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前馈控制的母乳口腔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研究

2021-10-29卞国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5期
关键词:母乳早产儿胃肠

卞国芳 杨 凤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安徽宣城 242000

早产儿主要指胎龄不足37 周出生的新生儿,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加,我国每年的早产儿发生率也有着增加趋势[1-2]。和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的器官功能、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均较差[3-4]。有报道指出,早产儿由于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等的发育均不成熟,机体会缺乏明显的饱腹感、饥饿感等,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等现象,对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影响[5-6]。因此,采用有效的护理积极提高喂养质量在改善早产儿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将以前馈控制为基础的母乳口腔护理方案,应用于早产儿中,旨在探讨其对喂养不耐受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接诊的80 例早产儿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胎龄28~37 周;②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②出生时已合并严重感染;③合并先天性免疫系统功能障碍、器官功能发育严重障碍;④合并严重遗传代谢性疾病;⑤母亲合并严重传染病、躯体疾病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出生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保暖、基础营养支持等,在没有喂养禁忌证的前提下早期开奶(出生后12~24 h),根据早产儿不同情况选择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并每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使用无菌棉签蘸取无菌生理盐水,仔细擦拭口腔各部位,确保早产儿整体口腔清洁,未开奶前4 h/次,开奶后则更改为8 h/次。

观察组早产儿出生后,给予基于前馈控制的母乳口腔护理方案,具体方式如下:(1)成立前馈控制小组。主要小组成员包括总组长、质控组长和主要护理人员等成员,対早产儿的主要护理流程进行完善,并定期评估小组成员的护理成绩。(2)不良事件评估。通过查阅既往文献,了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原因和早产儿肠道功能发育不足、吞咽功能欠佳等相关,并明确正确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仔细探讨,为解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3)具体护理方案。①母乳口腔护理。护理人员使用无菌棉签蘸取母亲的乳汁,仔细擦拭早产儿口腔,包括口唇、牙龈、颊部、舌面、舌下等部位,未开奶前4 h/次,开奶后则更改为8 h/次;②喂养护理。早产儿开奶后,优先选择母乳喂养,对于吸吮功能欠佳的早产儿可选择鼻饲母乳或者配方奶粉喂养,并结合每个患儿的自身情况,调整喂养量和喂养间隔时间,保证营养摄入。(4)规范交班。护理人员在每日交班时应详细交代早产儿的体征、喂养情况等内容,避免发生遗漏。两组均持续护理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吸吮功能建立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②记录两组早产儿护理前、护理2 周后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变化;③记录住院期间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等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吸吮功能建立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d,)

表2 两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d,)

2.2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后体重、身长、头围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体重、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表3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 <0.05

2.3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胃潴留、呕吐、腹胀、腹泻等喂养不耐受症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和足月儿比较体格更弱[7-8]。再加上早产儿的胃肠蠕动功能、消化道吞咽功能、括约肌功能等均较差,容易出现吸吮、吞咽功能无法有效同步,导致经口喂养困难,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9-10]。而若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则会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并容易造成早产儿生长受限,且会延迟全肠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早产儿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胁,不利于预后[11-12]。因此,早期有效地预防喂养不耐受至关重要。

前馈控制是近年来临床上的一种新护理模式[13-14]。该模式主要是通过观察情况、收集信息、预测趋势等,正确评估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提前的应对措施,将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阶段,具有预防性、控制性[15-16]。近年来的研究也指出,该方式在新生儿中也可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17-18]。在本研究所使用的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模式中,主要包括成立前馈控制小组、不良时间评估、制订具体护理方案,所得到的效果令人满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基于前馈控制的母乳口腔护理的早产儿母乳喂养开始时间、吸吮功能建立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且护理2 周后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发育情况更好,喂养不耐受症状的发生率更低,显示出该护理方案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分析是由于:①在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可早期了解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将潜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并早期给予预防措施干预,积极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②在常规的护理方案中,仅给予了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生理盐水虽然具有清洁作用,但难以促进胃肠蠕动;而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且易于消化,和其余乳制品比较效果更好[19-20];除此之外,母乳中富含较多的益生菌,有助于调节早产儿的肠道菌群,改善胃肠结构及功能[21-22],且母乳还具有调节免疫、促进小肠功能发育成熟的作用[23-24];并有报道显示,喂养的母乳擦拭口腔,对口腔味觉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且可促使胃肠道分泌消化酶,早期改善早产儿胃肠动力小的问题,加强消化道顺应性,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25]。③使用基于前馈控制护理模式的早产儿在早期开始母乳喂养后,可满足身体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因此生长发育速度更快。但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仅观察了护理2 周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更远期的效果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前馈控制的母乳口腔护理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且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母乳早产儿胃肠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
超声内镜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母乳库研究的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