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神经外科外伤性癫痫患者应用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10-29文上康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脑电图癫痫

文上康

癫痫有羊角风之称,作为神经科常见脑部疾病的一种,疾病发作后,多存在意识短暂丧失、抽搐、肢体痉挛等一系列表现,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发作的特点,同时疾病发作频率反复,彻底根治存在一定难度,故受到临床医师及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外伤性癫痫的发生是由颅脑外伤因素导致,是颅脑外伤的一种典型并发症,在癫痫中占较大的比例,对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抗癫痫药物是外伤性癫痫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通常根据疾病发作类型选择合理的药物。例如,癫痫局限性或大发作,应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药物,丙戊酸钠、安定等适用于癫痫小发作,而癫痫神经运动发作时,选择卡马西平等药 物[1]。本次研究以60 例外伤性癫痫患者为样本对象,对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予以评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外伤性癫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1,年龄25~69 岁,平均年龄(39.15±10.48)岁;癫痫发作类型: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分别为6、12、8、4 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24~70 岁,平均年龄(40.69±10.29)岁;癫痫发作类型: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分别为5、14、7、4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及指南,存在明显的癫痫发作表现,且通过影像学技术及脑电图检查后明确诊断;②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明确的脑外伤;③疾病发作至入院时间≤12 h;④事先知情研究内容、风险,具有良好配合性;⑤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①家庭癫痫病史、以往存在精神类疾病史;②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③外伤后颅内严重感染者;④重症脑外伤者;⑤女性在妊娠、哺乳等特殊期者;⑥存在严重心血管系统病变者;⑦病历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治疗中途或随访失联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基础降颅压、清创止血、严格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方法:在疾病缓解期,给予患者丙戊酸钠口服治疗,使用剂量为0.2 g/次,3 次/d;在疾病发作阶段,急性发作期给予地西泮静脉推注,初始剂量为10 mg,根据需求增加,推注速度2~3 mg/min,在疾病持续发作,或者地西泮用药无效后,应用以下药物:苯巴比妥、地西泮、硫喷妥钠,交替用药,具体剂量根据常规抗癫痫用药及患者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1.2.2 研究组 予以联合用药方式治疗,给药方法:于疾病缓解期,给予氟桂利嗪口服用药,2 次/d,5 mg/次;卡马西平口服,1 次/d,使用剂量0.4 g;苯巴比妥口服,1 次/d,15 mg/次。结合癫痫发作情况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每7 日调整1 次),丙戊酸钠用药剂量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停止后癫痫得到有效控制,作为常规用药剂量的标准,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脑电图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①癫痫发作情况完全消失判定为完全控制;②经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症状显著改善(发作频率下降≥75%)判定为显效;③癫痫发作频率、症状有所改善(发作频率下降50%~74%)判定为有效;④经治疗后发作频率无任何变化,或发作频率升高,疾病加重判定为无效[2]。总有效率=(完全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脑电图改善情况根据慢波、尖波、尖慢波发生率作为判定标准,统计脑电图正常率[3]。治疗中存在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体质量增加、胃肠道反应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n,n(%)]

2.2 两组脑电图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脑电图正常17 例,出现慢波8 例、尖波2 例、尖慢波3 例,脑电图正常率为56.67%(17/30);对照组中脑电图正常9 例,出现慢波11 例、尖波5 例、尖慢波5 例,脑电图正常率为30.00%(9/30)。研究组脑电图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中发生嗜睡2 例、头晕2 例、体质量增加3 例、胃肠道反应5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12/30);对照组中发生嗜睡2 例、头晕2 例、体质量增加2 例、胃肠道反应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9/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积极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完全消失,中途未出现不耐受情况。

3 讨论

3.1 创伤性癫痫的发作机制 癫痫的发生是由脑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短暂性、发作性紊乱引起的一种脑部疾病。外伤性癫痫作为脑外伤后典型并发症的一种,受到脑部外伤后损伤血脑屏障,从而释放过量的自由基及兴奋性介质,引起脑胶质细胞钠钾离子活性下降,进而引起癫痫症状的发生。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是神经元细胞膜钙离子内流过度引起细胞去极化,由于钙离子过度内流而降低了细胞外钙离子含量,从而出现癫痫活动。临床治疗癫痫的主要原则是,对癫痫活动的频率及发作次数予以控制,最大限度避免神经组织损害,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通常早中期癫痫发生于脑外伤后24 h~4 周,是脑损伤改善的关键阶段,该时期癫痫症状的发生将影响疾病的恢复及预后。因此临床应给予患者及时治疗,对癫痫发作次数及频率予以控制及预防,控制疾病进展,以免发展为晚期癫痫,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4]。

3.2 创伤性癫痫的治疗与预后 本次研究所用药物氟桂利嗪属于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一种,对钙离子通道阻断,对钙超载引起的细胞损伤予以修复及改善,在癫痫治疗中,通过抑制神经元钙离子内流,改善神经细胞去极化,从而有效阻断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情况,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预防及修复神经元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功能。氟桂利嗪可改善因钙超载引起平滑肌痉挛现象,有效提高血管流量,避免长期缺血造成神经细胞损伤,增强脑细胞的耐氧能力,有效缓解症状;氟桂利嗪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修复作用,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同时阻止5-羟色胺的释放,进一步改善血液粘稠度,提高血管内皮功能以免受损,从而有效提高脑部血流量,促进局部微循环,对疾病的发作予以控制及预防[5]。此外,氟桂利嗪化可通过对钙离子的抑制作用促使血管收缩,特别是对于椎基底动脉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有助于提供脑组织微循环,增强脑部血流,同时有效扩张小动脉,增强小动脉血流循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卡马西平与苯巴比妥是抗癫痫常用药物,其中卡马西平具有广谱抗癫痫的作用,可使神经元细胞膜通透性提高,抑制神经元兴奋,使不应期增长,控制神经元异常放电的进展,同时通过提高神经递质传递实现抗惊厥效果,该药物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有保障,属于一种肝药酶,具有强诱导性,可加快患者机体代谢速度,半衰期短,但其血药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药物疗效,故在临床应用中需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使血药浓度有所下降,以有效控制及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6]。苯巴比妥属于一种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可以增加神经元细胞膜开放时发生超极化现象,抑制细胞兴奋,同时通过对突触前膜通透性的作用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有效控制癫痫的发作,该药物可以显著抑制神经中枢,发挥抗惊厥、镇静、催眠等功效,可用于癫痫持续治疗中[7]。苯巴比妥联用卡马西平可控制及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包含皮疹、困倦、头痛、消化道反应等,使血药浓度下降,发挥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电图正常率56.67%高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可见,在卡马西平与苯巴比妥等常规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氟桂利嗪,对创伤性癫痫患者病情控制,脑电图的改善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疗效显著、用药方便等优势在临床广泛应用[8]。

综上所述,外伤性癫痫患者的治疗,联合应用卡马西平与苯巴比妥、氟桂利嗪等药物,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提高机体抗癫痫药物浓度的基础上,可显著改善机体药物敏感度,进一步保障疾病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故可作为临床推荐用药方案。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脑电图癫痫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价值比较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脑电图在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视频脑电图在癫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梗死继发癫痫84例脑电图分析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脑炎后癫痫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中医针药治疗脑卒中后癫痫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