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琴融合南北 二胡连接古今

2021-10-29孟建军

乐器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乐平胡琴演奏家

孟建军

“我今年参加二胡制作比赛,获得了两个金奖。”

李乐平有些按耐不住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第三次参加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二胡制作比赛。

2016年,李乐平第一次参加第一届“中国好二胡”制作比赛获得铜奖,2018年,第二次参加第二届“中国好二胡”制作比赛获得金奖。同年荣获“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荣誉称号。2021年他第三次参加第三届“中国好二胡”制作比赛,在全国50多个厂家的104把参赛二胡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双金奖得主。

学制琴手艺来到京城

李乐平,生于1969年,祖籍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他的爷爷李俊杰是北京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大师,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来到北京,在私人乐器作坊学徒,后进入北京民族乐器厂从事三弦、二胡等乐器的制作。李乐平的大爷李运智先生也是北京民族乐器厂的技术工人,后师从胡琴制作大师洪广源专事京胡制作,也是京城资深的京胡制作家。李乐平的家族中有这么多从事乐器制作的高人,他学习乐器制作可谓近水楼台。1990年,李乐平来到北京跟随大爷李运智学做京胡。

李乐平的爷爷李俊杰退休后,在大栅栏工艺美术厂里撑起民乐制作的大旗,成立北京第一家私人乐器厂。李乐平也来到这里学徒,当时北京民族乐器厂一大批久负盛名的精英骨干如李永祥、陈绍轩、林志恒、裴久峰、刘纯年、冀国华、李运智、王毅、王军、李建华等师傅都在这里做活,李乐平就跟在这些老师傅后面,耳濡目染学习、研究二胡、京胡的制作技艺,深得其中精髓。

1998年,李乐平的爷爷李俊杰将工厂迁回河北老家,天时地利人和,使得乐器生产十分兴旺。李乐平记得,2001年6月6日,工厂在北京南新华街成立了北京荟萃乐平乐器有限公司销售门市部,从此李乐平常驻北京,主持门市部的工作。多年来他常与专业人士和演奏家打交道,对乐器的优劣、音色的高下等诸多方面有着很高的专业认知,因此在制作中,他将理性与经验融合,努力打造令专业人士满意的乐器。

南北融合的二胡制作方法

“现在做琴从选料到蒙皮再到后期组装,跟我学徒的时候有很大的不同。”李乐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胡曲目愈发丰富,曲目难度增大,演奏家对二胡的音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把好琴要求上下把位音色统一、内外弦均衡、高音区音量衰减小、音色纯净、通透、宽厚,这对制琴师的功力有着不小的挑战”李乐平称,传统南方琴的音色更加柔美、圆润,但音量偏小,适合演奏婉转、柔美的曲调;北方琴声音洪亮、共振好、有张力,更易展现北方人豪爽、粗犷的性格。随着制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良,南北方二胡有着逐渐融合的态势,南方琴音量逐渐增大,北方琴音色也趋于圆润、甜美,打破了以前南北差异的界限。”李乐平制作的二胡,保留了北方传统硬派的弯月琴头和似马蹄琴顶设计,整个琴显得更为挺拔。琴杆采用纯手工打磨抛光工艺,原木本色不使用一滴油漆,这样的琴杆在演奏時更加的顺滑,换把更加流畅。琴筒造型棱角略显分明,琴托造型采用南方包托款式,演奏时更加稳固、利于振动。“蒙皮方面,经过多年不断的研究与摸索,我们将南北方传统技术融合,掌握了一套独有的制作工艺。所制二胡音色既保留了传统北方琴音量大、声音扎实的特点,又兼具南方琴圆润、甜美的声音特点。”李乐平说。

人们的音色观念正在逐步改变

通过参加二胡制作比赛,李乐平发现,大众对于音色的观念正逐渐发生变化。一把好琴从诞生至成熟,需要不断地磨合,少则三月、多则一年,方能达到最佳声音效果。过去参赛,制作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比赛,将参赛的新琴皮子蒙得较松,这样的琴声音比较柔和,不需要培养。起初虽然很讨好,但这样的琴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琴皮塌陷、高把位音量衰减的问题。

“我们现在正努力改变一些制作手法,从琴皮处理,到蒙皮松紧度的掌握,力求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李乐平在蒙皮时调整琴皮紧度,他认为新琴需要一段时间的开音、磨合,不能立即上台演奏,但也绝不取巧而将琴皮蒙得很松弛,人们拿到手上觉得音色很美,很快适合上台演奏。“这样的胡琴可以逞一时之快,但生命力不会长久,后期音色更无发展可言。”

