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行盆底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膀胱训练的效果观察

2021-10-29袁蔚聪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括约肌盆底前列腺癌

袁蔚聪

前列腺癌主要是指前列腺上皮性恶性肿瘤,主要是由于年龄因素、遗传因素、民族因素、高卡路里饮食(动物脂肪)、缺乏维生素等所致[1]。现阶段前列腺癌患者一般采用根治性手术,效果显著,但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尿失禁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和康复。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前列腺癌根治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患者术后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尿失禁对患者正常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最为明显,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会造成自卑、失落、消极等负面情绪,严重降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手术的疗效产生怀疑,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痛苦。本文针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进行行盆底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膀胱训练,分析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70 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8~79 岁,平均年龄(65.46±4.78)岁。观察组患者年龄58~79 岁,平均年龄(65.14±4.8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术前未接受前列腺手术和放射治疗,术前无尿失禁和心脑血管疾病史;②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③术后无药物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术前不进行盆底肌训练,术后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弯曲、扭曲、压迫,拔管前2 d 夹闭导尿管,患者有排尿欲望后再打开,多次重复排尿训练膀胱功能。观察组采取盆底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膀胱训练,具体如下。①盆底肌锻炼方法:站立、坐卧姿势锻炼,先收缩肛门,再收缩尿道,产生盆底肌提升感,在肛门和尿道收缩时保持大腿和腹部肌肉放松,收缩≥3 s/次,然后放松,连续做15 min,3 次/d,共60 d。同时训练间歇性排尿,即在排尿时暂停或减慢尿流,并在任何失禁诱发的运动前收缩盆底肌肉,如咳嗽、弯曲等,以控制尿流。评估患者是否正确掌握锻炼方法,让患者采取侧卧姿势,戴一次性手套,在食指上涂抹石蜡油润滑,轻轻插入患者肛门,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正确的方法是手指能感觉到肛管的紧张感。②膀胱训练:a.术后4 d 左右夹住导尿管,每隔2~4 h 开放1 次,使膀胱有规律地充盈和排空;b.拔管后盆底肌排尿前收缩,紧迫感消失后松弛,排尿时间逐渐延迟1~15 min,逐渐增加膀胱容量,减少如厕次数;c.指导患者保证液体摄入,并向患者说明水刺激排尿反射的必要性,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顾虑,增加液体摄入量,保证2000~3000 ml/d。训练4 周 和6 周为1 个疗程。出院后,责任护士坚持每周电话随访1 次,了解患者排尿情况,督促患者锻炼,指导患者正确记录排尿日记。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SF-36 评分,SF-36 评分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角色心理状况、活力、主观健康状况7 个维度,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②治疗效果,效果判定标准:治愈:自我护理并完全控制排尿过程;有效:偶尔控制排尿但不稳定;无效:完全不能大小便失禁或无明显改善[2]。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③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角色心理状况、活力、主观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角色心理状况、活力、主观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比较 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为(4.35±1.21)次,少于对照组的(6.46±1.2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前列腺癌根治术是治疗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后会并发尿失禁,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恢复。尿失禁发病机制包括神经括约肌损伤、近端尿道括约肌损伤、膀胱出口和尿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前列腺窝伤口感染刺激、术后导尿管过度牵拉和留置尿管时间过长、膀胱压力和膀胱顺应性降低[3,4]。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原因,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可由膀胱去神经和膀胱出口梗阻引起,例如与老年人逼尿肌老化有关[5,6]。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时间通常较长,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预防和治疗术后尿失禁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的原因是术前肥厚性前列腺受压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和膀胱逼尿肌失神经引起的超敏反应,前列腺癌根治术后近端尿道括约肌被破坏,术后尿漏的控制完全依靠无创的远端尿道括约肌。内括约肌切开和尿道前列腺通道开放,外括约肌失去屏障,使外括约肌直接成为唯一的通道,其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压力。另外,如果术中使用大功率电凝,或者电凝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盆神经传导反射迟钝和括约肌疲劳,也会导致术后尿失禁,临床常用药物疗法、行为控制疗法和电刺激疗法治疗。尿道外括约肌和提肛肌都属于盆底肌结构,刺激盆底肌肉可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代谢水平,缓解尿失禁[7,8]。通过盆底肌肉锻炼,患者可以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增强支撑尿道和膀胱的盆底肌肉的张力,增加尿道阻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因此,加强盆底肌功能,增加逼尿肌稳定性是治疗术后尿失禁的有效措施。盆底肌综合训练是一种主动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可加强尿液的控制,提高尿道闭合压力,反射抑制膀胱收缩,保持尿道阻力高于膀胱内压,保持尿道闭合,从而改善尿失禁症状,促进前列腺癌根治术伤口局部水肿的吸收和消退[9,10]。早期盆底肌训练可预防和治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尿失禁。盆底肌肉的反复收缩抑制了排尿的紧迫感,直到其消失,并鼓励患者在白天进行适当的运动,分散注意力,控制排尿时间,延长排尿间隔时间。膀胱训练还能增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力,有效保证排尿间隔,提高膀胱顺应性。可见,对于前列腺癌术后的患者来说,这两种方法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1-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机能、角色心理状况、活力、主观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行盆底肌综合康复护理联合膀胱训练的效果确切,优于常规护理,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减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次数,值得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括约肌盆底前列腺癌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MTA1和XIA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排便的奥秘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微小RNA-424-3p和5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增殖和迁移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