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苍山不负初心人

2021-10-27余三定

湖南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丽江细节

余三定

彭东明的长篇纪实文学《一生的长征》(原载《当代》2021年第3期)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喻杰这位活生生的始终秉持共产党初心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形象,作品的精彩描写使喻杰这个形象血肉生动、立体丰满,让读者仿佛可以感觉,可以触摸,可以领略。作品特别出色的景物和环境描写,也构成其突出的艺术特色。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长篇纪实文学《一生的长征》中的主人公喻杰(1902-1989)正是这样一位始终秉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共产党人。喻杰一九二六年参加革命,一九三〇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粮食部常务副部长、国家商业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驻财政部监察组组长。一九七〇年初,他主动提出回到家乡湖南平江丽江大队(村)落户。作品集中笔力描写喻杰在此后的十九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工作中去,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工作做贡献;并且,他事事、处处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具有真正共产党人的崇高节操和风范。

带领家乡人脱贫致富,是喻杰回家乡定居的根本目的,是他回乡后的最大追求,也是他回乡后投入最多的工作。喻杰回家乡,不像一般人告老还乡是为了回乡享清福,为了颐养天年,而是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做贡献,为了造福家乡人民。喻杰刚回到家乡时,第一次参加丽江大队党支委会,他在会上就说:“我今天来参加支委会。一是来报到,二是想听听大伙的意见,丽江村怎样才能让大家吃饱肚子。我们当初出去闹革命,就是没饭吃,想肉吃,没想到,几十年过去,大伙还是吃不饱肚子。”于是,喻杰始终围绕着让大家吃饱肚子去努力,他先是将家搬到了最靠山里、最偏僻也最穷的横圳,自从喻杰和儿子砚斌全家搬到横圳并开始在此办点后,他便天天过问生产队里的事,他亲自带领大伙到山坡上去积肥,秋后,横圳的亩产一举突破“纲要”,达到八百一十三斤。接着,喻杰又组织修路,一九七一年六月,喻杰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四千元,他建议从加义谢江修一条公路最后到达复兴山腹地。在喻杰的建议下,许多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老革命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后来,又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公路一截又一截地往山的深处拓展,十五年后的一九八六年秋天,公路终于修成,公路自然给山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与此同时,喻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采取带头集资入股的办法修丽江水电站,为了修丽江水电站,喻杰因为手头已无钱甚至将自己女儿存在他这里的几千元也无偿地投入进去,水电站修成后真真实实地达到了造福于丽江人民的目的。

始终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严格按原则办事,有时几乎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是喻杰作为真正共产党人的又一突出特点。修丽江水电站时,喻杰规定,上边有人来检查时,只能在工地食堂里加两个荤菜;有重要客人来时,喻杰亲自作陪,每次陪完客人他都要规规矩矩地将餐票放在桌上。喻杰的小儿子喻立光小时候跟随父亲回到平江,高中毕业后不久参军入伍,三年后,喻立光要转业了,他不想转回平江,他想转到北京去,因为他的户口在北京,按照政策,户籍在哪里便可以转业复员到哪里。喻杰说:“北京人口那么多,你跑去挤什么风水?你的户口本来早就应该转回丽江,只因你到芦头林场去搞副业,才拖着没转。”于是,喻立光转业回到家乡的岳阳当工人。一九八〇年开始,各县有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指标,但要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喻杰的长孙喻元龙当民办教师已经十五年,有人提议要喻元龙找爷爷给县里领导打招呼,给喻元龙一个带帽指标(当时也有一位老革命这样做了),这样喻元龙就可以免试录取了,结果被喻杰一口拒绝,喻元龙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考试,一年又一年地考,终于在一九八七年考上。喻杰作为一个部级“高官”,对自己、对自己的亲人从来不搞半点特殊化,从来不要半点照顾。

