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类型咬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10-29穆荣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静息下颌稳定型

穆荣荣

目前,临床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咬合板治疗,具有较佳的改善盘突关系、踝突位置以及调整咀嚼肌功能的作用,以稳定型与松弛型较为常见[1]。不同型的咬合板其作用机理以及作用形式也有所不同[2]。其中,稳定型是与全牙列接触,松弛型是与前牙接触,现为探究哪种类型咬板治疗效果更佳,特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14~56 岁,平均年龄(36.01± 8.00)岁。试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3~57岁,平均年龄(36.48±8.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治疗同意书已被患者及其家属签署,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3]:①符合该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经X 线诊断颞下颌关节区无器质性病变和占位性病变;③牙周组织健康;④错畸形不严重;⑤近期未接受过相关治疗。排除标准:①下颌关节区有外伤史者;②依从性较差,未及时复查者。

1.2 方法

1.2.1 试验组 患者接受松弛型咬合板治疗。对患者的上下颌全牙列进行印模,在印模中注入石膏,形成石膏模型,修整模型,在对位咬合成功后放置到架上,再对咬合高度进行调整,在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位置处将咬合抬高2 mm。由在两侧尖牙中覆盖的舌侧平板、固位卡环以及腭托组成咬合板,将该咬合板与下前牙呈均匀点状接触。

1.2.2 对照组 患者接受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印模、制作石膏模型以及放置到架上的操作过程与试验组相同。通过上中切牙区的小咬合板、马蹄形基托以及固位卡环组成稳定型咬合板,将咬合板置入患者的口中,通过舌头给予施加压力,使基托与咬合板贴紧。让牙尖交错位进行咬合,确保咬合板与上颌中切牙以及下切牙全部接触,再促进咬合面形成,硬固后将多余的塑胶切除。需要注意的是,该型咬合板平面平滑,咬合过程中只需要保证其能够点状接触对颌牙的功能尖即可,与尖窝无交错关系、在第二磨牙中央窝的位置调整咬合板的厚度为两毫米。

所有患者均在夜间进行咬合板佩戴,佩戴咬合板期间不能张大口或咬硬物。所有患者均接受3 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紧咬状态下咀嚼肌肌电情况。肌电监测通过上海海神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NDI-200P+型神经电检诊仪进行监测,对患者的双侧咬肌区皮肤以及颞肌前束用75°酒精进行擦拭,将表面电极贴附在监测出,对双侧咬肌以及颞肌前束的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将噪音进行消除后,在屏蔽室内对治疗前后患者的双侧咬肌以及颞肌前束在紧咬和静息状态下咀嚼肌(LMM、RMM、LTA、RTA)肌电值进行测定[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 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比(,μV)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静息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比(,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紧咬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 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紧咬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紧咬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紧咬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比(,μV)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紧咬状态下咀嚼肌肌电值对比(,μ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咬合板在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取得的效果已被临床所认可,通过佩戴咬合板能够在咬合平面建立一个新的稳定下颌位置,调整下颌所处的生理位置[5];能够将咬合干扰以及早接触进行消除,使咬合接触关系出现新的平衡;能够对肌肉活动状态进行改善,使肌肉紧张得以缓解;对下颌位置进行稳定和改善[6];将通过将垂直距离抬高,使关节窝内的踝突得到有效调整;减少关节上腔的压力,同时缓解踝突压迫关节盘的力量[7]。而咬合板根据其与牙齿接触的位置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为稳定型与松弛型两种,现为探究何种类型治疗该疾病效果更佳,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紧咬状态下LMM、RMM、LTA、RTA 肌电值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相比于稳定型咬合板,松弛型咬合板治疗该疾病效果更佳。究其原因,相比于稳定型咬合板,松弛型咬合板能够在接触下前牙的过程中产生传入信息,使张口反射增强,进而达到松弛升颌肌的作用,并活跃降颌肌,故对于紧张的咀嚼肌而言,松弛型的咬合板放松效果更佳[8]。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松弛型咬合板在佩戴的过程中是不接触后牙的,故有一定的造成牙齿移位的风险,仅适用于初期或短期治疗,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9,10]。

综上所述,相比于稳定型咬合板,松弛型咬合板能够更好的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肌紧张程度。

猜你喜欢

静息下颌稳定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三种不同上部结构应用于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疗效比较
CBCT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评价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
磨骨术在下颌角肥大患者整形中的应用分析
有礼貌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