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气与客气

2021-10-27穆涛

北京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候

穆涛

气,繁体字的写法是“氣”,下边有个米字底,一个人的气象是由米谷做基础的。

米谷是主食,小孩子嘴馋,好吃零食,牙吃蛀了,身子吃瘦了,家里的老人要实行严厉的“嘴禁”,“嘴禁”就是正餐之外的食物一概免开尊口。吃主食是人活着的基本,老人年迈了卧床不起,孝顺的子孙四下里访名医,寻延年增寿的办法,医生开口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就是“饭量还行吧”?只要还能吃,就不会有眼前的危机。穷人以主食填饱肚子,攒一膀子力气养活全家老少。在富人家的餐桌上,无论怎么花样迭出,那几样米面的主食是固定的。主食宽胃,苏轼有著名的“三养”说:“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我们中国人讲养生,养生就是养气,阴阳和合,六神安详充盈,气是养护调理出来的。

养正气或浩然之气,仅靠宽胃是不够的。空洞的背诵理想信条,是给自己戴高帽子,是假大空,没有实际益处的。养出大气需要磨砺,古代中国人学习射箭,除了练力道和准度之外,还注重练气。记得读过一个轶文,是讲练气的具体步骤的,最开始的时候,在胳膊肘处平放一个碗,开弓放箭,碗丝毫不动摇,是度过了初级阶段。之后往碗里注入水,半碗,多半碗,渐次加满,碗不动摇,水不外溢,可取得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就悬了,是站在悬崖峭壁处,脚下是深渊,“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这样的方法好,内外兼修。其实无论武艺还是文艺,底气的培养都是基础。

中国古人把大自然中的气,分为主气和客气。

主气是主理一年四时的基本气象,细化为二十四个节气,从大寒这一天开始计时,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到大寒止,为一回归年,周而复始,年又一年。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之中气象变化的路线图,这个运行规律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称为主气。

把立春确定为第一个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古人的认识里,一年肇始的第一天是冬至日,地下的阳气开始上行,冬至称为“一阳”。“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地气经过45天的运行,在立春这天突出地表,万物开始葱茏生长,因此“立春”这一天也称为“三阳开泰”。

天气是天意,是天降的旨意。地气古称“在泉之气”,是土地山川的深呼吸。天地之气在一年之中的变化,被分割为二十四个观察区间,这是二十四节气的基本功能。每个区间15天多一点点,15乘24是360,多出的一点点全年累积起来是五天多,一年365天,再加个小零头。这一点点是怎么多出来的呢?每个节气开始的第一天,是具体到时辰分秒的。比如2020年立春,是2月4日17时03分12秒;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22时58分39秒。《尚书·尧典》中对一回归年的记载是366天,“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尧帝时期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典》可以理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记录。

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年的精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尚书·尧典》记载的是366天。尧帝生活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距今大约4500年。中国古代天文学达到的水平,以及严谨态度,足够我们后人尊重并敬重。

二十四节气,在汉代的《淮南子》和《礼记·月令》两部书中,均有充分表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命名,是对一年之中气候变化特征的生动概括。“两分两至”,是一年中的四个重要节点,古称“四时”。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昼与夜时间相当,古人称“日夜分”。夏至和冬至这两天,是夏与秋的最高点。至,不是来到的意思,是极致。“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周髀算经》),生长收藏是四季的特征,“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尔雅》)。立春是万物萌生的开始;立夏是全方位生长的开始;立秋是收敛与收获的开始。中国古人讲的收成,有两层含义,一是收敛,再是收获;立冬,是冬藏的开始。冬即终,古人结绳记事,一个时间段结束了,在绳子上挽一个疙瘩。冬的本意,是天地之间上下失联,不再交通,生机潜入地下,一派安宁。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古人称“八节”。

八节之外的十六个节气,以物候变化的特征命名。

“雨水”,天降雨水自此时起。“惊蛰”,冬眠的动物苏醒。“清明”是八风之一,一年四季有八个方向的风,古称“四时八风”,清明风是东南风。“谷雨”,土膏脉动,雨生百谷。“小满”,有两层指向,在南方,雨水充沛,河湖渐而盈满。在北方,谷物小成,颗粒近于饱满。“芒种”是忙种,果实有芒的农作物,已到紧要关头,北方收麦,南方种稻。“小暑”和“大暑”,上蒸又下煮,土潤溽蒸,高温多雨,闷热难挨。 “处暑”是出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白露”,天气转凉,水土湿气在草木叶子上凝而为露。秋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色中属白,称金秋白露。“寒露”,进入深秋,冷风南下,寒意显露。“霜降”,地气凝结由露而霜,“霜降杀百草”,阳下入地,万物毕成,时令由收进入藏。“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小雪,不是雪量小,是指此时寒流活跃,降水量渐增。“大雪”,也不是天降大雪,而是降水量持续增多。“小寒”与“大寒”,数九寒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令,“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大寒之后,一个新的天地轮回重新开始。“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中国古人观察天地是细致入微的。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五天为一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五天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气候”这个词也由此发端。

