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10-29周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罗哌卡因置换术

周萍

患者膝关节磨损退变非常严重,软骨面已经完全磨损,后来关节间隙损坏严重,疼痛剧烈,或者功能范围活动受影响非常严重时,一般会进行膝关节置换 术[1-3]。膝关节置换术是把股骨远端的关节面和胫骨近端的关节面去掉,之后装上人工合成的金属假体,在股骨远端假体和近端关节面假体之间再应用高分子、非常耐磨的聚乙烯材料将两个假体连接起来[4]。由于手术治疗以及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特别是在术中使用止血带,患者在术后的康复阶段会感受到明显的疼痛感。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需要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部分患者因为疼痛的影响,导致不愿意或者害怕康复训练,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康复[5,6]。鉴于此,本文就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效果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对比,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本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120 例,根据抽签法分为A 组、B 组及C 组,每组40 例。其中A 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例为30∶10,年龄51~82 岁,平均年龄(66.54± 7.87)岁;B 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例为27∶13,年龄50~ 81 岁,平均年龄(65.13±7.24)岁;C 组患者男女构成比例为25∶15,年龄50~83 岁,平均年龄(66.71±7.43)岁。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学术诊断标准,家属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本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随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各项身体指征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动、静脉穿刺置管测压,统一采取腰硬联合麻醉,局部麻醉药物使用盐酸罗哌卡因,将麻醉平面的标准调整到T8~T10的范围内。如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心率以及血压出现较大的被动,偏离正常值的状况下,则需要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患者注射药物控制患者指标的变化,在整个的操作过程当中由同一组麻醉和医生进行。

1.2.1 A 组 患者实施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麻醉,取患者大腿收肌管位置,然后收肌管内缝匠下股动脉旁。在全身麻醉诱导之前需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在患者的两侧位置置入连续股神经阻滞导管,保持平卧体位,双腿略微分开,脚尖呈外旋状态。取患者的腹部横纹位置股动脉抑制为穿刺点,皮肤和进针角度保持在30°,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低级电流的参数,在确认回抽无血的状况下注入0.33%罗哌卡因 30 ml,最后进行缝合,妥善固定导管位置。

1.2.2 B 组 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取L2~3间隙放置硬膜外导管,予以2%利多卡因3~5 ml,在手术结束后连接一次性输注泵,舒芬太尼以及罗哌卡因共 200 ml,频率调整为5 ml/h,在患者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的12 h 之后可以拔除。

1.2.3 C 组 患者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织麻醉,取患者腹股沟韧带和股沟的褶皱之间,股骨动静脉外侧骨神经的周围,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选择平面内方式,从患者大腿外侧进入,和皮肤呈30~45°,沿超声束扫描平面向内侧进针,然后在到达神经旁,在观察到没有出现回抽出血状况时按照患者的临床状况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并且观察药效的发挥情况,再次注入0.5%的罗哌卡因共20 ml,最后在患者目标神经周边的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最后将导管妥善固定。

1.2.4 疼痛管理 A 组、C 组患者在关节假体的位置注入0.5%的罗哌卡因共20 ml,然后在患者的关节位置实施浸润组织,且将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后留置的导管连接镇痛泵。B 组患者在手术的最后30 min 从硬膜外导管予以负荷量0.5%的罗哌卡因共20 ml,然后再次将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镇痛泵的工作频率调整为 3 ml/h,本次使用的镇痛泵均由0.5%的罗哌卡因共 20 ml 组成,镇痛泵保持在0.5 ml,固定时间30 min,持续镇痛时间50 h。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三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总分10 分,1~3 分,代表疼痛比较轻微,患者可以忍受;4~6 分,代表患者的疼痛会影响睡眠,但是也可以忍受;7~10 分,代表患者有逐渐强烈的疼痛,不能忍受,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感越加明显[7]。并且分析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使用膝关节手术患者评分表(KSS)进行评估,分别记录患者术后1、3 个月的康复情况,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证明患者的预后康复情况越好[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前,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A 组 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 组及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发展A 组患者的膝关节恢复状态整体较好;A 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低于B 组及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表1 三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

注:与B 组、C 组对比,aP<0.05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大关节之一,膝关节骨关节病也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关节软骨的磨损或者退变会导致关节疼痛,人工膝关节置换是在近代人工髋关节成功应用于患者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其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个月,A 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B 组及C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时间的发展A 组患者的膝关节恢复状态整体较好;A 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低于B 组及C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麻醉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不但改善了患者的术后膝关节恢复状态,并且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进而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麻醉在临床应用当中效果较好,进而增强了患者术后康复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麻醉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的膝关节恢复状态更佳,且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得到明显的控制,值得临床 推广。

猜你喜欢

罗哌卡因置换术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反肩置换术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