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有好老师论”中的儒家思想底蕴解读

2021-10-29李雪梅巩宝平

华夏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儒家爱人

李雪梅 巩宝平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四有好老师论,指出好老师应“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曾引发学界热烈持久的探讨和解读。如果从文化传承与流变的角度来看,四有好老师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深根于丰厚的传统教育文化土壤之中。孔子的学道爱人论是中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理论中的文化基因和现代各种教育理念的权舆滥觞。这种教育理念和文化基因在四有好老师论中隐约其间,有迹可循。

一、孔子君子学道爱人论中的教育思想

孔子君子学道爱人论是儒家教育哲学中颇有“创造性”思想的重要部分和典型代表。“君子学道爱人论”源于《论语·阳货》“子之武城”章,关于君子之学、道关系,弟子子夏亦有诸如“君子学以致其道”的论解。道是儒家标榜的学问终极目标,所谓“儒以道得民”,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而此处儒家始祖孔子及后学讲论、弘扬“君子学道则爱人”,其既指礼乐教化、德政爱民,也指学生教育、仁爱他人。前者是孔子对传统政治教化爱民论(如《诗经·泂酌》中讲“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的延伸,后者则是孔门后学将之放在一个师生教育的语境中对君子学道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从后一种意义上而论,孔门师徒认为君子之道的内涵、实践及境界,不仅限于仁、知、勇三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更在于通过学道、爱人来实现君子人格的完成或完美呈现。

就“学道爱人”论的基点、始发于“学”而言,君子学习的内容广泛,既有礼乐射御书数、诗书易礼乐春秋等正统之学,又有洒扫应对、饮食起居、谈吐理事等日常之礼;既需在下学上达中实现学、达的往复回路,实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相摄互融,实现下学和上达的互相融通;又需在博约、思学、行学、习学、学诲、学道、学志、学仕中实现盈缩自如地将所学吞纳于胸;既要在“可与共学”“可与适道”“可与立”“可与权”中促进道、学两益,又要在修习德知(仁知信直勇刚)中,勤于、善于学习,使行思中正,以免陷入为蔽所困之苦惑。在君子学道爱人论中,孔子将“学”列在首位,认为一个真正乐学、善学的人要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志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志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志愿。

“君子学道则爱人”,基于学而论君子的修为,通过学而上达至道,继而终落脚于爱人,显示了孔子儒家君子之道论中的理论关怀侧重点在于淑世益人,而非越世益神或其他,充满务实济世的情怀。这种爱人始而有终,层层递进,大致为首先基于爱己修身而后爱人,所谓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爱人当既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亲缘之爱,也有基于此等之爱推扩开来的“泛爱众”、仁者“爱人”之爱。此即《大学》中所言“唯仁人为能爱人”、《孟子》中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谓也。除了学道爱人论之外,道德仁艺论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闪亮之处。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被今人视作“孔门教学之条目”,甚当。孔子通过阐发学艺、学道与仁德的关系,标举下学上达的教育与学习理路,突显其君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与主体:志道、崇德、好学、爱人四大部分。学道爱人论与道德仁艺论构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二者都强调崇学尊道、贵德重人在教书育才中的重要作用。

概言之,“君子学道则爱人”中的“学”“道”“爱”“人”各有所指,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教育领域,以“君子”标准规范教师行为,也是可能和可行的。这种理路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主张中,仍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如孔子君子学道爱人论与近年教育界提倡的“四有”好老师关系密切,彼此之间存在着息息相通、互相印证之处。

二、四有好老师论与君子学道爱人论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提出好老师四个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即四有好老师论。此论为教师立德树人确立风标,指明方向,在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如周洪宇主编的《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讲话解读》一书对四有好老师论的思想渊源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四有好老师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教育之理想乃为国家与民族育人才,古之君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并不是追求高官厚禄的功利主义工具,而是提倡品优学优之人能在更高处发挥作用,不负“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登高自卑,第一步当是增强学生的价值选择与判断能力,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能够修明己身,而后能敬人、爱人,充满务实济世的情怀,意识到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如此才能为新时代育新人。