候,是征兆的意思,医生瞧病看症候,厨师炒菜看火候,古人观察天地看气候。七十二候具体是这样的:

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立春后第一个五天,东风吹来,大地开始解冻。二候,“蛰虫始振”,第二个五天,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但只是“振”,伸伸腰,动动身子,仍窝藏在冬眠的洞中。三候,“鱼陟负冰”,第三个五天是“鱼陟负冰”,这句话很生动,冬天寒冷的日子,鱼贴着河底游,天气转暖,鱼上升浮游,好像肩负着冰在游。

雨水三候,初候,“獭祭鱼”,水獭捕食鱼。二候,“候雁北”,大雁北飞。三候,“草木萌动”,草木萌生。

惊蛰三候,初候,“桃始华”,桃树开花。二候,“仓庚鸣”,黄鹂鸟鸣叫。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出现于田野,鸠是布谷鸟。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动物与动物之间,包括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化生的神秘密码。这种认识,有玄机在其中,但更多的是受科学认识的局限。

春分三候,初候,“元鸟至”,燕子归来。二候,“雷乃发声”,天降雨时,阴气和阳气相搏,伴随阵阵春雷。三候,“始电”,闪电出现。

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桐树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鴽鸟出现。三候,“虹始见”,空中见彩虹。

谷雨三候,初候,“萍始生”,河湖的水面出现浮萍。二候,“鸣鸠拂其羽”,布谷鸟已经长大,振翅而飞。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在桑树间跳跃。

立夏三候,初候,“蝼蝈鸣”,蝼蝈,又名蝼蛄,俗称拉拉蛄,对农作物危害大,亦可入药。二候,“蚯蚓出”,蚯蚓,冬眠虫类,可入药,药名地龙。三候,“王瓜生”,王瓜,多年生草质藤本,块根纺锤形,茎细,枝多发,果实可入药。

小满三候,初候,“苦菜秀”,苦菜,草本菊科植物,可食亦可入药。二候,“靡草死”,靡草,草本植物,感阴而生,不胜阳而死。三候,“麦秋至”,麦子成熟。

芒种三候,初候,“螳螂生”,螳螂,节肢动物门昆虫,益虫。二候,“鵙始鸣”。鵙鸟,伯劳鸟。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春天活跃,此时少发声。

夏至三候,初候,“鹿角解”,鹿,本性主阳,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蜩,蝉,民间称知了。三候,“半夏生”,半夏,药用植物,生于夏至前后,故称半夏。

小暑三候,初候,“温风至”,温热之风此时到达极致。至,极致之意。二候,“蟋蟀居壁”,此时蟋蟀羽翼初成,居墙壁中,尚不能生活于田野。三候,“鹰始击”,《礼记·月令》中的记载是“鹰乃学习”,此时鹰在幼时,练习搏击。

大暑三候,初候,“腐草为萤”,腐草中见萤火虫。二候,“土润溽”,水土蒸郁,溽热。三候,“天雨时行”,大雨不断。

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天有八风,一年之中有八个方向的风,凉风是西南风,又称凄风。二候,“白露降”,早晨或雨后,地气遇凉风,凝聚为雾气,此时尚未凝结成露珠,白露节气后才出现凝珠。三候,“寒蝉鸣”,寒蝉,个头小,声音却脆亮。

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鹰已长大,开始捕食鸟。二候,“天地始肃”,秋意肃然。三候,“禾乃登”,庄稼成熟。

白露三候,初候,“鸿雁飞来”,大雁由北方南飞。二候,“元鸟归”,燕子南飞。燕子是南方鸟,因此称归。中国古人是在黄河流域,具体是渭河流域观察天文地理,“鸿雁飞来”“元鸟归”,来与归,是就观察地而言的。三候 “群鸟养羞”,羞,美食。群鸟准备过冬食物。

秋分三候,初候,“雷乃收声”,二月阳中雷发声,八月阴中雷收声。二候,“蛰虫坯户”,冬眠虫类开始修葺洞口。三候,“水始涸”,河水流速放缓。

寒露三候,初候,“鸿雁来宾”,先来为主,后来为宾,最后一批大雁自北方南飞。二候,“雀入大水为蛤”,蛤,一种小蚌。三候,“菊有黄华”,草木感阳气生长,独菊遇阴气开花,古人以菊寓君子品格,于寒风中开放。