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境界,关注乡村发展,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大事,积极调查、了解情况,积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甚至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反映情况,提出积极建议,是喻杰作为真正共产党人的第三个突出特点。喻杰回到家乡不久,就碰到公社革委会刘主任组织开展农业学大寨,要将丽江河道改直,喻杰针锋相对,对刘主任说:“这是蛮干,最后是劳民伤财。河流随弯顺势走,那是自然的缓冲,你将河改直,它一冲到底,后果不堪设想。到最后,河水还得随它自己的路走,而新改出的河道又会将田地毁坏。”喻杰实事求是,坚决地阻止了公社革委会的盲目蛮干。喻杰每年都要向党中央、国务院、财政部,以及其他部委和省、市、县、乡写出几十甚至几百封建议信和调查报告。时任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的王炳乾在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日给喻杰的回信中说:“您来信反映的情况很好,对我们了解农村形势,制定农村政策有很大帮助。”“您希望财政部多到农村和老革命根据地做些调查研究工作,以利于国家用于老、少、边、穷的发展资金管好、用好,这个意见是很好的。”一九八一年,喻杰在加义生猪收购站发现生猪收购中的一些问题后,立即给商业部的领导写了一封信,一个月后,喻杰收到了中国食品公司的回信:“您的关于生猪生产和收购方面几个问题的信,部领导转给了我们,特汇报如下。”在信的后面对喻杰所提出的几个问题一一做了肯定性的回应。

可见,喻杰作为始终秉持初心的真正共产党人的形象,是血肉生动的、立体的、十分丰满的。

生动、多样、丰富、特别有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构成《一生的长征》的突出的艺术特点。

首先是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再现出独有的自然场景和生活、社会环境。作品的开头写道:“一辆满身尘土的客班车,喘着粗气,缓缓地爬行在东洞庭湖边。湖草在灰蒙蒙的太阳下枯黄着,柳树早已落净了叶子,裸露的湖滩开裂着蜘蛛网一样的缝,湖水瘦成了一条河。这是在一九七〇年一月二十日,喻杰坐在这辆客班车上,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故乡。”“满身尘土的客班车”是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公路的真实写照;那个年代冬季南方湖区干枯、萧瑟的自然状貌和贫穷、落后的人文环境都在这段描写中被凸显出来。作品在后文中写道:“客班车卷带着一股浓浓的尘土,在一道山坡边的土屋前停住,这里便是加義车站。喻杰牵着立光的手下了车。然后从车站里搬来一架木梯子,爬上班车顶,将一卷铺盖、一口皮箱、一台缝纫机、一捆衣衫搬了下来。客班车将喻杰父子俩丢落在这土屋前,又匆忙地卷起一股黄土走了。”这里的描写对喻杰当年回家乡时行李的简单,对喻杰当年生活的节俭、简洁,对当年乡间公路的简陋,等等,都生动地活画出来了。喻杰回到家乡的第二天,作品写道:“喻杰习惯早起,山林里的鸟还没叫,天还没有大亮,他便悄悄地起了床。推开院门,那扇笨重的杉木门碾着门斗,发出一串苍凉的‘吱呀声,这声音,和喻杰儿时听到的一模一样。”“他过了小木桥,踏着溪边小路上的露水,沿着山边往上走。这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连云山的山埂上,慢慢地有了一抹胭脂红。他仰望着连云山,长久地注目,在那片深山密林之中,他在那里打了三年游击,他熟悉那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道深涧。一团团白雾在山腰上滚动,飘散到田野的上空之后,便慢慢地变成了一抹轻烟,在村舍上空游移,他深深地呼吸着田野上清润的空气,他真切地闻到了这片土地上散发出来的固有的气息,这是庄稼人迷恋的泥土气息。”这里的细节描写,将写景、人物的感受、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情感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其次是在生动的细节描写中塑造出独特、鲜明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非常鲜活地走到我们面前。作品中写喻杰回乡后不久,和当年一起参军但因负伤后养伤而与红军失散了的战友牛满到各山区走访,两人在烈士的后代保佑家里住了一晚,喻杰早上起来,作品中写道:喻杰“穿过堂屋,火塘里的火还在冒着余烟,他看见保佑抱着一个孩子,他老婆怀里也抱着一个孩子,他们就这样斜靠在椅子上睡得正香。原来,他们家就两个床铺,保佑的娘带着两个孩子睡了一张床,还有一张床让给了喻杰和牛满睡,保佑自己和老婆便只好抱着孩子在这火塘边上打盹。喻杰出了屋,站在阶矶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段细节描写把当时乡村的贫穷和保佑朴实、热情、真诚的性格展露无遗。作品中这样描写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吴东初建在树上的家:“远远地望过去,那一丛密集的树林里,冒着几丝淡淡的轻烟,几棵树的半腰上,好像悬着一个喜鹊窝——这便是吴东初的家。走近了才发现这鸟窝并不小,下面用几根圆木搁着,圆木上铺了一层木板,四周也全部用木板钉上了,还留有两个小窗户,顶上用杉皮盖着。”吴东初解释说:“我爹就牺牲在这道坡里,如今我来给他做个伴,没事时我就和他说说话。”并且说,住在这里,种庄稼、守野猪方便。这样的细节描写,将一位虽然贫穷但真诚崇拜革命父辈、坚持用劳动创造生活的朴实农民形象活画出来了。作品中这样描写喻杰最初带大曾孙子群益种田时(此时群益刚刚高中毕业不久)早上喊他起床的情景:“喻杰站在外边阶矶上喊一遍两遍时,群益口里答应了,但是在梦中答应的,实际上还在呼呼地睡。老是只听到答应,不见出来,喻杰便进他的房里去喊。在屋子里喊过两三声,群益便赶紧转身,将一双脚从蚊帐下掉出来。喻杰看到他一双脚掉出来了,才出去,但出去了半天,仍不见群益伢子出来,他又喊着进了房,这才发现他横躺在床上,一双脚吊在外边,又睡熟了。受了骗的喻杰懒得再叫了,他用手轻轻地去挠群益的脚板皮。这一挠可比叫管用多了,群伢子‘呵呵大叫着一个翻身下了床……”这段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把一个既疼爱而又对曾孙子要求十分严格的太爷爷和一个因疲劳或者是因有点懒散而贪睡的年轻曾孙子写活了。