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欲传君子之教,先行君子之事。“儒家是教育家,教育家为人师表,必须能够‘以身作则’,因而儒家在政治上强调‘正己’而后‘正人’。”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才能在鱼龙混杂的当今社会做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掌舵人,将学生引入正确的航道。这就要求教师能“学道”习君子之学,能“爱人”行君子之事,而后传君子之教。

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教师重在能教、会教,要教课业知识,更要教处事生活之道,因此教师应当有精神追求,警惕滑向 “愚”“荡”“贼”“绞”“乱”“狂”的错误方向,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不断扩充和提高自己。

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四有好老师论最后的落脚点,仁爱之心同样也是教育的基石。时代精英的培养是教育的艺术,而仁爱之心则是教育的“基本功”。孔子要求“无终食之间违仁”,要求人们一刻也不能缺少仁德。“学道爱人”不只是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学生,做到有教无类,包容尊重学生。

纵观四有好老师论,将“有理想信念”列于首位,其次为“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淋漓尽致地展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博爱的真谛。只有教师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树立德智榜样,方能立德树人,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传递给学生,才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如细察四有好老师论,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四个方面确立好老师的标准,与《论语》中君子学道爱人论及道德仁艺论有异曲同工、息息相通之处。

孔子主张教育者应该学道爱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必须既具有好学、博学的品质,又具有善学、学以致道的本领,还要有学道以爱人的追求,教学要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大纲要目,突显儒家教育思想志道、崇德、好学、爱人的主题。为师者不仅要好学善学,更要能学以致道、善于传道。“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指出‘传道’就该是第一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无德难为师,教师这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对品行风范提出最为严格的要求。”

四有好老师论讲师者的理想、道德、学识、爱心,展现了传道、授业、解惑、博爱思想,将理想、道德放在学识之前,突出其引领作用,道义志向和美德懿行先于学识渊博,同时亦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有扎实知识而心怀宽仁之爱。这与孔子君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与主体一样,都标举教学自上而下的实践理路和师者的主要标准,传授道德、仁爱、六艺中所含的知识学问。从四有好老师论的主体构成渊源而论,孔子儒家的学道爱人、道德仁义论皆是其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历史来源之所在。四有好老师论的提倡和践行,是当今国人适应时代潮流需求和在创化创新中传承弘扬传统儒家优秀教育思想的产物。进而言之,四有好老师论可视作当今有识之士和国家领导人对孔子儒家君子学道爱人论等君子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古今相通的君子教育思想、人师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余论

在《论语》中,除了上述的学道爱人论、道德仁艺论之外,我们还能找到很多孔子师徒对君子教育、学道关系方面的精辟论解。

在近现代中外教育思想家的一些理论中,我们能隐约发现这些主张及其背后的理念活跃其间,彼此多有相通之处,古今遥相呼应,显示了教育亘古不变的永恒定律。如孔子讲君子好学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饮食、居住、言行及求道诸事中,所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弟子子夏言“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亦同此。这种学习或教育主张观可归纳为“生活即学习”、“生活中育人”,和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之反其道而论的“生活即教育”,意涵相仿相通,遥相辉映。又如孔子提倡学思结合,注重思考,谓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种注重思考的观点可以理解为强调学习者主动思考、自助探索。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倡的“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发展的过程”,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学生观”、“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皆与孔子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凡此种种,皆可见孔子君子教育论与中外古今教育思想家相关论述相互印证、息息相通之处。他者尚待我们更进一步细察与发明。

总之,《论语》中所见孔子君子之道论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学道爱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等思想主张与现代社会提倡教师发展要求遥相契合。孔子君子教育论与古今中外很多教育理论不乏相通相证之处。学界应当重视研究孔子的君子育人思想,深入发掘、发扬精华成分,融会贯通中西古今立德树人理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启示。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儒家爱人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仁者爱人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