霜降三候,初候,“豺乃祭兽”,豺捕食兽类。二候,“草木黄落”,草木叶黄飘落。三候,“蛰虫咸俯”,咸,全部。俯,垂首。此时寒气肃凛,冬眠虫类不再进食。

立冬三候,初候,“水始冰”,水面开始凝结为冰,此时冰面尚单薄。二候,“地始冻”,大地寒气凝聚。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稚,野鸡;蜃,一种大蛤。

小雪三候,初候,“虹藏不见”,清明节气阳盛彩虹见,此时阴盛,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各自归属,天高地寥。三候,“闭塞而成冬”,天地之气失联,各正其位,不再交通,闭塞而成冬,冬即终。

大雪三候,初候,“鹖旦不鸣”,鹖旦又称寒号虫,不是鸟,是鼠科,栖居于针阔叶林混生地带,比松鼠略大,穴居在石洞或石缝中,多独居,爱清洁。吃食时前足抱住食物,后足站立,萌态毕显。前后腿之间有翼蹼,能在峭壁和大树之间滑翔,因而古人误认为鸟类。二候,“虎始交”,阳气动,虎求偶交配。三候,“荔挺出”,荔挺,草科,根系坚硬,民间以此制刷子。荔挺野生,古时寓指民心不可歁,“荔挺不生,卿士专权”。

冬至三候,初候,“蚯蚓结”,蚯蚓自缠绕如绳,阳气未动,屈首向下,阳气已动,回首向上,此时阳气蠢蠢欲动,因此称“结”。二候,“麋角解”,麋本性主阴,冬至一阳生,遇阳气而角脱落。三候,“水泉动”,冬至一阳生,阳气上行,泉水感热而动。

小寒三候,初候,“雁北乡”,乡即向,大雁北向而飞。二候,“鹊始巢”,喜鹊在树端筑巢。三候,“雉雊”,雉,野鸡;雊,鸣叫求偶。“雉之朝雊,尚其其雌”。

大寒三候,初候,“鸡始乳”,鸡得阳气而育乳。二候,“征鸟厉疾”,此时节猛兽愈加凶悍。三候,“水泽腹坚”,此时是一年中的冷极,腹坚,指冻透了,冻结实了。

主气是一年中的常在之气。

客气是变数,是家里来的不约而至的客人,上门叙旧的,拉家常的,说委屈的,找碴的,不把自己当别人的,脾气不一,各具秉性。酷暑,倒春寒,暖冬或奇寒,大旱和大涝,台风、海啸、“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等,气候的这些异常,与客气相關联。但客气也不是职业干坏事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主气与客气和谐了,风调雨顺,天安地泰。如果兄弟俩赌气,或者僵持拉下了脸,麻烦就出来了。

界定主气与客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范畴。而对主气与客气运行原理的认知,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轴心地带。

主气在一年中依五行原理运行,分为六个步骤,称“主气六步”。五行在四季中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居夏与秋的中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复生木。主气在大寒那一天生发,由大寒到春分,是初之气,称“厥阴风木”;春分到小满是二之气,称“少阴君火”;小满到大暑是三之气,称“少阳相火”;大暑到秋分是四之气,称“太阴湿土”;秋分到小雪是五之气,称“阳明燥金”;小雪到大寒是终之气,称“太阳寒水”。

主气六步的气理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堂”“太阳寒冰”。

天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地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因为天有六气,地生五行,地上承天,于五行之中又增置一火,因而有“君火”和“相火”之分属。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火”。

主气是稳定的,由初之气到终之气,周行四时,年年无异。

客气在一年中的运行也分为六个步骤,主理上半年的气称“司天之气”,主理下半年的气称“在泉之气”。在“司天”和“在泉”的左右,各有两间气,称“司天两间气”和“在泉两间气”。

客气六步依五行原理运行的气理顺序是,三阴在前,三阳在后,一阴“厥阴风木”;二阴“少阴君火”;三阴“太阴湿土”;一阳“少阳相火”;二阳“阳明燥金”;三阳“太阳寒水”。

客气是不稳定的,每一年都有变化,具体有两个层面的变量。

其一,推算客气六步,以五行配合十二地支的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值年地支为基础,十二年一个循环,六十年五循环,为一甲子周期。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六年运行一周。五行制地,五年运行一周。地之五行又有君火和相火分属。五六相合,为三十年,每年二十四节气,合计七百二十个节气。六十年为一甲子循环,合计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句话很重要。君火在天主宰神明,相火在地主宰运数。五行又称“五运”,天地之间的气理运行,称为“运气”。