再次是在生动的细节描写中展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黄泥桥的农民刘安如因老婆和大队会计私通没有得到处理,于是上访,上访也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带着两个女儿步行一百多里路来找喻杰告状,刘安如在喻杰面前哭诉了一个下午,天色已晚,喻杰便要孙媳妇安顿他们吃饭,并在家中住下来。孙媳妇却皱起眉头不愿意安顿,说他们一身都是臭烘烘的。喻杰说:“别人都瞧不起他,我们可不能瞧不起他。让他们住一晚,大不了明天将被子拆下来洗。”这段细节描写中自然地表现出来的喻杰对下层民众的真情和关爱,颇为感人,后来正是在喻杰的出面协调下,才很好地解决了刘安如的问题。一九八五年秋天,喻杰在济南的女儿向勤到丽江陪同父亲住了两个多月,作品写道:“清早,她伴着父亲一路去放牛,去扯猪草。牛吃饱后,猪草也扯好了。父亲牵着牛,她背着猪草回家。回家后将炊烟生起,一边煮早饭,一边洗猪草、铡猪草、煮猪潲。吃过饭,喂过猪之后,又和父亲一道扛着锄头挑着粪到地里去种菜、锄草、浇粪……人和猪的一日三餐,再加两亩地里的工夫,日子就这样一天又一天重复。夜里,父亲在油灯下写信、写报告,女儿便就着这微弱的灯光将父亲所有的衣服翻出来缝缝补补。”这里的细节描写似乎平平淡淡,但却把喻杰父女之间的情深和父女相互的默契,写得特别到位、特别感人。作品中这样描写喻杰教曾长孙群益耕田:“麻鞭水响的季节来到时,喻杰赶着他的大水牯,掌着犁,在那长满红花草籽的稻田里翻耕。群益跟在后边走。老爷爷告诉他,手要稳,犁要平,垄要匀……他的口里‘嗬吱——嗬吱地唤着牛,麻鞭在空中晃着,却始终没有落到牛的背上去。牛不紧不慢地踏着步子,犁铧不紧不慢地将黑色的田泥一壟垄翻转。三月的桃花日头下,散发出腐草和牛粪的陈年老香。”这段富有诗意的细节描写,把喻杰对土地的感情,对牛的感情,对农活的感情,对曾孙子的感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描写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真实、真切,作者在描写中完全做到了既真实、真切,又生动、形象,这是因为作者从小在平江长大,熟悉那里的一切,这次为了写作《一生的长征》,又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生活是细节之母。

