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田间栽培管理技术与发展建议

2021-10-29洪德成

种子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洪德成

摘    要: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确保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要不断创新和研究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棉花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主要阐述了棉花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技术,提出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发展建议,实现棉花早熟、质优、丰产、丰收,提高经济收益。

关键词:棉花;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7-005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B

棉花是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加大对棉花栽培技术以及田间管理的研究是当地农技部门的工作重点。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和土壤肥力等。从当前的棉花栽培和田间管理来看,栽培模式的改进和病虫害防治也是促进棉花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在不断创新棉花栽培技术及加强田间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的防控,不断优化栽培技术模式,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棉花栽培技术

1.1   选择优良品种

选择品种优良的棉花,对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过机械精选和人工粒选后,要求种子饱满完整,发芽势强,发芽整齐迅速。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种子纯度95%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90%以上,含水率12%以下,破子率低于3%。

1.2   适时播种

为实现棉花优质高产,要适时播种。合理的播种期能够促进棉花的有效结铃,增加单株结铃的数量,提高棉花的光合作用,实现产量的提升。棉花从播种到出苗需要8~20 d,≥10 ℃活动积温170~300 ℃;从出苗到现蕾需30~38 d,≥10 ℃活动积温700~900 ℃;从现蕾到开花需要25~30 d,≥10 ℃积温超过600 ℃;从开花到吐絮需要55~65 d,≥10 ℃积温超过1 400~1 650 ℃。

1.3   整地和施肥技术

1.3.1   选择地块

棉花对土壤结构和土壤内养分的需求较高。应选择土地平整、土壤质地好、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田间不准有堆积的残膜残秆等杂物。犁地25 cm以上,做到耕深一致,扣垡严密。耙地前应喷洒除草剂,边喷除草剂边切边耙。

1.3.2   科学施肥

科学施加有机肥或是农家肥。有机肥施用量1 000~2 000 kg/667 m2,或每667 m2施腐熟油渣100~150 kg、尿素40~45 kg、磷酸二铵20~25 kg、硫酸钾8~10 kg、锌肥1~1.5 kg。

第一次随水滴肥在盛蕾期至初花期,施尿素3~5 kg/667 m2。初花到盛铃期第2~6次(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施尿素20~25 kg/667 m2(每次5~6 kg/667 m2),第7~8次(8月上旬至8月中下旬)施5~6 kg/667 m2尿素(每次2~3 kg/667 m2)。

2   棉花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2.1   播种方式及质量要求

2.1.1   株行距配置

株行距采用(63+13)cm的宽窄行带状种植,接行行距(63±2)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9.0~9.5 cm,收获株数1.1万~1.3万株/667 m2。

2.1.2   作業质量要求

应播量准确,下种均匀,精量播种机1粒穴要达到95%以上,空穴率小于3%。播种深度3 cm,覆土厚度为1~1.5 cm。

2.2   棉花田间管理

播后及时覆盖种孔,在膜上压防风带,防止飘膜。棉苗在子叶转绿时放苗,埋土封孔,及时助苗出土,确保全苗,同时扫净膜面,压实膜边、膜头,防止透风跑墒和降温,播种后及时压膜封洞[1]。

2.2.1   滴水出苗

播种后及时安装滴灌设施,依据本地气温,适时滴出苗水,滴水量15 m3/667 m2;滴水时施磷酸二氢钾0.5~1 kg/667 m2或腐殖酸液肥1~2 kg/667 m2,以达到压盐碱、早出苗、促壮苗的目的。

2.2.2   查苗补种

播种7 d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对缺苗处进行催芽补种。若遇雨后膜上封土板结时,滴水10~15 min,种孔见水即可。

2.2.3   合理化控

由于机采要求第一果枝节位高度在20 cm左右,苗期应根据棉田长势分类轻控、勤控。一般在两片真叶开始化控1次,缩节胺用量0.5~1 g/667 m2,同时加入100 g磷酸二氢钾。

2.2.4   中耕除草

播种结束后开始中耕,中耕做到宽、深、松、碎、平、严。中耕深度由浅到深,第一次中耕深度8~10 cm,第二次中耕深度12 cm,中耕一般进行2~3次。

2.3   棉花中后期的管理

2.3.1   化控

化控时缩节胺的用量要因品种、因苗、因地、因天气灵活掌握。蕾期至初花期化控3~4次,缩节胺用量由少到多,控制在1~3 g/667 m2兑水20~25 kg叶面喷施。花铃期一般进行3~4次化控,依据棉田长势缩节胺用量为3~5 g/667 m2,打顶后进行两次缩节胺调控,第一次缩节胺用量6~8 g/667 m2、第二次用量为8~10 g/667 m2封顶。

