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策略

2021-10-28李德灿谭雁

今传媒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泰国

李德灿 谭雁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关注中国,而其中的切入点就是关注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日益加深,尤其是泰国,近年来,泰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不断增多,两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但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较少,自身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他国“塑造”的。因此,加快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进世界各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迫在眉睫。本文以泰國作为传播对象,首先提出了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跨国传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进泰国的潜在条件,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泰国。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视角;泰国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0-0097-0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今天的中国不管对内还是对外,跨文化传播都日益广泛和深入,而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仍处于被动地位。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日益加深,尤其是泰国,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通过跨文化传播,能够让泰国民众有意识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听到中国声音。

一、中华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一)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今天,中华传统文化日渐走向世界,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要求更加紧迫。

自从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国,而他们了解中国的切入点就是先了解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的交往日益加深,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国家纷纷与中国合作,加大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

(二)传播好中国声音

长期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还存在着“刻板印象”,他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长期处于西方媒体的包围中,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抱有偏见。

一个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藏在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同时也对解决人类问题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益加深,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让东盟国家能够认识到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交流,让双方摒弃固有的“刻板印象”,加深双方的友好合作交流。因此,坚持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把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通过各种传统节日载体、各种传播渠道,向东南亚各国传达,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成为这些区域关注的热点,让他们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二、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的潜在条件孙英春认为,跨文化传播主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的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1]。自古以来,中泰两国社会文化交流密切,虽然双方有各自的文化背景,但这些背景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实现文化跨国传播的桥梁。

(一)相同的礼仪文化

《论语·学而》中提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所表达的意思是老师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五常之道”,是“仁、义、礼、智、信”,指仁爱、公正、礼和、睿智、诚信。而泰国人颇有涵养,讲究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讲话轻声细语,举止温文尔雅,与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有相同的理念。

中泰两国都是重礼仪的国家,爱和平,与人为善。中国有着“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论语·学而》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而泰国也有着“微笑之国”的美称,在大多数曾到泰国旅游的外国人看来,泰国人对外国人非常和蔼可亲,在泰国国内,陌生人之间微笑问候是一种习惯,待人的真诚,和中国的“和谐”精神理念是一致的。

此外,因中泰两国自古有文化交流,泰国的传统礼仪受中国的影响较大,例如,尊老爱幼、以礼待人、饮食习惯等,这些都为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为更多的泰国人接受提供了潜在条件。

(二)共同的节日风俗

节日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有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从中可以引出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问题,传统节日正是文化习俗的反映,传统节日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与文化传统,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传统节日风俗的了解必不可少,而中泰两国有不少共同的节日风俗,为实现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潜在条件。

例如,泰国的新年节日“宋干节”,是我们常说的“泼水节”,与中国春节,在各自文化中都是新年节日,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都是新一年的开始,仅就“宋干节”与“春节”的节日形式而言,有“扫尘”“拜访长辈”“祭祖”“阖家团圆”等诸多共同点,“扫尘”在“宋干节”与“春节”中都意味着扫除一切晦气,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两国的人们都会在新年之前仔细打扫房屋,清洗家具,期望来年能够带来好运。从两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来看,都期待来年生活更好,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泰国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傣族”有相同的节日风俗——“泼水节”,两者的时间相同,都是在每年的4月13日开始举行,共持续3天,其节日风俗相同,寓意也相同,都是辞旧迎新,用干净的容器装着纯净的清水,然后相互泼洒,期望洗去上一年的所有不顺,被泼到的水越多,洗的就越干净,获得的祝福也就越多。

随着中泰两国的交流,泰国的其它传统节日有中国传统的新年、端午、中元、中秋节等,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泰国的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相似的语言发音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民族的思维方式只有通过他们各自的语言才能被正确地理解,同时,通过语言去接受另一种文化思想,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文化跨界传播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反过来制约着语言,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同时也意味着了解一种新的文化,理解语言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它的文化。

对于文化的交流,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泰国东北方言与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壮语”的发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壮语中“父亲”的发音为“po”,类似于汉语“泡”的发音,而在泰语中,“父亲”()的发音为“pho”,也类似汉语“泡”;壮语中“母亲”的发音为“me”,泰语中母亲()的发音为“me”,两者的发音都类似于汉语的“麦”;“蛋”在壮语中发音为“kjǎi”,而在泰语()中发音为“kjǎi”,两者的发音类似于议语中的“凯”。

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让任何一门语言都无法保持一种静止状态,在面对其它文化中新生的事物和新的观念时,都需要语言做出相应的调整[1]。壮语与泰语有相似的发音基础,利于双方的交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语言发音的相似性,更有利于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对泰国人的吸引力,提升泰国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纳度。

