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四逆汤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NT-proBNP的影响

2021-10-28何海燕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肾阳虚证候西医

何海燕

慢性心力衰竭常因心肌炎症、冠心病等疾病而致患者心肌损伤,易产生心室泵血、充盈能力下降等问题,临床表现为患者下肢水肿、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不重视治疗加重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1-3]。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临床效果不理想,不利于症状改善。中医学认为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机为心肾阳虚,治则回阳救逆、健脾益气。加味四逆汤温阳通脉、补气活血,促患者温肾阳、健脾通络,达到化解心肾阳虚、温补阳气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88例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探讨加味四逆汤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88例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医组44例与西医组44例。中医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45.07±5.36)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4.45±1.12)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25例。西医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44.20±5.08)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84±1.1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23例。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经心功能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存在心律失常、劳力性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病历资料残缺不全者;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正常沟通者。

1.3 方法 两组均予以抗感染、低盐和吸氧等常规治疗。

1.3.1 西医组 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螺内酯片口服,20 mg/次,1次/d,卡托普利片口服,37.5 mg/次,1次/d;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23 mg/次,1次/d;地高辛片,口服,0.25 mg/次,1次/d。

1.3.2 中医组 在西医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药方组成:茯苓30 g,益母草30 g,生龙牡30 g,泽泻18 g,熟附子(先煎半小时)15 g,赤芍12 g,山萸肉10 g,丹参10 g,红参10 g,炙甘草10 g,桂枝10 g,当归10 g,葶苈子10 g。水煎取汁至450 mL,1剂/d,等分三份,早中晚各一份,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 显效:治疗两个月后,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70%;有效:治疗两个月后,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30%~69%;无效:治疗两个月后,临床症状积分减分率<30%,未达上述标准。显效率、有效率计入总有效率。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将心悸气喘、肢体浮肿及心悸气喘,分为无、轻、中、重度,依次记为0、2、4、6分。心功能:统计两组治疗前后每搏输出量(SV)、心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中医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西医组77.2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悸气喘、肢体浮肿、畏寒肢冷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心悸气喘、肢体浮肿、畏寒肢冷积分低于西医组(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心悸气喘 肢体浮肿 畏寒肢冷治疗前 治疗12 h 治疗前 治疗12 h 治疗前 治疗12 h中医组 44 4.35±0.65 1.25±0.21 4.12±0.85 1.31±0.09 3.98±0.42 1.02±0.06西医组 44 4.12±0.54 2.23±0.53 4.10±0.84 2.31±0.51 3.95±0.36 1.96±0.11 t值 1.805 11.403 0.111 12.809 0.360 49.763 P值 0.075 <0.001 0.912 <0.001 0.720 <0.001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SV、LVE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SV、LVEF均高于西医组(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心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SV=每搏输出量,LVEF=心室射血分数。

组别 例数 SV(mL)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组 44 50.45±5.69 74.64±6.52 40.36±3.65 52.16±5.45西医组 44 50.67±5.25 64.36±5.86 40.45±3.71 46.25±4.36 t值 0.189 7.779 0.115 5.617 P值 0.851 <0.001 0.909 <0.001?

2.4 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西医组(P<0.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s)单位:ng/L

表4 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比较(±s)单位:ng/L

注:NT-proBNP=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中医组 44 1 006.54±56.89 551.68±39.54西医组 44 1 008.65±57.68 717.52±48.63 t值 0.173 17.552 P值 0.863 <0.001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肾脏损伤由于血流动力学负荷大、心肌梗死、炎症等因素诱发心肌损伤,致患者心肌功能及结构产生变化,致患者心室出现泵血,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肢体乏力、水肿等,心肾功能不全会导致病死率上升,使得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积极治疗可减轻病情[4-6]。常规西药治疗侧重于血流动力学改善,如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手段,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力衰竭症状,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疗效欠佳,不能加快疾病转归。中西医结合,研究最佳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上的研究重点。

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心悸”范畴,治则补阳益气、活血祛瘀。加味四逆汤含有茯苓、益母草、生龙牡、泽泻、山萸肉、赤芍、丹参等中药成分,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肾、脾经,可健脾宁心、治心悸;益母草性微寒,味苦、辛,归心包、肝、膀胱经,可活血解毒;生龙牡性平,味甘、涩,归心、肝、肾经,可治惊悸失眠,有安神之效;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可利水泄热、化浊;熟附子性大热,味甘、辛,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的功效;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可痛经止痛、活血;红参性温,味微苦,归心、肺、脾经,可益气补元[7-8]。诸药合用有补阳益气、利水消肿、活血祛瘀的功效。本研究针对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四逆汤,结果显示,中医组总有效率93.18%高于西医组的77.27%(P<0.05),提示该方案疗效显著。同时,本研究治疗后,中医组心悸气喘、肢体浮肿、畏寒肢冷积分低于西医组(P<0.001),提示联合用药可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证实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治疗后,中医组SV、LVEF 均高于西医组 (P<0.001);治疗后,中医组血清NT-proBNP 水平低于西医组(P<0.001),提示该治疗方案可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血清NT-proBNP水平可反映患者心功能指标是否正常,其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心功能水平越低。现代医学认为[9-10],附子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可抗心肌缺氧,利心功能改善;红参可强心、改善扩张血管且助合成代谢,改善心功能;丹参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防止心肌缺血,抑心室重构,利改善心功能;山萸肉可抗心律失常,延长心肌动作电位,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增强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助心肌功能改善;泽泻可增加排尿量、排钠量,可作用肾小管集合管,阻滞钾离子分泌,抑制肾脏钠离子活性,减少钠离子细胞重吸收,利尿效果显著,促机体内水分排出,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衰。

综上所述,采用加味四逆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提高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

猜你喜欢

肾阳虚证候西医
萧山地区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复合证候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八味肾气丸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析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