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效开展阅读方法教学的途径探究

2021-10-30徐敏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途径

摘要: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以学习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素养。由于学习课文是一个理解文章内容及形式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手段与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必然是多种阅读方法的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对于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根据文本类型及阅读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以更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方法教学;途径

阅读教学不单是要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是通过阅读活动发展阅读技能,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依据教材编排,初中阶段各个年级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重视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九年级则针对某一类文体,如小说,散文,诗歌,文言文及其他实用类文体,以此为重要阵地,重视培养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的阅读方法。所以,七至九年级,各种文体及各种阅读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及教学情境有不同安排,重要的仍然是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一、依据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一般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七年级统编教材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辅助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阅读方法。从文体上看,一些能够激起读者情感的诗歌、散文适合采用朗读;默读,动眼不动口的一种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手,重要处仍需要圈点勾画做批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精读,对文本进行精细深入地感受、理解的阅读方法,能够全面细致地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对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发展审美能力;略读,学生根据一定的需要,快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不求甚解”,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及阅读重点,有选择性地阅读重要内容的方法。浏览,通过对全文内容做一个快速、大致的扫描,了解文章基本结构及大概内容,通常比较长的文章、课外阅读的指导可用浏览的阅读方法。

在具体的篇目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阅读是个问题。什么时候朗读什么时候默读,怎样让学生行之有效的去读,情感投入的去读,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春》作为初中语文第一课,初读课文时应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学生通过朗读快速地进入文章情境,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品味散文语言之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应具体,多种方法贯彻其中。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后,尝试添加关联词读,弄清文段主要内容。朗读的重点是“吹面不寒杨柳风”怎么就“不寒”呢?那么“吹面不寒楊柳风”就需要读出重音,既然是古诗,也应读出悠扬的特点来。这一段采用诸觉联合的手法,体现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词语“繁花嫩叶”“抚摸”“青草味儿”“嘹亮”等都应该读出重音,春风是柔和的,“像母亲的手”“抚摸”这两个重音之间不仅要读出音重更要读出情深,让人感到像母亲般温暖。“泥土的气息”“短笛”“嘹亮”读重音,好似鼻尖耳畔如临其境的享受。第六段采用默读结合完成表格的方式,使每位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和思考,促进默读的效率。通过设计部分内容的填空,默读的难度也随之增加。由“屋顶的薄烟”到“慢走的人”,由“树叶”“小草”到“黄晕的光”“草屋”,体会作者从静至动,从近至远的构段思路。这种深层次的阅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理清课文层次。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并且填写内容框架,从而完成通读任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技巧领会作者细腻的情感,积累了语言。随之用教师或名家范读的方式,学生模仿朗读,男女生对读、交叉读,读出语气,读出情味。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创设条件,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在教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拓展思维空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二、依据不同文体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教学活动,需要凭借一定的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八、九年级重视培养学生对某一文体的阅读能力,不同文体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能够激起读者情感的这类文体,适合朗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而客观描述或者含有贬义的内容,不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说明文、议论性文章则适合默读,弄清观点与材料,把握文章中心论点、论述步骤及论证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针对其中的说理性内容可进行朗读,领略其说理的气势,得出自己的思考。教材中篇幅较长的文章、课外阅读小说则侧重于略读与浏览,学生速读全文,把握整体内容,梳理情节。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这首词借景抒情,是一首抒情词,既然是抒情词,必然要关注词人内心的情感。那么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情感,读出气韵节奏,形成语感,理解词的内容。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何处望”读时可微皱眉,句末是问号,语调上升。“多少事”“谁敌手”应读出感慨味,句末是问号,语调上升。“悠悠”“曹刘”应读出一字一顿的意味,读的速度放慢。“生子当如孙仲谋”读重音,读出力量,读出肯定之味。所以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首先应抓住文本特点,整体感知词的基本内容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精读的方法品味词中语言的精妙,去领悟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悠悠”二字历史的浑厚、绵长之感跃然纸上,“不尽长江滚滚流”体现了往事随流水逝去的感慨、遗憾之味。词的语言成为美妙的声音,词的气韵、节奏,其间的情感,与词境结合在一起,学生带着情感吟诵出来,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由此出发,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通过对词句的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懂得词究竟“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即“怎样写的”。

