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罐法联合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 与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2021-10-28吴剑林吴晓萍黎明辉

大医生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罐法面瘫面神经

吴剑林,吴晓萍,黎明辉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康复科,广东中山 528415)

周围性面瘫主要由机体局部组织感染所引起,患者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变浅、眼轮匝肌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中医认为,面瘫主要由风寒侵袭、血瘀阻滞所致,应以畅通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针灸疗法是指通过针刺面部相关穴位来疏通面部脉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发挥加速面部血液新陈代谢的作用[1]。闪罐法主要作用于局部皮肤,通过推动面部气血运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部肌肉活动状态,增加对面部神经血液的供应,进而促进患者恢复[2]。本研究探讨了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闪罐法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9例、11例;年龄27~74岁,平均(43.67±9.54)岁;病程3~7 d,平均(5.01±0.11)d。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7例、13例;年龄26~74岁,平均(44.57±9.28)岁;病程2~6 d,平均(5.04±0.1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标准》[3]与《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研究与实践(精)》[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周围性面瘫者;口歪眼斜、脉络空虚、鼓腮漏气者等。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出血性倾向者;因外伤、手术等外力原因所致的面瘫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予以对照组患者头面部针灸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保持舒适,进行常规面部消毒清洁,准备1寸的毫针,于患侧针刺颊车、地仓、四白、头维、攒竹、阳白、太冲、合谷、行间穴。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加针刺穴位,如人中沟偏斜加刺水沟穴;鼻唇沟歪斜加刺迎香穴。注意在针刺过程中应以直刺或斜刺的方式进入,深度保持在0.5~0.8寸,留针 30 min,以患者面部感到酸麻胀痛为宜,2次/周。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闪罐法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在针刺完成后,取患者颧谬、下关、地仓、颊车、翳风穴行闪火法拔罐治疗,将火罐吸附在患者相应穴位皮肤表面约1 s后立即拔出,每个穴位反复吸拔约 3 min,以患者皮肤微微发红为准,2次/周,两组均连续进行4周治疗,治疗后随访6周。

1.3 观察指标①中医症状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包括口角下垂、额纹消失、面部不对称,每项症状总分为3分,0分表示无症状;1分表示症状较轻;2分表示自觉有症状,但可正常生活工作;3分表示症状严重,对生活与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5]。②面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周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Sunnybrook)[6]评估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总分为100分,分值和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呈正相关。③氧化应激。分别于治疗前后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4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取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SOD、MDA及TAOC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 例(%)]、(±s)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组别 例数 口角下垂 额纹消失 面部不对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2.69±0.21 2.12±0.11* 2.41±0.33 1.99±0.21* 2.56±0.32 2.11±0.16*观察组 40 2.66±0.20 1.78±0.10* 2.39±0.32 1.51±0.11* 2.54±0.33 1.95±0.12*t值 0.654 14.465 0.275 12.806 0.275 5.0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面神经功能治疗后至治疗后6周,两组患者Sunnybrook评分均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后比,#P<0.05;与治疗后3周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3周 治疗后6周对照组 40 27.13±13.56 65.35±11.27* 80.26±3.17*# 87.43±6.17*#▲观察组 40 27.24±13.27 78.43±12.52* 82.12±3.54* 93.27±6.31*#▲t值 0.037 4.911 2.476 4.185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氧化应激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SOD、TAO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血清SOD、TAO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TAOC:总抗氧化能力。

组别 例数 SOD(IU/mL) MDA(nmol/L) TAOC(IU/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77.89±15.33 81.56±15.63 9.33±0.51 8.16±0.44* 10.23±3.01 11.42±3.26观察组 40 78.01±15.56 92.89±15.77* 9.26±0.55 6.88±0.19* 10.26±3.11 13.56±3.11*t值 0.035 3.227 0.590 16.891 0.044 3.00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发病较为紧急,如不及时治疗可对患者的面部外观与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属“口辟”“吊线风”等范畴,常采用针灸治疗,针灸主要通过祛邪通络来调节疏通气血,其操作简便快捷,且相比于药物治疗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但其治疗周期较长,对于病症较严重的患者起效慢,未能起到彻底治愈该疾病的效果[7]。

闪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用燃火、抽气等方式,刺激机体局部皮肤充血,从而达到祛风散寒、清热凉血的效果;其中吸拔下关穴可改善面神经末梢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畅通;吸拔颊车穴可发挥通络的功效,从而减轻受损神经的压迫[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至治疗后6周观察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闪罐法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提升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且近、远期预后均佳。

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失衡的一种应激状态,在周围性面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水平失衡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增加蛋白酶分泌,产生大量氧化产物,进一步加剧患者面神经功能受损,其中血清SOD与TAOC水平可反映机体内血管氧化程度;而血清MDA作为一种氧化代谢产物,反映着机体神经细胞受损程度,其水平失衡则表示机体神经功能受损严重[9]。闪罐法属于拔罐的一种手段,可通过局部反复吸拔产生物理刺激,且其产生的温热效应可有效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与细胞通透性,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达到调节氧化应激水平的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闪罐法联合针灸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TAOC、SO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闪罐法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通过缓解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减轻患者神经细胞受损的程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综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闪罐法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面神经功能,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罐法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走罐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
火针刺络放血结合罐法治疗痹症的临床体会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