2.3.2   合理滴灌

6月中旬滴头水,之后7~8 d 1次,6月份滴水量20~25 m3/667 m2,7月份滴水量25~30 m3/667 m2;8月份每10 d一次,滴水量20~25 m3/667 m2;9月上旬滴最后一水,滴水量10~15 m3/667 m2。戈壁地全生育期滴水10~12次,总滴水量280~360 m3/667 m2。

2.3.3   合理施肥

滴灌棉田视苗情施尿素。第1次:始蕾期施用2~3 kg/667 m2;第2次:盛蕾至初花期施用4~5 kg/667 m2;第3次:初花期至盛花期施用3~4 kg/667 m2、磷酸二氢钾1 kg/667 m2;第4次:花铃期施用4~5 kg/667 m2、磷酸二氢钾2 kg/667 m2;第5次:盛花期施用5~6 kg/667 m2、磷酸二氢钾2 kg/667 m2;第6次,结铃期施用2~3 kg/667 m2;第7次:铃期施用2~3 kg/667 m2。

2.3.4   适时打顶整枝

遵循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原则。单株留果枝数达7~8台,留果枝总台数10万~15万台/667 m2,打顶后棉株高度控制在70 cm,6月底打顶,7月5日结束。8月15日以花为界摘除无效花蕾,打去底部老叶。

2.3.5   病虫害综合防治

针对棉花枯黄萎病、立枯病等病害,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包衣、中耕等措施;针对棉花蚜虫、叶螨等虫害,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措施为主[2]。

2.4   棉花后期的管理

2.4.1   脱叶催熟

正常棉田适量使用脱叶剂,过旺棉田偏多;早熟品种适量,晚熟品种偏多;喷期早适量,喷期晚偏多;过旺的棉田,因营养体过大,可适量偏多。

2.4.2   棉花的脱叶率

脱叶率达到90%以上、吐絮率达到95%以上才能采收。采棉机作业速度控制在4~5 ㎞/h。10:00 AM~10:00 PM采棉作业,严禁在下雨和有露水的夜间作业。

2.4.3   做好分摘、分晒、分存、分售工作

做到“三分开”,即好花和僵瓣花分开、大田花和种子花分开、霜前花和霜后花分开。棉花收完后,及时清理秸秆和残膜回收,收净率90%以上,及时施肥、翻地、冬灌,严禁将膜翻入田间,为来年种植做好准备。

2.5   病虫害防治

针对棉花枯黄萎病、立枯病等病害,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等措施;针对棉花蚜虫、叶螨等虫害,采用农业、生物、物理机械等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当棉蚜等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对症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化学防治为补充。

3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的发展建议

3.3.1   推廣“宽早优”植棉模式

该模式是“矮密早”的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实行“三改”,改(66+10)cm宽窄行为76 cm等行距、改15 000株/667 m2以上高密度为9 000~11 000株/667 m2、改株高60~65 cm为85~95 cm。

3.3.2   “宽早优”植棉模式的优点

(1)延长棉花结铃期,结铃空间提高30%以上,成铃率和铃重提高10%以上,增产幅度超过10%。“宽早优”模式棉株冠层光的透光率高于“矮密早”模式,光能辐射增加,下、中和上层的光照强度增加40%、37.5%和61.5%,提高光能利用率5.71%;光温互补效应强,通风透光好。

(2)管理省工,管理规模成倍提升。播种孔减少1倍,杂草明显减少,除草省工;密度降低,人工打顶功效提高,人工成本降低50%;化控次数和缩节胺用量减少1倍以上,省工节本。

(3)机采效果好,含杂率降低。第一果枝高度在20 cm以上,株高95 cm。由于是单行种植,减少了行间果枝的交叉,所以落叶干净。单行采收,机采效果好,采净率在95%以上,降低了含杂率。

4   结束语

棉花栽培技术模式及田间管理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不断创新棉花栽培技术,做好各生长阶段棉花的田间管理工作,确保棉花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 1 ] 胡奕.棉花田间管理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2013(6):112.

[ 2 ] 赵玉萍,黄卫华,孟冬林,等.棉花田间管理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1(6):802-803.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南阳盆地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分析
抢种暮春
浅谈无公害苹果洋葱栽培技术要点
胡萝卜高产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