八年级下册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属于说理性议论文,教材的要求是运用默读的方法,整体把握文章,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不出声地进行默读?首先应明确默读基本要求,统览全文,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时,不着急对文章进行细致研读,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默读、揣摩、欣赏,以此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思路及其写作手法,边读边思考。默读全文之后,师生可交流“本文是否有明确的观点?初步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结合标题及文章大致内容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站在课文整体的高度上,统观各个部分,抓住文章中意蕴丰富,表现文章中心论点,特色鲜明的字词句段等逐次展开教学,文章开头提出疑问,“中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批注,可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探求问题的答案,从文段中提取关键词语或语句,最后,从课文整体出发,对文章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艺术风格等进行统一的欣赏与评价,思考“作者教中国学生如何做才能实现‘格物致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综合性的语言运用或写作训练内化所学。也就是说,教一篇课文,应该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初次默读阶段,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梳理文意;再次默读阶段,文章开头介绍“是什么”的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教学,思考“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以及“怎么做才能实现格物致知?”的问题,通过简练板块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准确凝练的语言之美;总结阶段,用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全文,体会作者想要揭示与论证的中心问题是什么。通过将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又能掌握语言。

三、开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

(一)理清阅读思路

文章的思路特点体现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字词句篇是这条思路上的粒粒纽扣。只有抓住文章思路进行阅读教学,将学生思路、教学思路统一到教材思路上来,充分进行思维、语言和技能训练,真正发展学生的智力。

阅读方法的指导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教学应事先有完备的设计,设计目标应该明确具体,要有指向性、可操作性,同时,在阅读方法训练中,教师应在阅读方法的关键要领和培养运用等方面提出一定要求,让学生逐渐培养成依据不同阅读条件下运用不同阅读方法的习惯。最后,教师应对学生运用某种阅读方法的效果或习惯进行评价,并考察布置的训练任务学生是否落实,提出的要求也应明确具体。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也称“粗读”,阅读方法侧重于是略读、浏览;深读也称之为细读,但也绝非是面面俱到,更多的是关注核心问题,抓住重点深入阅读,阅读方法多是是略读或浏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各种阅读方法是交替使用的。朗读的方法可多样,也应具体。什么时候读重音,轻声怎么读,句子内如何停顿,哪处需要连读,都需要清楚的阅读指导。第一,扫除阅读障碍,逐步把文章读顺、读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自由读。第二,分段读,指明重点段落,加上停顿符号,着重指导如何读。第三,师生分角色读,教师适当通过评价指导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别读。第四,师生分角色合作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多种形式反复读,交叉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在重音和停连朗读的技巧中,在语言节奏中形成语感,感受文章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略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略读常见的教法是依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知大意——抓重点——谈感受”,以此为主线组织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独立阅读,自己把文章读懂。第一,以词和句为出发点整体阅读,由点式阅读到线式阅读再到面式阅读,由字词连接句段到篇章,避免学生无目的、无要求的泛读。第二,抓重要句子,把握各段大意,梳清文章结构脉络,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依据不同文体特征写内容提纲,小说可记录主要情节、事件梗概,议论文可写明中心论点、重要分论点以及主要论证方式。

(二)训练语言表达

学生的阅读活动是在思维的伴随下借助语言实现的。也就是先眼看耳听吸收信息获得思维材料与信息,后是口说手写反馈信息输出思维结果。如何通过俏息反馈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同时引导正确思维,进行语言训练。训练学生条理性语言,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对于作者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百草园是鲁迅心灵的家园,是孩童可贵的天性”,“百草园中有探索、冒险的勇气,热爱自然的本性,敢于尝试、憧憬神秘的单纯”。要求学生运用先总起后分述或先说依据后下结论的两种语式表述自己的思想。同时训练学生的描写性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指导学生背诵、复述课文《春》中的有关写景段落,描述春醒,春草、春花、春雨、春風的美丽图景,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并在写作实践中运用等。既通过读写结合,“写”就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勾画、批注、摘抄的活动,这一贯穿于阅读训练的整个过程。教读《西游记》时,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上标记号,加批注,画句子,分段落,制作“妖怪”表格,“取经路线图”,“西天路上有多少妖怪”“作者为什么将不少妖怪设计为某某菩萨的近物?”“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层层设计问题,填写阅读提纲等。边读边完成阅读任务,学生得以更为深刻把握故事细节,并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谋篇布局的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开辟新的渠道。

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与掌握语言材料的丰富程度关系密切,因此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能力。语言的积累首先是词汇的积累。词语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词语要反复出现,以便逐步巩固。积累词语应该在阅读和运用中进行,对词汇的积累,往往是跟具体语境结合在一起的。边读词语边想象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然后利用课文语境让学生用上这些词造句,进行运用和积累。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词汇和情境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促进积累和运用。

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方法相辅相成,无论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还是阅读方法的运用掌握,都离不开多读,课堂阅读教学应该沟通课内外阅读,为课外的大量阅读服务。选择科学的阅读教学的方法,把词语教学列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贯穿在阅读教学全过程中,并且联系课文,开辟学生思维途径,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的指导,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阅读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郑慧.设计学习:为了学生成为独立二成熟的学习者[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7(6).

[2]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徐敏琪(1998—),女,汉族,江西南昌市人,学生,教育硕士,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提高初一学生有理数运算能力的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树的谱矩研究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