其二,“司天之气”与“在泉之气”的左右间四气,是不确定因素,司天与在泉有变化,左右间气随之而动。

《黄帝内经》中,《天元纪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五篇文献,具体阐述主气与客气的运行原理,以及二者相持相克导致的气候异常。《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源头著作,也兼容天文学和哲学。中国古代的学术著作,都是兼容制式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是数学的源头著作,兼容天文学、哲学。《周易》更具典型,兼容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中国这四部重要古典著作的基础,都是天文学。

主气与客气在交融运行中,如果一气独盛,称为“专胜”,“专胜”即“太过”。主客二气相互侵占吞并,称为“兼并”,“兼并”即“不及”,最终会导致气候异常,这种论述在《气交变大论篇》有记载。

中国古人是怎样做天气预报的?

《黄帝内经》这部书是对话体,黄帝提出问题,岐伯等人回答。岐伯是黄帝的首席医学顾问,后世尊岐伯为中医祖源,中医术也称为岐黄之术。

黄帝问:“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主气与客气的不和触遇引起动乱,发作又没有规律,是突然的灾变,如何预判呢?

岐伯说:“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天气的变化,看似无常,但气象的种种表现,各有不同的征兆。

岐伯从一年四季的守常运行和不同季节的异常变化两方面,透过不同的物候现象,梳理出潜在的规律。

一年四季是守常的。

“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东方生风,风助木旺。木质祥和,其功能化生万物,其职责舒活闭塞。木主春,时令形态为风,气候异常是寒风振作,灾害是摧残草木。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德彰显,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热,其变销烁,其灾燔焫。”南方生热,热助火盛。火质光明卓著,其功能繁荣万物,其职责光耀万物。火主夏,时令形态为热,气候异常是酷暑煎熬,灾害是焦灼。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其令湿,其变骤注,其灾霖溃。”中央生湿,湿助土功。土质湿热滋养,其功能充实万物,其职责使万物静心守本,“静以中央为轴”。土居四季中央,时令形态为湿,气候异常是暴雨骤降,灾害是久雨不止,泥泞土溃。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洁,其化紧敛,其政劲切。其令燥,其变肃杀,其灾苍陨。”西方生燥,燥助金威。金质纯正,其功能是制约和敛收,其职责使万物刚劲峻急。金主秋,时令形态为燥,气候异常是肃杀,灾害是农作物未成熟时衰落。“苍陨”,苍,青色,植物的主干尚青时即衰落。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凄沧,其化清谧,其政凝肃。其令寒,其变溧冽,其灾冰雪霜雹。”北方生寒,寒助水势。水质沧凉,其功能是清静安宁,其职责使万物凝神肃穆。水主冬,时令形态为寒,气候异常是严寒凛冽,灾害是冰灾雪灾。

岐伯在讲述四季的运行时特别强调,地上五行上承天际的五星,木火土金水,上承对应木星(岁星)、火星(荧惑星)、土星(镇星)、金星(太白星)、水星(辰星),“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太空中的五星,随天道运行,天行守常,不会妄动。气候正常时,五行与五星在天地之间相互感应。“卒然而动者,氣之灾变也。其不应焉。”如果发生气候突变,是偶然现象,与天道运行无关。五星不会随之响应。五星应常规,不应灾变,这是基本的原则。

用一句通俗话解释岐伯的理论,树根不动,树梢妄自摇。

季节的异常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鸣条”,鸟鸣,树木扬枝抽条。

在木运不济之年,如果春天时令正常,风调雨顺,草长莺飞,树木抽枝扬条,秋天就会守常,雨露适宜,凉爽宜人。如果春天出现倒春寒这类“太过”的异常气候,夏天就有酷暑燔烁的复正。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有埃昏大雨之复。”“炳明光显,严肃霜寒”,是夏天和秋天的常态气候。

在火运不济之年,如果夏天时令正常,冬天就会守常。如果夏天出现惨凄凝冽(如六月雪)的异常,接下来就会有雾霭和大雨交替发生的复正。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四维,在时令中指春夏秋冬四季最后一个月,具体指农历三月(辰月)、九月(戌月)、十二月(丑月)、六月(未月)。“土居中央,分四维而居”“土居四维,旺于四季之末”。“鼓拆”,指草木萌芽时破土而出的形态。“振拉飘腾”,振,振作。拉,破坏,摧残。“飘腾”,指狂风摧屋拔树。