三、传播策略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

(一)培养“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

形形色色的新媒体构建了各类“社会平台”,实现了个人表达自由,也构建了文化之间的“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所谓的“公共领域”,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意见能够形成[2]。目前,网络日益发达,网络新媒体的显著功能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构造的传播系统中,所有人的意见都可以发布,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接收者,各种自我表达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动,正在经历被改写、创造和再经媒介传播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因新媒体的这种特性,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大众的身份,受众已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任何个体均有可能与身处其他国家的任一个体联系交往,而中泰两国网络民众的文化交流也同样依托着这个“公共领域”。

拉扎斯菲尔德曾提出,在传播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他们对大众传播的效果起着促进作用[3]。同样,在“公共领域”中,中泰两国网民的意见能够在这个领域得以显现,中华传统文化想要在此领域发声,走进泰国,亟需在“公共领域”中培养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例如,“李子柒”的视频展现了中国的美食,把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呈现出来,截至2020年4月29日,在YouTube上的粉丝已突破1 000万,总观看量为13.5亿次,在海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形成了显著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在这个网络公共领域的交流平台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李子柒”无疑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人们在交流活动中,更愿意接受“意见领袖”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在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必须重视这些“意见领袖”的传播作用,培养活跃在“公共领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见领袖”,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意见领袖”实现在泰国的跨文化传播,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泰国,让泰国民众了解一个全新的中国。

(二)打造“学习+体验”的培养模式

随着两国的交流不断加深,泰国学生来华留学的现象越来越多,留学生不仅是汉语的学习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充当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想法观念更容易获得泰国人的认可,通过这部分泰国留学生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取得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因此,需重视对泰国留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受到泰国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泰国留学生的性格普遍较为开朗、好动。泰国留学生来华后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参与度极高,往往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鉴于这种情况,可以针对泰国留学生的特点,打造“学习+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泰国来华留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以弥补课程所学的不足,为其提供运用汉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在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让泰国留学生近距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国内许多高校,面向泰国留学生设置的课程均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例如,中国折纸或剪纸类的文化体验课,学生往往能很快地完成任务,同时,能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泰国文化的特点,创作出中泰结合的作品来。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深入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利用这一机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另外,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在不同的传统节日中根据当地的节日风俗,举办相应的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春节写对联包饺子、元宵节赏花灯猜字谜、端午节赛龙舟尝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高等。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同样能够吸引泰国留学生的注意力,如,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活动,对山歌、抢花球、打扁担以及特色的少数民族美食,都能获得泰国留学生的喜爱。打造“学习+体验”的模式,能让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真实确切地感受到中华傳统文化的魅力,回国后,以亲身经历向他人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当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意见领袖”,能够让泰国人更深刻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三)开启“短视频”互动交流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移动短视频发展迅速,抖音、梨视频、秒拍等应用构建了新的传播生态,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YouTube上纷纷建立账号,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019年11月,谷歌(Google)调查结果显示,泰国人每天的上网时长平均为5.13个小时,高于全球3.13个小时的平均值,在东南亚区域排名第一,大部分用户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娱乐、学习知识和新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移动互联网络为加大两国网民的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呈现出“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特征,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可以在社交平台实时分享、快速传播,具有跨时空、声画俱现的特点,同时也适应碎片化时间的观看习惯。短视频参与度高、传播广、制作便捷,最重要的是具备跨文化渗透能力与社交话题深化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文化折扣,赋能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例如,中国国内火爆的短视频软件——抖音,不仅在中国火,还火到了东南亚,国际版Tik Tok在泰国非常流行。

泰国18~24岁的人口比例远远高于中国,而且泰国的年轻人表现欲极强,他們每天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就给利用短视频互动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并希望所接触的媒介能够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3]。可以开启“短视频”互动交流的平台,倾听泰国网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接受的需求,以轻松活泼的方式量身定制适合对泰国传播的文化短视频,做到精准传播,满足泰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因此,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泰国,拍好短视频、用好短视频,开启互动交流非常必要,短视频中的语言符号少、时长短、理解难度低,为泰国网友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喜爱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视觉表达的条件。

四、结语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经过5 000年的沉淀,不断地自我革新与创造,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形成了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思想、礼仪、饮食、建筑、服饰、节日、乐器等方方面面。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佛教文化、中医、武术等常常成为泰国人讨论的焦点,而中国传统建筑、中国各地美食名饮也常常成为泰国人来中国旅游的首选。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重建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样态,更使新媒体传播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推动着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与文化的变迁,使知识和观念的全球性辐射与融合成为现实。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不仅是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具备国际视野、了解中国、能够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命的需要,也是对外传讲好中国故事、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125.

[2](德)尤根·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A].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12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0-209.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1-06-2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广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2019B088)。

作者简介:李德灿,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泰语言文学研究;谭雁,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泰国
新年游泰国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
泰国遭遇最黑色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