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2021-10-29宋艳琴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代表性技艺遗传

宋艳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与创新实践的历史见证。河南的非遗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保护好、传承好非遗对发扬中原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非遗保护传承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立了省、市级非遗保护中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保护体系。据统计,河南省目前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62个、代表性传承人3445名,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272个、代表性传承人9600名。河南非遗种类齐全,这些项目广泛地分布于省内18个地市。

目前,河南各种非遗传承保护情况总体来说分三种。一是有实用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在特定地区作为特色产品生存下来,如杜康酿酒工艺、宝丰酒酿造工艺、钧瓷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唐三彩、汴绣工艺、武陟油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采制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等。二是随着时代变迁,没有市场濒临失传的,如传统曲艺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杂耍等。因为人们生活中有了电视、电游、电媒及各种现代新兴的娱乐平台、娱乐方式,对传统的戏剧、曲艺失去了兴趣。三是传统手工制作被工业生产所替代,如传统木匠、竹编、灯笼画等传统手工制作。因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了更为实用和便捷的替代品,使得相关技艺逐渐失传。

二、河南省非遗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承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

河南省国家级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92岁,年龄最小的44岁,年龄跨度达48岁。在年龄跨度中各年龄段分布也不均匀。随着年龄的增加,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能种类也呈缩减趋势。掌握技艺全面的年龄段是整个年龄段的中间位置60~69岁,占全部传承人总数的50%。目前掌握各种技艺的人大部分年事已高,传承后继乏人、断层现象是河南省非遗面临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是学习非遗不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与其他谋生手段相比,没有吸引力,这是最主要原因;二是学习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很难实现传承目的;三是传承机制上,多以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师父寻找徒弟与徒弟寻找师父一样困难;四是传承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诸如“传内不传外”,以及传承人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传承。

(二)非遗保护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绝大多数人群对非遗的内容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在洛阳市发放调查问卷得知:对于非遗的了解,学历高的比学历低的知道得要清楚。但是在文化遗产日一项里,只有约10%的人知道文化遗产日是在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比如对于洛阳非遗,98%的人首先说出了洛阳水席。由此看来,洛阳水席还是知名度极高的。只不过,真正是非遗的,还是洛阳水席的制作技艺。近80%的人说出了唐三彩及杜康酒制作工艺。老年人说出河洛大鼓的比较多些,只有少数人提到了洛阳正骨和剪纸技艺。所以,即使是洛阳当地人都很少了解本地的非遗项目,外地人知道得就更少了。这说明对非遗的宣传保护力度还需要有待加大。

(三)相應的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

笔者调查还发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特别是专项基金的缺口比较大。因为非遗保护工作是需要工作人员在普查、申报阶段,直接去现场录像和确认的,且标准和要求十分严格,而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经费问题自然是最重要的。因此,相应的投入费用必不可少。另外,关于经费的问题还存在筹资困难、报销困难的现象。所以说,政府虽然在经费问题上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这与非遗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的距离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三、河南省非遗保护及开发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力度

非遗由于其无形性特点,其传播和展现主要通过传承人以“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因此,传承人对非遗的有效传播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一要依托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强大的学术理论资源和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使民间艺人创新思维,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二要通过培训为非遗传承人打造平台,加强传承人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合力创作出传承经典、符合当下审美的优秀作品。

(二)加强传承载体的调查和保护

传承载体就是承载非遗的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非遗都或明或暗存在一个传承载体。比如,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的传承载体主要是各种服装、道具、乐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的传承载体主要是传统体育器械、杂技表演器具;传统技艺的传承载体包括工具、原材料等。传承载体在非遗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一定市场价值的非遗载体资源面临过度开采和使用。如禹州市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其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制过程中合理地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因而对于钧瓷烧制技艺来说,釉料和胎土的保护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的拓展,瓷土、釉料也呈现大量开采的现象,这些原材料也面临着短缺的问题。所以,加强对相关传承载体的保护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三)加强民俗节庆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的互动

当前我国非遗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资金约束。仅靠国家各级政府的一些微资助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远远不够,非遗要想得到良性保护和传承,必须通过多种灵活的展示形式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助和创收。民俗节庆旅游由于其通俗易懂、参与性强、受众范围广,无疑成为民俗类非遗创收的一种有效途径。开发民俗旅游,不但可以有力地宣传非遗,而且也可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积累资金,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民俗类非遗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把其以旅游节庆的形式开发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对民俗的传播和保护大有裨益。

(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相对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学校教育在教学条件、文化资源、社会影响和空间环境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学校教育具有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可塑性极强,是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培育对乡土民情的亲切感知和形成对传统文化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非遗进校园活动,既能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又能使学生在其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就将本土文化扎根于心灵,培养年轻一代人热爱家乡的情愫,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从而起到传承非遗的重要作用。

(五)搭建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互动平台,使传承与创新实现有机结合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发展空间,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非遗需要创新,需要走入生活,需要设计出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实用品,要通过手工艺品的再设计,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国内购买力的提升,艺术实用化也成为趋势,实用品变得更追求设计感。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可以作为生活实用品,还可以作为观赏艺术品,是非遗生活化、国际化的体现。因此,保护非遗需要搭建非遗传承人与现代设计师互动的平台,让现代设计走入传统工艺,使非遗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生产设计出兼具艺术品位的日常生活实用品。要使非遗技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必须重新让大众认识到非遗技艺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魅力。现下的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不是寻找接班人,而是重新让大众成为非遗技艺的观众和受益者。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代表性技艺遗传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非遗传承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