在土运不济之年,如果四维之月时令正常,春天就会守常。如果四维之月气候出现异常,秋天就会久雨成灾的复正。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冰雹霜雪之复。”

在金运不济之年,如果夏天时令正常,冬天就会守常。如果夏天出现酷暑的气候异常,秋天就有冰雹霜雾的复正。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骤注之变,则不时有飘荡振拉之复。”

在水运不济之年,如果四维之月时令正常,则一年之中基本守常。如果四维之月有狂风暴雨的气候异常,一年之中则时有风暴骤起,摧屋拔树的复正。

我们的中医很了不起,用风和气的原理解释人的身体。

关于风和气,描述的最早,也最文学的是庄子,“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是无形状的,人们走在旷野里,被风簇拥着,那是身体的感觉。风吹皱一池春水,那是水的响应。风也是无声的,人们听到的种种声音,风声鹤唳,冷风嗖嗖,狂风怒号,是风碰到了东西,摩擦碰撞引发的动静。风碰到实的、虚的东西,发出的音乐是不一样的,有些如击鼓,有些如拿捏笛箫,有些如撩拨琴瑟,有些简陋的就是喇叭唢呐。庄子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吹万”,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都是大自然这么“吹”出来的。

风协调着世间的万有。和谐了,则风和日丽、风调雨顺。风遇到梗阻,风云突变,就会出问题,如台风、龙卷风、沙尘暴、大旱、大涝、酷暑、奇寒、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吹万”是大环境,大环境是人力不能左右的。有人类历史以来,大环境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辰还是那样的星辰,包括海洋和大江大河,基本还是老样子,中间出现的局部问题,都是人类自酿的苦酒。“人定胜天”这个词语,不是去挑战大自然。本意指人心的祥和安定,是天之胜,是老天爷最大的愿望,中国古人不倡导逆天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小地球,也可以叫小宇宙。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忙碌,就是地球在一天一天自转。我们的身体被风内控着,意气风发,神清气爽、满面春风,甚至趾高气扬,都是风在体内运行正常的形态。风行不畅,麻烦就来了。风在“窍”处遇阻,会打嗝、放屁。风滞在经脉上,风湿、類风湿、关节炎,包括痛风这些病状就出现了,这些都是小麻烦。“中风”就复杂了,不仅仅是风行不畅,是风控制不了身体的局面了。中风的初级阶段眩晕、肢体麻木,高级阶段的恶果就不用我说了。

一个老中医说过两句顺口溜,一句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指的就是风在体内的运行原理。另一句是“有病没病,防风通圣”。“防风通圣丸”是老方剂,如今已是中成药,很普通,很便宜,两三块钱就给一大包。药普通,效果却神奇,有病治病,没病调理身子。

风和气不仅是生理的,还连着心理。喜怒哀乐是生理的,但和心理纠缠在一起。心安理得,心澄意远,也是这一层意思。生理和心理是“意识”的基础,说地基也行。意识的俗称叫念头。一个人从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计算起,到晚上睡着之前最后一个念头(把“梦想”排除在外),一天之中要生出多少“杂念”?主动的、被迫的、潜意识的、下意识的,恐怕再细心的人也不便统计出来。这些念头串联在一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人活一辈子,就是活这些念头。万念俱灰是形容一个人活够了、活烦了。因此,儒家强调明心见性,修身养性。道家不仅修心,连身子骨都修。儒和道两家都是围绕着一个人的“万念”去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庄子讲的“吹万”,也涵盖着人的具体过日子。

修身养性是内装修,但内装修妥帖了,还要有所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如果一辈子碌碌无为,应该是最大的憾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内装修,治国、平天下是有所为。但要留心并警惕“平天下”这个词,平天下,不是征伐四方,而是天下平。一个人做好内装修,安顿妥当了自己和家人,之后去做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业,但最高的理想状态不是傲视群雄,一览众山小,而是与天下人和谐相处,共筑大同世界。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里,气是生命的根源,“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之则死”(庄子《知北游》)。也是动力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王充《论衡·自然》)。气贯通着天地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气是虚的,达到至虚的境界,精气化为神。神气,是大清和的澄明境界。但气产生于实,脱离了脚踏实地,就成了无根的逍遥。气有实质,一个有气质的人,如同高耸的大厦具备了不朽的地基。

责任编辑 侯 磊

猜你喜欢

三候
大暑
夏至
感受节气之美:立秋和处暑
班本课邂逅节气之美
小满未满
处暑三候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
圈里事儿
“夏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