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预后的影响

2021-10-29梁明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预防性抗凝肝素

梁明杰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肿瘤,具有高致死率和发病率的特点,其可分为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1]。非小细胞癌又包括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类型,其对比小细胞癌,癌细胞生长分裂较慢,扩散转移相对较晚,临床上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时都处于中晚期阶段,因此5 年生存率较低[2]。其治疗主要是根据分期选择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经过解聚降解制备而成小片段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肝素具有抑制凝血活性因子以及抗血栓的作用[3-5]。本研究主要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5 月~2020 年7 月于本院诊治的9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 例,女28 例;年龄54~79 岁,平均年龄(62.29±5.74)岁;腺癌23 例,鳞癌2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 例,女26 例;年龄55~79 岁,平均年龄(62.38±5.62)岁;腺癌21 例,鳞癌2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患者均无驱动基因突变;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声明书;此研究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家族传染病史;精神病史;主动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鳞癌患者使用GP 方案,具体用法: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04,规格:1.0 g(以吉西他滨计)]静脉滴注1000 mg/m2,第1、8 天;注射用顺铂(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679,规格:10 mg)静脉滴注75 mg/m2,第1 天,每21 天1 次。腺癌患者使用AP 方案,具体用法:培美曲塞[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169,规格:0.5 g (以C20H21N5O6计)]静脉滴注500 mg/m2,第1 天;顺铂静脉滴注75 mg/m2,第1 天,每21 天1 次。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应用那屈肝素钙(南京健友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92,规格:0.4 ml),皮下注射,3075 IU/次,1 次/d,以30 d 为1 个疗程,共进行 6 个疗程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抗凝标志物。抗凝标志物包括检测Fbg、D-D、PAI 以及t-PA 等指标。通过QOL 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抗凝标志物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bg、D-D、PAI、t-PA 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D-D、PAI水平低于对照组,t-PA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抗凝标志物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抗凝标志物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发生血高凝症状,从而对其预后产生影响[6]。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通过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可以改善患者机体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检测Fbg、D-D、PAI、t-PA,Fbg 是在肝脏细胞凝血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7]。而D-D 是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8]。t-PA在调节人体纤溶和凝血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PAI 则可调节t-PA 的活性水平[9]。

因此,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可用于防治血栓[10]。低分子肝素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约为4~6 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 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11]。在此次研究中,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D-D、PAI 水平低于对照组,t-PA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抗凝标志物恢复,值得推广。者凝血功能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癌症进展,2019,17(18):2155-2157,2200.

猜你喜欢

预防性抗凝肝素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Mutually Beneficial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