李乐平认为,由于二胡的膜振动特性,新琴需要时间培养,要改变专业人士对新琴一上手就很熟、音色浑厚、圆润的审美习惯。新琴声音明亮、高亢是正常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演奏者与新琴相互磨合,才能达到最佳的音质。催熟和揠苗助长的方法,从长远看对胡琴是不利的,这种观念已成为演奏家和制作师们的共识。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做琴

李乐平制作的二胡外观造型虽然是北方的元素,但是音色却是南北融合。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审美层次的需求,他在琴头装饰、材料冷暖色泽的搭配上也很讲究。

“为了迎合当代演奏家演奏高难度的乐曲,现代二胡也需要不断改良完善。所以二胡制作也需要不断提高,满足现代演奏的需要。”李乐平说。

他坦言:无论是琴杆还是琴筒,在制作中不可能零误差,但要尽力做到误差很小,不能凭感觉,一切都要用数据说话。李乐平说,同一颗木材,不同位置的密度和油性也有很大差别。要通过敲击每块板,大致分辨音高频率,再借助仪器进行测试,尽可能保证科学、规范。作为李氏家族第四代胡琴传承人,李乐平不仅全面继承了祖传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更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良创新,推陈出新。近年来,李乐平带领研发团队,依托乐器声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多学科,对民族乐器制作进行改良,提升乐器制作的标准化、数据化、科学化水平,提出因人而异、因材定规的制作理念。

李乐平制作理念的升华,得益于他的儿子李毅。李毅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二胡演奏专业,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声学研究生,主攻乐器声学方向。平时,他跟随父亲学习胡琴制作,并将所学的声学知识灌输给父亲,同时也将其运用到胡琴制作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赛,李毅也携带两把自己制作的二胡随父亲一起参加了今年的二胡制作比赛,结果也相当可观:斩获一金一银。凭借专业演奏胡琴、能制作胡琴以及就读音乐声学研究生的优势,李毅不仅自己全面发展,也会助力父亲在胡琴制作领域阔步前行。

父子二人对乐器的改良不仅局限于二胡,在高音二胡、中音二胡及次中音二胡改良方面也颇有建树,申请专利十余项,改良乐器受到专家教授的高度赞扬,已在很多国家级乐团中使用。

更新理念 重视装配与调试

随着制作技艺以及制作理念的不断提升,李乐平强烈意识到:二胡的制作与演奏两者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与演奏家不断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发现二胡存在的问题,使制作师方向明确,对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最终才能打造出让演奏家满意的二胡来。

二胡制作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出现瓶颈。如何突破瓶颈?李乐平认为,二胡制作中的装配环节非常关键,琴筒、琴皮、琴杆的匹配,装配的严密度,音窗的搭配等,都对二胡的音色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胡的调试也是关键一环,这对突破瓶颈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像再好的钢琴,音律不准,也出不来好声音一样。”他說,调琴要因琴而异,一把琴一个样。因此调试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不同材料、不同时期做的琴,在千斤、琴码、垫布、琴弦的选配上,都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比较和调试,才能让二胡发出最好的声音。

南北方二胡不再泾渭分明

上世纪,二胡制作以北京、上海、苏州三个地区为代表,形成三种不同的风格流派。由于各地生态人文及环境的差异,加之制作工艺及标准的区别,各地的二胡具有了与生俱来的不同的音色特质。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交通的迅速发展,制琴师、演奏家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加快了二胡制作技艺的交流。南北方胡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音色之间的差异已经不再泾渭分明。

二胡为皮膜振动乐器,琴皮多采用蟒蛇皮制成,气候对二胡音色影响较大。目前,南方琴在北方存在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北方琴到南方以后也会出现意外或水土不服。因此,“一些北方的演奏家如果去南方演出,有些人会不带琴前往,而是跟当地演奏家朋友借琴演奏,手中的琴到了南方反倒不能适应。”为更好地适应专业人士的需求,李乐平目前在制作中着重解决专业演奏家担心的南北方气候导致的音色差异等问题。他力求做到满足演奏家的用琴需求,不再担心气候差异对二胡音色造成影响。彻底解决南北方各自存在的短板或与生俱来的不足,需要制作师积累经验、不断摸索,逐步攻克难题。李乐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自己喜欢,就会认真钻研。正是因为喜欢制作二胡,他才满脑子想的都是二胡的事。发现哪里不足,他就会不断改进。

“精准定制音色”是李乐平今后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李乐平说,对于专业演奏人员来讲,每个人对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通过不断地研究及试验,制琴数据化以后,对琴的材质、蒙皮的松紧度等方面进行量化,一定可以达到音色定制的目标。

二胡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李乐平希望连接古今的二胡在自己以及后代的手中更趋完美,让酷似人声的二胡奏出无愧时代的旋律……

猜你喜欢

乐平胡琴演奏家
胡琴
迎春佳作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乐平雪梨瓜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最小二乘法教学研究
离开大红门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