精神,又有牧民的超人智慧。

甩“吾儿多”是一门学问,看起来简单但用为了熟练使用“吾儿多”她在D爷爷那里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掌握了所有的技巧。随着季节的变化放羊也有不同的方式,G奶奶说春天的羊是体力最差的需要慢慢赶,然后让它们“自由活动”;夏天的羊犹如野狗一般,到处都能跑,所以夏天不用天天跟着它们,多给自己享受的机会;秋天的羊是膘肥健壮,需要时时刻刻盯着,因为容易弄丢。冬天的羊需要注意饮食来保住体力,尤其是早晚都要注重饮水。

山有山的名,水有水的名。给山取名,给水取名也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有一天,因为她不知道山的名却弄丢了包,于是K哥哥给她上了一堂山川介绍“课”,把整个山谷所有的山名和水名都给她讲了一遍,她至今记忆犹新。

吹口哨是牧羊人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自从她去放羊起经历着在山上风吹雨打日晒的苦难后绑着头巾,给了她高原红,她刚开始看着大人们吹口哨的样子,慢慢地想学了,后面跟着他们她也学会了吹了,她第一次会吹口哨的时候她感觉长大了,同时感觉越吹越好听,到了家吹给爸爸听,那时候爸爸说口哨也是放羊的工具。于是时时刻刻在吹口哨,到家了,坐在火炉边继续吹,但是那次被爸爸给她上了一堂“课”——藏族传统习俗里在家里不能吹口哨的,因为吹口哨会吹走家里的糌粑会导致食物的稀缺。

除此之外,在放羊的同时从老辈的牧羊人那里有形无形当中學会了很多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从事农业和牧业的种种民歌和谚语。

四、走进课堂的牧童

她爸爸学识渊博,他爱思考、爱看书、也非常重视教育。他经常会给她们兄弟姐妹讲识说理。在爸爸的影响下,她养成了爱看书和爱思考的习惯,同时,在爸爸的教育下她知道了走出去是会有接触大量书籍和学习更多先进知识的机会、在他的鼓励下她产生了走出山沟去了解大千世界的动力。

因此,她没上一年级之前就从爸爸那里学藏文基本的三十个字母,和基本的数字加减,当她正式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的成绩遥遥领先与其他同学,这更激发了她对学习的兴趣,直到六年级毕业为止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由于成长过程中与山、羊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梦见那群羊,每年的春末夏初她比其他任何一个同学更担心天气,不下雨的时候她担心山上长不出草引起羊大量死去,下大雨她又担心引起洪灾导致羊被洪水吹走。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上她写了一篇以牧羊为主题的文章叫《她的童年》获得了全校的一等奖。上大学的时候仍然记着自己的牧羊经历,当班里要做个人主题讲解时她都是很自豪地拿牧羊生活谈起。

今天,她终于明白了当时的牧羊并不只是在放羊,而是在了解以羊为主线的藏文化,因为在牧羊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很多,从羊身上感受到了羊儿与人类思维的神奇碰撞,从身边牧羊老人的口述中懂得了农牧文化的深厚渊源,更是掌握了很多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从事农业和牧业的种种民歌和谚语,这就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五、高原红和梦想

她从14岁走出山沟开始,她从会忘记过牧羊生活,在与羊群相处的岁月里故乡的土和海拔4300米的强烈的紫外线及“果龙”山谷的风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高原红。这个高原红既是她儿时的记忆,也是走出山沟去看外面世界的渴望,更是在那个时候爸爸给她的梦想。她走出来了,脸上的高原红依然在,她也依然在追梦的路上。

参考文献

[1]艾克瑟·林登,著.马学燕,译.《我的牧羊日记》[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9.11.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10.

[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弓秀英,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美拉尼西亚新几内群岛土著人之事业及冒险活动的报告》[M].商务印书馆,2020.8.

[4]王莎莎,著.《江村八十年-费孝通与一个江南村落的民族志追溯》[M].学苑出版社,2017.5.

作者:次仁琼达(19930102),性别:女,籍贯: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学历: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吹口哨牧羊爸爸
我的拿手好戏
常吹口哨益处多
苏武牧羊
Chapter 3 Back to the village 第三回 重回村庄
走失的狗
我和爸爸
爸爸
吹口哨吹朱小美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