生动、逼真、原生态的景物和环境描写,也构成《一生的长征》的一大艺术特色。

作品对山区景色和乡人家里的境况有非常出色的描写,能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作品中描写喻杰刚回家乡不久,和牛满外出到山区走访,来到保佑家,作品这样描写中午的山中景色:保佑家“屋子里烟太多,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牛满便陪着喻杰到屋外去走走。这时,湿雾又浓起来了,他们站在屋门口坪子上,再也望不见对面的山,四野是那么安静,唯有屋角上的竹笕从后山架着泉水流进大木桶里发出的‘叮当响。”山野里突然涌起来的湿雾和山野的寂静,都表现得十分真切。后面又写第二天早上喻杰从保佑家起床后感受到的山区场景:“大雨过后的早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漫山的林木都挂满了水珠,一夜涨起来的小溪水,早晨又慢慢消退下去了。喻杰顺着屋后的石板路爬到了后山顶上,然后站在那里长久地张望着。后来,太阳出来了,山涧白色的雾蒸腾起来,形成了一道七彩的虹。”这里是通过喻杰的视觉和感觉来写山区独特的美。后文写喻杰和牛满走访到狗牯(狗牯也是烈士后代)家住,作品写道:“火塘里的火慢慢烧着,几根湿柴,一头在烧,另一头在流水,因为太湿,总是烧不旺。老六用一个竹火筒吹过不停,柴草灰从火塘里飘起来,然后落到人们的头上、身上。这火屋,始终弥漫着浓浓的烟雾,有时熏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这里把狗牯一家贫穷而又懒惰的境况写得让人感同身受。作品写丽江水电站刚修建成功后,“喻杰便拄着拐杖上山口电站工地上去了。他在那道刚砌起来的大坝上来来回回走着,像是在寻找什么。大坝砌得很牢,它将一季雨水牢牢地挡在了群山的怀抱。这新降的雨水映衬着漫山遍野的灌木丛林,犹如一杯酽酽的青梅酒,绿得发蓝,绿得令人心醉。”用独特、诗意的比喻写出了丽江水电站的靓丽,直接刺激人的视角和嗅觉,让人心旷神怡。

用景物和环境描写衬托和凸显人物性格,构成作品的又一突出特色。在喻杰的提议和组织下,丽江村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作品写道:“于是,一场空前的造林运动在丽江村开展起来了。十年后,这些苗木全部成林,丽江村山山岭岭林木茂盛,家家户户绿树环绕,全村的山林蓄积量达到了六万多个立方。”这里在环境描写中凸显出了喻杰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性格特点。作品中这样描写美丽的丽江河:“丽江河从连云山上流下来,时而从几丈甚至几十丈高的山崖上跌落,发出轰轰烈烈的巨响,时而安安静静地流,在田野上三五里听不见一丝水响。时而落下一个深潭,蓄着一汪宁静如梦的绿水,几根竹竿撑不到底,但却能透过绿水看见水底那些红的、黄的、白的、黑的卵石,那些白条、鲫鱼、红鲱鱼,便在这透明的水中静静地游来游去。”这美丽、洁净、透明的丽江河也是淳朴、单纯、憨厚的丽江两岸山民性格的真实写照。喻杰带领大曾孙子群益参加“双抢”劳动,作品写道:喻杰“终于喊醒了群伢子,也喊醒了整个横圳,喊醒了四周的群山。这边和那边的屋场便有了人语,有了狗叫。疲倦的大地上,一片片稻子在收割,一片片收割过后的田野又在翻耕,一片片翻耕过后的水田又在栽插……这是流火的七月,这是抢收抢种的季节,这是农人们劳累不堪的日子。”“牛粪与腐草熏人的气息里,喻杰与群益又在烈日下栽插晚稻。喻杰栽一丘田,群益栽一丘田……他们是横圳头一家最先将晚稻插下去的。”喻杰以及在他教育、感染下的群益都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农人,已经和田野融为了一体,他们的勤劳、他们不怕艰辛的性格已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作者彭东明在《一生的长征》中,借助出色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了喻杰这位活生生的始终秉持共产党初心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形象。

责任编辑:胡汀潞

猜你喜欢

丽江细节
“丽江之恋”诗二首
爱情有多美,请问丽江水
细节描写很重要
静静淌过丽江
细节取胜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细节取胜
给乌丽娜的一封信
时尚细节